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學會放手 不要用愛的名義捆綁孩子

學會放手 不要用愛的名義捆綁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媽媽的事事包攬,在不知不覺間奪走了孩子長大的樂趣。奉勸事事操心的媽媽不要用愛的名義捆綁孩子。

學會放手 不要用愛的名義捆綁孩子

媽媽的事事包攬,在不知不覺間奪走了孩子長大的樂趣。奉勸事事操心的媽媽不要用愛的名義捆綁孩子。

場景:媽媽太嘮叨果兒很煩惱

果兒說自己很煩,因爲她有個什麼事都要操心的媽媽,她的一舉一動都在媽媽的關注之中。很多時候,果兒還沒想好自己要怎麼處理一件事情,媽媽就已經把她想到的方案給列出來了。而且媽媽特別嘮叨,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該怎麼做,她都會一遍遍地在果兒耳邊唸叨。果兒做得慢了或者達不到要求,她就會忍不住數落果兒。6歲的果兒居然說:“我一點也體會不到成長的快樂,都快煩死了。”

點評

我們都會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但如果媽媽干涉太多,就會讓孩子覺得媽媽“不好”了。就像果兒的媽媽,以愛的名義無怨無悔地幫助孩子做了很多或許應該是讓她自己去體會的事情:不等她覺得餓了、渴了,媽媽就已經把麪包、牛奶準備好了;不等她去想辦法處理和小夥伴之間的糾紛,媽媽就已經挽起袖子衝出去了……爲了安全起見,限制孩子活動的自由;爲了訓練孩子乖巧聽話,忽略了她的心理需求……在很多時候,媽媽在無意識中搶走了果兒長大的樂趣,媽媽過於關注的眼光,給孩子幼小的心靈施加了沉重的負擔。

教養建議一:適當幫助而不是代替孩子動手

媽媽有照顧和撫養孩子的義務,可以將生活經驗提供給孩子,但千萬不可以代替孩子去做主他的一切。這樣做只會限制孩子的成長,剝奪孩子成長的空間。如果媽媽對孩子過分限制,把孩子行爲的決定權控制在自己手中,孩子不能自己做主,更缺乏與同伴交往的能力,對母親的依賴會越來越強,一旦離開就會不知所措,他就會感到越來越孤獨。

孩子遠比我們想象的堅強,可以做很多事情,只是太多溺愛剝奪了他們自立的能力。父母應用愛將快樂打包,送給最可愛的孩子們,而不是用愛將孩子捆綁,把愛變成了束縛孩子飛翔的繩索。

教養建議二:轉換角色,既是長者,又是朋友

作爲父母,要了解孩子成長的生理、心理知識,並遵從他的生理、心理成長規律。我們反對“溺愛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倡導“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要講民主和平等,要給孩子更多的發言權。媽媽要意識到,家長不僅是孩子慈愛的父母,循循善誘的導師,還應該是孩子真誠的朋友。據調查分析,孩子都喜歡“朋友式”的媽媽,而不喜歡“牧師式”的媽媽。

教養建議三:創造空間,營造良好的夥伴交往環境

教育家劉紹禹先生曾語重心長地談到了教育兒童的原則:“兒童應與年齡相同的兒童生活,然後才能學得與人相處之道。與成年人一起,相依賴式的自卑心理,頗難打破,將來離家入社會是莫大之困難。”因此,媽媽應該想方設法創造條件爲孩子提供與小夥伴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將孩子的時間一手包攬:放學路上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結伴而行,週末和節假日讓孩子邀請小夥伴來家玩,鼓勵孩子利用空閒時間與小夥伴進行交流,或主動到親友鄰居家走動……讓孩子融入到廣闊的世界中,而不是用你的愛和擔心,緊緊將孩子捆在身邊,讓孩子的心靈變得孤單。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