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培養孩子成功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成功的好習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習慣可以成就一個人

培養孩子成功的好習慣

王少卿:習慣的養成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自我教育等途徑,在家庭教育中,孩子習慣的教育和培養應占據怎樣的位置?

孫雲曉:中國俗語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其含義之一就是兒時的習慣可以影響孩子的未來。

前幾年,幾十位諾貝爾獎得主聚會時,曾有記者問一位科學家,他在哪所大學學到最重要的東西。科學家平靜地說:“在幼兒園,我學到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要表示歉意;午飯後要休息;要仔細觀察大自然。”科學家出人意料的回答,講明瞭兒時養成良好習慣對人一生具有決定性意義。

用一個日本教育學家的話來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作爲父母,儘管口頭上不一定承認習慣教育的重要性,實際上,每一個家長都在自覺不自覺地影響着孩子的習慣,每個孩子都有家庭的烙印,習慣是家庭教育最本質的東西。

王少卿:現在家長有一種看法,認爲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孩子長大以後也許會吃虧。比如按理說,家長應該教育孩子講誠信,但是家長擔心社會險惡,把孩子培養成一隻羊,在狼羣中難免被狼吃掉。

孫雲曉: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覺得有良好習慣的人生存能力更強,機會更多。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加加林,之所以能在20多位候選人中脫穎而出,起決定作用的是件小事:在確定人選前一個星期,主設計師羅廖夫發現,進入飛船前,只有加加林一個人脫下鞋子,只穿襪子進入座艙。就是這個細節一下子贏得了設計師的好感,這個27歲的青年如此懂得規矩,又如此珍愛他爲之傾注心血的飛船,他大爲感動,於是決定讓加加林執行人類首次太空飛行的神聖使命。

我們可以用木桶理論來解釋良好習慣對於人發展的意義:一隻木桶盛水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那塊,這塊木板,就是習慣。

好習慣以健康人格爲目標

王少卿:對普通家庭來說,在培養孩子習慣方面有哪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和規律性的東西?

孫雲曉:最大的誤區就是家長只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忽視做人、做事的習慣培養。現在有一種觀點對家長的影響很大,就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把家長們弄得非常緊張,孩子還不會走路就習字,一上幼兒園就上各種特長班,不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重視孩子之間的溝通。

我們在調查中發現,現在的孩子80%都帶有攻擊性,在與人相處中不顧別人的感受,只顧自己,這就是一種不好的習慣。我認爲在這個方面,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認識到習慣養成的重要性,與孩子取得共識。比如要按時起牀,這是孩子應該養成的好習慣,對於沒有這種習慣的孩子,家長應該即時提醒,刻意培養。

第二,要使孩子產生情感。告訴孩子很多英雄人物和他們喜歡的人都是這樣做的,讓孩子也自覺地跟隨。

第三,要形成意志。取得好習慣的認識,必須教育孩子有一個正確的判斷,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需有一定的行爲規範。

第四,要持之以恆地訓練。如果一種行爲能持續20多天,就可以說離形成習慣不遠了。

第五,要進行評估指導。孩子做得怎麼樣,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和評價,這樣孩子才知道做得對不對。做得對,給予獎勵,做得不對,給予糾正。長期下去,孩子的好習慣慢慢就養成了。

王少卿:人的習慣有一定的層次性,這一點對於孩子習慣的養成非常重要,您能詳細說一下嗎?

孫雲曉:低層次的是生活習慣,比如要勤洗澡,每天要刷牙等。第二是學習習慣,比如說看書的習慣,思考的習慣等。第三是品德,如待人誠實,關心別人等。習慣的培養有一定的規律,3歲前,主要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比如按時吃飯,按時起牀,對自然的興趣,與周圍的人和睦相處等。因爲這個時期給孩子講大道理不容易講通,而從細微的生活習慣着手反倒容易讓孩子接受。3歲之後則要注重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事大家在一起商量,有玩具大家一起玩,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使習慣變成一種無意識的行爲。

從個人成長的角度來看,培養孩子的習慣要以培養健康人格作爲目標,即做人要有愛心,做事要遵守規則,學習要創新,還有誠實守信,自強不息,團結友善,敢於負責等。一位俄羅斯教育家說,習慣是人生的道德資本,有了一個好習慣,一輩子都會享受不盡它的利息;而一旦有了一個壞習慣,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

孩子童年時期養成的習慣一旦形成了,就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爲方式。

爲孩子改變成人世界

王少卿:中國傳統教育非常注重習慣的訓練和培養。您能談談家長習慣與孩子習慣的關係嗎?

孫雲曉:良好習慣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標誌。然而,習慣教育在中國是壺燒不開的水,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只把水燒到50度,實際上更重要的是後面的50度,就是如何把一個良好的行爲轉變爲一種習慣。比如我們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做纔是對的。然後問孩子:“你明白了嗎?”孩子說:“明白了。”我們的教育往往到這一步就完了。其實我們還應該告訴孩子,你應該如何做,做完了還要讓他多重複幾遍。只有到這個時候,我們才能說把水燒開了。

王少卿:對習慣的價值判斷非常重要。同樣一種行爲,有的家長認爲是好習慣,有的家長認爲是壞習慣。家長的素質決定了孩子的素質。這個問題您認爲如何?

孫雲曉:現在都在說社會需要高素質的人,什麼是高素質?高素質包含的就是良好習慣。10年前,在討論我的《夏令營中的較量》時,就有一個非常好的觀點:爲了孩子改變成年人的世界。孩子要有好習慣,父母必須有好習慣;要孩子改變壞習慣,父母也要改變壞習慣。對於習慣,家長應該有一個好與壞的辨別。比如有的家長給我來信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頂嘴。頂嘴是好習慣還是壞習慣呢?我認爲家長的判斷過於片面,因爲這也有可能是孩子平等意識的體現,孩子有發表自己言論的自由,孩子有自己的獨立見解,這可是個好習慣的開頭。所以,家長對習慣的培養都不應該犯簡單化的毛病。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