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家長的壞情緒如何剋制化解

家長的壞情緒如何剋制化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長無處安放的壞情緒該如何剋制化解?很多家長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等發完火,很多家長就開始後悔了,比起科學揍娃,作爲家長,更想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相信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時刻:

你在電腦前,忙的不可開交。

孩子拉着你的胳膊:媽媽我想看看電腦。

「媽媽在工作,你先自己玩會兒好麼?」

孩子不聽爬上你的腿,用手摁了下你的鍵盤……

「我都說了不許動!你是聽不懂還是怎麼着!快給我滾出去!」

孩子哇地哭了,你把孩子攆出房間。

過了幾分鐘冷靜下來,忍不住在門口看看孩子。

她在沙發揹着小小的身子抽泣,你萬分懊惱:說好了不吼孩子,爲什麼這次還是沒忍住……

我們都知道,吼孩子不好,跟自己說過無數次,但每次還是控制不住發脾氣。

情緒上來,心理倒背如流的那些快樂育兒親密育兒的理論就一股腦兒拋到腦後,等冷靜下來開始後悔。

追根究底,想要不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到底是什麼讓我們像一點就着的火。

怎樣才能在養娃的過程中,不被情緒所控制。

我們情緒失控真的是因爲孩子做錯了?

因爲孩子不聽話啊。

這個理由似乎理所當然,因爲孩子各種不聽話,纔會讓自己忍無可忍原地爆炸。

但事實真的如此麼?我們來做一個小實驗,一張紙一支筆,把對娃發火的場景寫下來。

場景一:

晚飯時間,孩子坐在餐桌前左顧右盼,說了半天都不動勺子, 終於你忍不住發火,孩子在你的吼叫聲中唯唯諾諾地往嘴裏塞飯……等孩子「塞完飯」,你纔想起來,姥爺一小時錢剛剛在外面給孩子喝過一大瓶酸奶……

孩子不吃飯其實不是「故意和媽媽對着幹」,因爲就是不餓,而給孩子喝酸奶不是孩子的錯,而是姥爺的溺愛 。

場景二:

帶孩子打車出去玩,孩子在出租車上後座唱歌鬧騰,你淡淡說了句「別鬧了啊」。途中你突然接到了領導電話,由於工作失誤被批評了一頓,電話掛後孩子嚷嚷着湊過來,你怒從心來,對着孩子屁股就是一巴掌「再吵再鬧就扔你下車!」

孩子一直都在吵鬧,你從起初的一直無動於衷到後來的暴怒,其實關鍵就因爲那頓電話,被領導批評吼「有了怨氣」,恰好這個時候孩子鬧騰,於是順勢發泄在了娃身上。

生活中,這種例子太多太多了。

我們成人的壞情緒,可能源於孩子,但多半來自沒能達成所願的生氣,或者做錯事導致壞結果的懊惱。

孩子不聽話不吃飯,浪費了幾個小時的辛勤勞作;孩子車上鬧騰嚷嚷,顯得自己很無能沒有管教好孩子……

大多數時候,當我們把這些負面情緒發泄完後,往往會感覺好很多,但事後我們會想,又會覺得後悔甚至愧疚。

爲什麼孩子會成爲情緒的出口?

明明錯不在孩子,爲什麼我們還是會忍不住對孩子發脾氣呢?

心理學上有一種「踢貓效應」,說的是壞情緒的傳染。也就是說,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一般會沿着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弱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爲最終的受害者。

雖然我們每天都在說,孩子寶貝,是全家心頭肉小太陽。但有的時候不得不承認,在家庭中,孩子往往成爲了大人情緒的出口,孩子不會辯解,更容易成爲壞結果的責任人和「受氣包」。

家長有時候會在心情不好時,將壞情緒有意識或無意識地發泄或轉嫁給孩子 ,可能以孩子做錯事作爲由,用過激的方式來懲戒他們,可能也曾嘗試和孩子溝通,但在無效溝通的過程中,逐漸被孩子的「不聽話」所激怒,從而大發雷霆。

情緒易失控的家長會養出怎樣的孩子?

家長的壞情緒如何剋制化解

如果長期面對最親近人的怒火,孩子會承受巨大的壓力,這些壓力長期可能引發孩子生理不適、規避性或破壞性行爲、情緒失常或消極性格等。

對於媽媽發火,孩子其實是聯想不到那麼多的,不是「聽」你怎麼說的,而是「看」你怎麼做的。

長此以往的情緒化育兒,一般會對孩子造成兩種影響:

1. 患得患失,沒有安全感

當管教失控後,孩子的心情通常會不安、害怕且困惑,因爲他們不明白成人爲何突然發那麼大的脾氣。

孩子不餓被媽媽吼逼着吃飯,孩子會覺得:爲什麼媽媽非要逼我吃?我的肚子好難受真的吃不下,媽媽難道不知道我難受麼?也許,媽媽不愛我了……

愈小的孩子愈不瞭解成人,愈容易將所有的錯歸咎在自己身上。

孩子如果沒有釐清這些心情,重新修復跟大人的關係,有些孩子就會患得患失,害怕家長不愛自己,開始出現讓大人不解的行爲,例如:有的孩子選擇乖巧過於唯唯諾諾,認爲唯有這樣爸媽纔會再愛他;有的則因不確定感而變得易怒;有的則會用負面行爲測試爸媽是否還愛他。

2. 充滿疑惑,搞不清規則的邊界

孩子在車裏鬧騰被媽媽打屁股,孩子會混亂,爲什麼媽媽剛剛還好好的在說話,突然開始發脾氣了?我是哪裏做錯了麼?我真的猜不到……

這個時候,到底是媽媽的情緒說了算,還是規則說了算?孩子漸漸的會沒有規則的邊界,也難以享受規則帶來的安全感。

當孩子長大些發現決定自己是否「做錯」的不是規則,而是媽媽的心情以後,會視媽媽情緒應變,或者只在媽媽面前「聽話」,變得多面派更難管教。

5 個辦法,跟失控的自己說再見

既然情緒化育兒對己對娃都不好,怎麼去有效控制自己,不讓壞情緒左右呢?

情緒的控制大概可以分爲兩種。

第一種,見到孩子之前的情緒疏導,用於把已有的壞情緒「傾倒出去」。

1. 冥想:通過「身體放鬆、調節呼吸、注意聚焦」三個階段的冥想,能減少焦慮、緩解抑鬱,從而疏導負面情緒 。

2. 傾訴:通過將令自己感到不快的遭遇說出來,在這一過程中重新梳理事件,調負面情緒,對大多數媽媽而言尤其有效。

第二種,孩子面前的情緒疏導,用於面對孩子的「不聽話」,臨近情緒快爆發時的控制和疏導。

1. 短暫離開:告訴孩子媽媽很生氣,需要冷靜,暫時到別的房間或屋外冷靜一下,等怒火下去了,再回到屋裏繼續和孩子溝通,能有效地避免自己生氣。

2. 換人照看:如果家裏有別的成人,可以暫時換人和孩子溝通,等自己冷靜下來之後再繼續和孩子溝通。

在離開和換人的時候,可以採取深呼吸數數、做一些重複性勞動、複述事件經過、做一些重複性勞動(如家務)解壓運動(如跑步)等辦法先冷靜下來,再和孩子相處。

3. 提前設置「關鍵詞」:可以提前和家人或孩子商量好一個「關鍵詞」,當說出這個「關鍵詞」時,必須強制停下來。

比如跟孩子說:每當媽媽要發火的時候,你就問媽媽你愛我麼。這個「你愛我麼」就是「關鍵詞」,往往能在情緒要失控或正在失控的時候,拉你回到理智區域。

不被壞情緒左右,做起來不容易,重要的是:不要讓情緒影響我們的管教方式,更不要讓情緒去傷害孩子和我們自己。

如果我們失控了,也請放下身段,承認自己的失誤。

對不起寶寶,媽媽要跟你道歉,媽媽也不再亂髮脾氣,媽媽永遠愛你。

慶幸的是,無論你如何對孩子吼叫和責怪,當你敞開懷抱:來寶寶,給媽媽一個抱抱,TA 都會破涕而笑,小跑着投到你的懷中。

孩子是你唯一敢得罪,但不會記恨你的人。

他愛你,比你愛他更多。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