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父母與孩子如何順暢溝通?

父母與孩子如何順暢溝通?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從與謝霆鋒離婚後,張柏芝就勇敢承擔起了單親媽媽的責任,一個人照顧兩個兒子生活。她自稱與兒子的相處方式像朋友一般,而且也會有吵架。親子之間的相處其實也是需要技巧的,只有注重溝通,才能更好地促進親子關係。

父母與孩子如何順暢溝通?

 孩子的心靈非常脆弱、幼稚,小小的他們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地關注自己,有些父母雖然常和孩子在一起,但卻忽視了親子之間的溝通。

張柏芝稱與兒子之間會吵架

單親媽媽張柏芝與前夫謝霆鋒離婚後,獨自帶同兩個兒子到新加坡生活,張柏芝在微博透露,她與兒子的相處方式就像朋友,與大兒子Lucas有時會像情侶般吵架,她說:“Lucas,你不要逼我跟你吵架,你給我冷靜一下,我不想跟你吵架!”更會提出:“今晚分房睡!”

儘管與兒子會有爭執,但Lucas猶如小大人般,會主動關心媽媽,貼心幫她按摩,又會幫她蓋被子,還會說:“這是兒子的責任”,讓張柏芝非常感動,誇獎他是個好兒子。

回憶剛開始到新加坡生活時,張柏芝稱,她從以前只知道在信用卡上簽名,到現在沒有司機、傭人,水電等瑣事都一個人搞定,不過她覺得自己成長許多,也爲了兒子,每天都在學習,都在進步。

如果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處處溝通出現了問題,很重要的原因是父母不能掌握正確的方式所致,這對親子關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要想改善這種被動的局面,需要從家長做起,多與孩子相處,進行高質量的溝通。

家長和孩子相處常見的溝通模式

一、不良的模式:

1.討好型:試圖遠離對自己產生壓力的人或減輕自己因某些人所帶來的壓力。

言語——同意:“這都是我的錯” ,“我想要讓你高興”

情感——祈求:“我很渺小”,“我很無助” ,懇求的表情與聲音,軟弱的身體姿勢。

行爲——舉動:過分的和善,道歉,請求寬恕、諒解,哀求與乞憐,讓步。

內心感受——“我一無是處” “我覺得自己毫無價值”。

心理反應——神經質、抑鬱、自殺傾向。

軀體反應——消化道不適、胃疾、噁心嘔吐。糖尿病,偏頭痛,便祕等。

2.指責型:試圖表明不是自己的過錯,讓自己遠離壓力的威脅。

言語——不同意:“你永遠做不好任何事情” “你到底怎麼搞的?” “都是你的錯。”

情感——指責:“在這裏我是權威。” 身體姿勢:很有權力的樣子,僵直。

行爲——攻擊:獨裁、批評、吹毛求疵。

內心感受——隔絕:“我很孤單和失敗”。

心理反應——報復、捉弄、欺侮。

軀體反應——肌肉緊張、背部痠痛。循環系統障礙、高血壓、關節炎、便祕、氣喘等等。

3.超理智型:逃避現實的任何感受,也迴避因壓力所產生的困擾和痛苦。

語言——極端客觀: 使用抽象字眼及冗長的解釋。“什麼事都與學術有關” “我只關心事情合不合乎規定或正不正確” “人一定要有理智”。

情緒——頑固、疏離:“不論代價,人一定要保持冷靜、沉着、決不慌亂。” 身體姿勢僵硬。表情很優越(若有表情的話)。

行爲——威權十足:頑固、不願變更、舉止合理化、操作固執刻板。

內心感受——“我感到空虛與隔絕。” “我不能露出任何感覺。”

心理反應——強迫心理,社會性病態、社交退縮、固步自封。

軀體反應——內分泌疾病,癌症、血液病、心臟病、胸背痛。

4.打岔型:讓別人在與自己的交往時分散注意力,也減輕自己對壓力的關注,想讓壓力因素與自己保持距離。

言語——漫無主題:毫無道理,抓不到重點,隨心所欲,隨口表示,東拉西扯:“我自己也搞不清”。

情緒——波動混亂,滿不在乎,“我心不在焉。”身體姿勢特徵是不停地在動。

行爲——轉移注意力:不恰當的舉動、多動、忙碌、插嘴、打擾。

內心感受——“沒有人當真在意。” “這裏根本沒有我說話的地方。” 失去平衡,以打斷別人的談話來獲得大家的注意。

心理反應——不適當、不合情理、心態混亂。

 軀體反應——神經系統症狀、胃疾、眩暈、噁心、糖尿病、偏頭痛、便祕。

二、良好的模式:

一致型:認可壓力的存在,正視自己處於壓力之中,承擔起自己在壓力中的責任,爲有效地應對壓力而作出努力。

言語——尊重現實、尊重自己、尊重別人。

情緒——穩定、樂觀、開朗、自信

行爲——接納壓力和困難、應對投入、顧全大局、樂於助人。

內心感受——雖有時惶恐,但仍充滿勇氣和信心,有堅強的毅力,當時和事後心靈充滿了坦然和安穩。

心理反應——合情合理、、心平氣和、泰然處之。

軀體反應——全身放鬆、精神抖擻、健康、充滿活力。

父母與孩子順暢溝通的原則

原則一:花時間

任何父母感覺與孩子相處愉快和諧是因爲他們肯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玩、做遊戲 、畫畫、運動、聽音樂、家務勞動、製做手工、旅遊、聊天、探討問題等等。通過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方可瞭解孩子在不同年齡段的心理需求。

原則二:全身心投入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投入關注他們的成長,有的父母與孩子常年在一起,但不一定經常溝通。大多數父母以忙爲理由,忙家務、忙事業、忙看電視、忙打麻將、忙自己快樂享受等等,忙的忘記了孩子是父母爲社會貢獻的最重要的產品。機器出了廢品可以報廢,可孩子如果是廢品將遺憾終身。父母的親子教育應走在孩子的生理、心理髮展的前面,所以父母應全身心的投入不斷學習,提升教子能力,方可贏得孩子的尊重和愛戴,才能產生同頻共振的良好交流。

原則三: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

孩子是父母的作品,家庭是教會孩子做人、生活、成長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孩子的終身榜樣。孩子身上的優點、缺點、好習慣、壞習慣基本上來自於父母和周圍環境的薰陶。孩子不會照父母說的去做,但他們一定會照着父母做的去做。所以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要首先做到,否則就別挑孩子的毛病。沒有問題的孩子,只有問題的父母。無論孩子怎樣,都是父母培養的傑作。欣賞優點,包容缺憾,允許孩子的缺點和不完美。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無缺。家長、老師、偉人都有缺點,何況我們的孩子。父母百分之百的接受孩子是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重要基礎。

原則四:多讚美、少批評

讚美是全世界最具震撼力的營養品。恰到好處的讚美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興奮劑、潤滑劑。現代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指出:“人最大的需要就是被瞭解與欣賞。”家長對孩子每時每刻的瞭解、欣賞、讚美、鼓勵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同時也教會孩子瞭解、欣賞、讚美、鼓勵父母、親人和他人的方法。父母與孩子不斷運用此法,溝通進入良性循環且非常愉快。當一個孩子的優勢因不斷的被肯定而發揮到最佳狀態時,孩子的劣勢會自然減弱。切記:讚美、鼓勵使孩子進步,批評、抱怨使孩子落後。

原則五: 傾聽孩子的心聲

從小讓孩子養成好習慣,回家後講一講幼兒園、學校裏發生的事情。父母蹲下來,以全神關愛的眼光看着孩子,分享學習的過程、小朋友或同學的故事、老師的故事。這樣長期傾聽的好處:

(1)孩子在慢慢提升敘事、講故事的能力。

(2)複習了當天所學的內容。

(3)爲長大後的溝通奠定了良好基礎。

進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他們已習慣與父母聊天,他們很自然的敢把心中的疑惑拿出來問、聊,這樣父母才能在輕鬆愉快的閒聊中聽到孩子的心聲,聽到孩子生理、心理的需求、渴望、好奇。從而輕鬆愉快地解決好關鍵的問題。切記:傾聽高於教導。

原則六:拜孩子爲師

進入知識信息時代,孩子的信息量比父母大出很多倍。孩子比父母學的快、記得快、閱讀速度快。孩子們的英語、電腦、美術、音樂、體育都比大多數父母強,此時的父母要明智的拜孩子爲師。孩子可以教父母學英語、學電腦、學音樂、學美術、學體育。孩子是我們最好的教練,當父母虛心向孩子學習時,孩子會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教你、引導你、愛護你。此時,父母是最幸福的,孩子是最自豪的。父母與孩子就象多年深交的老朋友,無話不講。更可喜的是當孩子是你的老師時,他的自我控制能力會增強,同時還可爲家長提供有價值的、創造性的意見和建議。

很多爸爸媽媽在孩子小的時候,會經常和孩子交流,但是隨着年齡的增長,親子之間的溝通卻越來越少了。長此下去,勢必會影響到親子關係的和諧,因爲溝通是情感的需要,也是孩子成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爸爸媽媽們不能忽視,要多重視,和孩子分享各種不同的感受,走近孩子、瞭解孩子,和孩子友好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