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幼小銜接家長要做什麼

幼小銜接家長要做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幼小銜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學習的每個階段比作一個臺階,每年的暑假期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要面臨“上臺階”的任務。

幼小銜接家長要做什麼

“幼小銜接”、“小升初”、“初升高”。如果把學習的每個階段比作一個臺階,每年的暑假期間,很多學生和家長都要面臨“上臺階”的任務。如何順利完成不同學習階段的過渡?孩子們有哪些困惑?家長能從哪些方面幫助孩子完成過渡?服務於有這些疑問的家長、學生,就是成長階梯系列報道推出的初衷。

銜接什麼?

家長和孩子的擔憂不一樣

市民王芬芳計劃讓女兒小琳今年下半年讀一年級。今年年初,王芬芳就着手實施“女兒入學儲備計劃”:讓女兒每天學習五個漢字,報名參加英語培訓班、繪畫班和舞蹈班,還有一堆數學、拼音方面的學習任務。雖然已快馬加鞭地將女兒趕上求學軌道,她還是擔心女兒讀小學會跟不上班、拔不了尖。

王芬芳的擔憂不是個例。一項針對幼兒園大班家長進行的調查顯示,55.3%的家長希望孩子上學時表現優秀,成績位列班級前列;43.3%的家長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在中等偏上;70.7%的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存在焦慮情緒。

“別個的細伢子都在上這樣那樣的課,不讓自己的崽去學,生怕耽誤了他,讓他輸在起跑線上。”一位家長向記者道出了很多家長的想法。在砂子塘小白鴿幼兒園園長陳王容看來,家長的這種普遍想法是他們對孩子前程焦慮情緒的一種渲泄,本質上反映了家長們的一個認知盲區:從幼兒園到小學階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孩子需要的、惶恐的,什麼是小學老師需要家長協助的、指導的。

那麼,準小學生們想像的小學生活是怎樣的呢?請看小朋友們的想法:“我哥哥說,小學的老師很‘兇’,不像幼兒園的老師一樣什麼事都幫你做”;“讀小學,就是有好多的同學,我又會有好多新朋友了”;“上小學,拉了屎誰幫我擦屁屁啊”……

記者與小學老師聊天時,他們也羅列了入學新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上課時不管是同學講還是老師講,小朋友都要插嘴;有時候正上着課,突然有同學站起來,扒下褲子對着牆角就撒尿;“慢慢吞吞先生”和“丟三落四小姐”常讓老師們哭笑不得……

從老師和孩子反映的情況來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期間,他們的內心情感、上學願望、學習興趣和自理能力以及行爲習慣,是需要家長着力幫助孩子進行調整的,而“幼小銜接”接的正是這些內容。

怎樣接銜?

小學裏聽堂課幫孩子找感覺

記者從砂子塘小白鴿幼兒園、市政府機關三幼兒園等幼兒園瞭解到,按照教學規律和教學進程,在孩子進入大班下學期後,園方要着力於減緩幼小銜接坡度方面的工作,例如延長課時鍛鍊孩子們的坐性,要求孩子整理個人事務增強他們做小學生的意識,加強大班小朋友聽說閱讀方面能力的培養等等。

上週,小白鴿幼兒園的50多名孩子前往砂子塘小學探營,感受他們即將面對的小學生活。在閱覽室,20多個小朋友一人拿本書坐在位置上,羅莉老師掐表計時。

她說這是在練坐性,“從中班到大班,幼兒園把課時延長到30分鐘,但小學一堂課是45分鐘,15分鐘的時間差對孩子的耐性是挑戰。到圖書館看書是要讓孩子的屁股能在凳子上釘得更久一些。”

孩子們還上了一堂時長45分鐘的語文課。讓他們知道了老師提問要舉手回答,每個人有自己的座位和課桌,上課前要喊“老師好”,不能隨便離開座位與同學聊天等等。

陳王容告訴記者,組織孩子們參觀小學校園的目的是加強他們對小學的感性認識,激發他們上學的慾望。讓孩子們上一堂課,而不是旁聽一堂課,是要看看孩子們是否坐得下來、學得下去、跟得上班,發現這方面能力不足的孩子,園方將與家長溝通,請家長在假期着重進行訓練。

注意什麼?

側重於培養習慣和提高能力

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孩子們人生的起跑線,也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解放日報》援引上海市科學育兒基地的一項有關“幼小銜接”的調查顯示:一年級學生適應良好的只佔26.1%,適應不良的佔37.7%,適應一般的爲36.2%。

那麼,家長可從哪些方面幫助大班孩子在假期提高入學的適應性呢?

爲小白鴿幼兒園的孩子們上了一節課的砂子塘小學羅菲菲老師給孩子們的評價是:“非常棒,完全達到上小學的要求。”她建議家長們,不妨在假期也帶孩子們到他們將要入讀的小學校園轉轉,瞭解廁所、花園、教室的位置,坐在課桌前感受一下上課的氣氛,和孩子一起較長時間地同讀一本書,提高他們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激發孩子們上學的慾望。

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高級教師周立新則建議,家長們應側重於孩子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比如,讓孩子自己晚上收拾第二天上學要用的學習生活用品;着重引導孩子專注地做一件事情,在假期側重培養孩子看書、握筆、閱讀等方面的習慣;提高他們的書面理解能力和對漢字的感性認識,爲小學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着力把孩子的弱勢變成優勢,也是家長在假期可以做的一項工作。”周立新建議,家長要培養孩子加強交往能力、動手能力、動作協調性的發展。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