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要爲自己犯的錯承擔責任

孩子要爲自己犯的錯承擔責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們知道不能打罵孩子,而應該講道理,但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也不能一味的放任不管,孩子犯錯,要讓他付出代價,讓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爲負責,這樣才能不斷成長和進步。

孩子要爲自己犯的錯承擔責任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孔令雪

一次去公園裏散步,看到兩個家長帶着自己的孩子在玩耍,玩着玩着,其中一個小男孩把園丁歸攏成一堆的樹葉踢得四散開來,還抓起樹葉拋撒到小夥伴的身上,看他笑得很開心,估計在心裏讚賞自己惡作劇成功。旁邊的媽媽看到了滿地凌亂的場面,很生氣地大喊男孩的全名說,“你怎麼這樣,還不趕緊跟陽陽道歉”,小男孩一看媽媽生氣了,隨口說聲“對不起”,嬉皮笑臉地跑開了。媽媽不依不饒,抓過來繼續教訓:“你看看你把這樹葉散得滿地,打掃衛生的阿姨又要重複勞動了,你還把樹葉撒到陽陽身上,多不禮貌啊……下次不能這樣了啊……”,還沒說完,孩子就掙脫開跑走了。

許多70後、80後家長已經懂得不要打罵孩子,而是要講道理,經常見到有媽媽在給孩子苦口婆心地做思想工作,旁邊的孩子卻心不在焉。講道理模式多次反覆後,孩子討厭極了媽媽的嘮叨,媽媽也深感失望,覺得孩子不聽話不懂事,進而用其他手段懲罰,親子關係鬧得不可開交。

我們之所以稱他們爲孩子,是因爲他們還年小,做事情的主要出發點是自己覺得好玩,開心,可以滿足自己的內心需要。所以他們對錯誤的認知非常表面,往往覺得對錯是家長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的評價。他覺得把樹葉撒到別人身上很好玩,把碗打碎了聽聽響聲也很好玩,這時候,家長一味講道理,孩子是聽不進去的。你只需要告訴他這樣的後果是怎樣的,他需要怎麼改。換句話來講,如果道理可以講通、可以糾正行爲,孩子就不會屢次犯錯了。

每個孩子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但每次犯錯都是一次教育和成長的機會,把握好了,可以塑造孩子的行爲習慣。這裏有個三步走的建議供參考。

首先,要幫孩子看到自己的言行問題出在哪裏,明白爲什麼會因爲這件事情和他交流。比如,你養的狗狗沒有訓練好,在家裏隨地拉大便了,影響了家裏的環境;你不小心把別的小朋友撞倒了而不管不顧……

其次,如果孩子知道錯在哪裏,並已經有了跟事件有關的情緒,如歉疚感或其他情緒,先共情,幫孩子釋放情緒。比如,不小心打碎了家裏的茶具,他內心忐忑不安,就告訴他“我知道你現在已經知道錯了”,然後抱抱他,如果哭了,就允許其釋放出來,接着說:“媽媽不會爲這件事情生氣的,但希望你去把地面收拾乾淨,也希望你下次拿茶具時慢一些”。

如果他欺負別的小朋友,可以試着讓他換位思考:如果你被別的小朋友欺負是什麼感受,會不會感到委屈、傷心、憤怒?那你想被欺負嗎?你還會去欺負小朋友嗎?出現損壞了別的小朋友的玩具,破壞公共環境,也可以引導他換位思考。

第三,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看到問題並釋放情緒後,很重要的環節就是要爲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這纔是減少下次出現類似問題的關鍵。比如,偷拿了爸爸錢包裏的錢去買東西,就需要從零花錢里扣除,或者用勞動來償還。把書撕爛了,碎紙滿地,就要自己去打掃乾淨,並且這本書再也不給買,類似的書也不再買。把畫畫的顏料塗得滿衣服都是,就需要自己去洗衣服,收拾好顏料。決定要養寵物,就要好好照顧它們,餵食、打掃、洗澡等都要自己做。

整體來講,最忌諱的是有些媽媽會在孩子犯了錯的時候大吼大叫,並且說如果他再不聽話就要拋棄他,再也不愛他了。這麼做會讓孩子把當下的錯誤和被拋棄關聯起來,進而失去安全感和自信,埋下心理隱患。一個重要的原則是,要讓孩子知道,無論他犯了什麼錯誤,“媽媽都愛你,但你要爲自己的行爲承擔責任,需要的時候,媽媽和你一起承擔責任。”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