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育兒百寶箱:如何處罰孩子才“完美”

育兒百寶箱:如何處罰孩子才“完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9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無論是對孩子,還是對父母,“處罰”這個詞本身就很有威懾力。處罰是導致教育失敗的危險因素,還是對孩子的行爲進行有效規範的手段?我們來看看有沒有更好的處罰方式。

育兒百寶箱:如何處罰孩子才“完美”

宋佳對九歲的兒子青青有些無可奈何:同學不小心把他的文具盒碰到地上,他就大喊大叫,上去一腳就把同學踢倒在地。

每當兒子闖下禍,宋佳總是給他擺事實講道理:你有沒有不小心碰倒別人東西的時候呢?你願意別人說你是故意的嗎?這種設身處地、換位思考的教育,換來的只是兒子似聽非聽的樣子。

直到有一次兒子逃學,老師急火火地電話找到她,她才意識到:孩子得好好管管了。在小區錄像廳裏找到兒子的時候,她氣哭了,揚手一巴掌打在了兒子臉上。

兒子驚呆了,母親也驚呆了,他們對視半天,兒子才“哇”一聲大哭起來。這一巴掌,宋佳把自己打怕了。在平時,她是多麼寵溺他,多麼想做好一個慈母,可現在,原有的方式失敗了。難道只有處罰纔有效嗎?

孩子通過不服從來探索周圍

在我們的孩童時代,每當我們不聽話、任性、犯錯的時候,父母通常都會對我們進行處罰。“處罰”這個詞,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很有威懾力。

但現在,這是一個把孩子捧在手心裏的時代。“他總是不聽話,我行我素。”“她總是和我頂嘴,我說一句她有十句等着我。”“訓斥他根本沒用,他就是跟你對着幹!”......面對不聽話的孩子,父母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孩子想突破加在他們身上的限制是很自然的事情,”兒童精神科醫生丹尼耳·馬爾塞力解釋說,“孩子通過不服從命令來了解和探索周圍的人,認識他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通過惹惱父母來驗證他們對自己的態度和關愛程度,瞭解他們的底線。”越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越是如此。

爲什麼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不聽話呢?一方面是個性的差異,另一方面也源於父母樹立權威的基礎不夠穩固。這些基礎很早就應建立起來:孩子6至20個月期間開始通過觸摸、說話、爬動、走路探索世界,這是孩子人格發展和自信建立最爲關鍵的時期。

這個時期父母必須陪伴在身邊:有危險的行爲時父母投去不滿的眼神,碰了不該碰的東西時打手心,孩子不聽話時用嚴厲的語氣......這些示意動作,能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有規矩,父母親通過態度和命令來對他進行約束。

在處罰時父母有負罪感

家長在下達“處罰”令時,都難免有負罪感,這種情況在我們這個時代尤爲普遍。

曉華懲罰8歲的女兒停看一天《貓和老鼠》。女兒亂髮脾氣,還亂摔東西。不讓她看每天必看的節目,立即就見了效。可是一看到女兒有點委屈、有點不知所措的眼睛,曉華幾次都要衝口說出:“如果你保證下次不再這樣,我可以允許你......”

“僅僅是“處罰”這個詞,就帶有專橫的意味,讓人想起自己以前莫名其妙被打屁股、被扇耳光甚至被罰跪的年代。”

兒童心理分析師帕得裏克·德拉洛什說。幾十年前,我們接受的傳統教育觀念都是“嚴師出高徒”、“不打不成器”,孩子只有服從的義務。

現在,有太多的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們發出警告,注意不當行爲可能給孩子帶來的創傷,它可能影響孩子心智的健康發展。在父母與子女之間,愛取代了那些基本的權利和義務,也讓父母對自己怎麼當好一個家長喪失了信心。

面對越來越多被寵壞的孩子,家長們束手無策。“新一代的家長希望能在兩種極端中找到平衡,”兒童心理治療醫生帕得里斯·裕艾赫說,“他們已經領會到溝通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時也認識到給孩子定規矩是有必要的,因爲沒有這些規矩和限制,孩子會變得專橫暴虐,目中無人。”

孩子也會自行處罰

心理學家帕德里克·特羅布認爲:“教育是建立在一系列紀律和規範的基礎上的,這些規定是爲了讓孩子明白什麼行爲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更廣義地說,就是區分好與壞,但是,一條規定之所以成立,是因爲它明確瞭如果違反將會受到什麼樣的懲罰。”

弗洛伊德說過,當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錯的時候,他們在心理上“需要處罰”。

如果這種處罰不是來自於父母,孩子很有可能會用別的方式來爲自己的愧疚承擔責任,取得心理平衡,比如:厭食,自殘肢體,禁止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其他危險的舉動......處罰,顯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做父母。

不過,過於頻繁地使用處罰,會使孩子對父母產生感情對立,陷入處罰—違抗—再處罰的惡性循環。處罰應被列爲最後的手段。如果處罰是使孩子聽話的唯一手段,那麼明顯缺乏權威的你,趕快求助專家吧。

處罰須知

■ 要對孩子明確規定

在告知孩子規定的時候,表述必須清晰,使孩子明白規定的強制性。

比如,與其說“我希望你在11點之前回家”,不如說“我要求你11點之前必須回家!”語氣、眼神和肢體語言都應保持一致;如果你用同樣的語氣說“我禁止你外出”和“我建議你和我們呆在一起”,或笑着跟孩子說“你做的事情很危險”,都會使命令喪失可信度,使你以後難於下達命令。

由於分辨不清父母的話是願望還是命令,孩子往往在受到懲罰時感到委屈,因爲他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裏。

■ 處罰內容要提前通知

“我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房間整理好。如果你不做,那麼你還要去收拾客廳。”這就是勸導孩子服從而不是盲目服從。如果孩子不按要求做,家長不應該和他討價還價,處罰內容必須徹底執行,也就是要言出必行。如果家長多次拿處罰來威脅卻不付諸行動,那麼孩子就會把要求當作耳旁風。所以,不可濫用威脅,在定規矩之前家長必須先確定自己是不是能夠執行處罰。

■ 打孩子是一種糟糕的處罰方式

有時孩子的淘氣和任性會激怒父母,失去忍耐的父母常會一氣之下對孩子大打出手。家長避免自己過激反應的最好方式,就是給孩子關禁閉。在孩子的房間裏,他會有時間反思自己的行爲,家長也有時間去考慮是否有必要責罰孩子,以及採取什麼方式。夫妻倆最好討論一下,這能增加信心,並避免過激行爲。

■ 最好使用彌補性處罰

這很有教育作用,可以讓孩子在採取補救措施、改正錯誤時,知道該如何承擔責任。比如孩子把牛奶灑在了地板上,可以要求他自己拿抹布擦乾淨,父母不要代勞,讓他自己去按照正確的方法把事情做好—弄破了東西要自己去修復,房間亂了要自己收拾......這是讓他知道要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的機會。

■ 選擇處罰的方式時要就事論事

處罰的程度和所犯的錯誤程度要一致。換句話說,就是不要用同一種方式處罰不同的錯誤,對遲到、撒謊或者說髒話的處罰方式,應該是不同的。要符合一貫的處罰標準,不可與平時灌輸給孩子的價值觀念相違背。

■ 剝奪式處罰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效

移開孩子喜愛的事物,禁止孩子做他喜歡做的事情,比如看電視、打電子遊戲、外出等,會讓他意識到自己錯誤的代價。但是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活動都可以禁止,比如與孩子人格和健康發展有關的活動,像體育活動、食物等,就不宜禁止。

■ 體力勞動的懲罰能減輕孩子的負罪感

整理房間、打掃衛生、刷碗等體力勞動,可以減輕孩子的愧疚感,是一種很好的“還債”方式。不過,它對五歲以上的孩子纔有效。更小一些的孩子則最怕不被父母關注,怕失去家長的陪伴和保護。所以,對五歲以下的孩子可以採取冷落隔離的方式,幾分鐘不理他,孩子就會覺得受到了很重的懲罰。

育兒2月份熱文排行總榜2月1日-2月28日 準媽咪百問 解讀孕期百種疑問 新發現:懷孕16天可知胎兒性別 小夫妻如何才最容易生出雙胞胎” 2011年適合兔寶寶的吉祥好名字 準媽媽孕期“親熱行爲”全攻略 寶寶聰不聰明 看TA的睡姿就知道 李嘉欣剖腹產子 成兔年首位星媽 盤點易傷害孩子的十大垃圾食品 懷孕第一個月孕婦需要注意什麼? 應對寶寶夜間愛哭的三個巧妙招 193696 190425 188000 184368 1728104 1716038 1601296 1594321 1589172 1585806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