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都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教育孩子要從小做起,有人說規則意識會影響孩子的智商?這是真的嗎?所以家長千萬別錯過給孩子立規矩的最好時間!今天這篇文章,專門跟媽媽們聊聊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這件事。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

前幾天寫了一篇誰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劉璇和阿嬌的選擇,藏着原生家庭的愛和痛,說的是綜藝節目《爸媽學前班》裏的一個關於原生家庭的實驗,後臺的留言快爆了,無論是說原生家庭帶來的痛,還是記憶裏滿滿的愛,這個話題引起的共鳴性讓人看到,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以及父母的愛和榜樣,對孩子會產生多大的影響。

今天我還想來說說這個綜藝節目,不小心被裏面一對英國小姐妹圈粉。

姐姐五歲,妹妹兩歲多,她們跟隨父母到中國友人家裏做客。午餐中途,姐姐忽然發現主人家有小狗。先是轉頭問媽媽,“我能離開一下嗎?這樣我就能看看那隻狗狗了”。在得到允許後,才離開餐桌跟狗狗玩去。

雖然只是很小的細節,但她們的舉止得體驚豔到了我。看兩個小姑娘這麼有規矩,我馬上想到瓜瓜兩歲時,吃飯是根本坐不住的。尤其是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時,絕對是撒丫子就跑,根本不會理會一旁的老母親我。

我也經常在後臺,收到一些媽媽們吐槽孩子“難管”的留言:

抗拒刷牙,一到刷牙時間就耍賴

帶娃在飯店吃飯。孩子大吵大鬧,坐不住還在餐廳裏亂跑

逛超市的時候,這也要那也要,不滿足他就哭鬧

其實,有這些行爲不應該理解爲 “孩子頑劣難管”,真正原因,或許是因爲我們沒有給孩子培養良好的“規則意識”。

前段時間有媽媽留言,想要知道怎麼培養娃的自律。其實對於2歲左右的孩子,談自律可能有點爲時過早。但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培養規則意識了,這也是自律的前奏。

規則意識真的對孩子非常重要。

隨着成長,無規則的孩子往往會成爲“熊孩子”,嚴重影響他們融入集體生活,社會也不會無止境的包容熊孩子犯錯。並且,腦神經科學家也發現,規則意識還可能與智力發展有關。

今天這篇文章,專門跟媽媽們聊聊培養孩子規則意識這件事。

規則意識對孩子的影響

1、跟智力有關

“規則意識”,其實就是讓娃“懂規矩”。讓他發自內心的,能夠有意識地規範自己的行爲。

說白了,有規則意識,孩子就能實現“自我控制”。

美國的約翰·梅迪納是世界權威的腦神經科學家,他把人類的智力分爲五大能力表現,其中就有“自我控制”。

孩子的智力發展主要集中在0-6歲,到6歲時腦重量已經達到了人腦總重的90%。因此抓住前面幾年的黃金期,引導孩子逐漸建立“規則意識”,對於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非常重要。

並且,研究發現,“與智商相比,自控能力在預測孩子將來學習成績方面更加可靠,並且執行能力引起的智力水平差異並不小”。

2、讓娃成爲“受歡迎”的人

瓜瓜今年上幼兒園了。通過老師的反饋,我發現,其實孩子有沒有規則意識,在幼兒園的表現是完全不同的。

沒有“規則意識”的孩子,對學校規章制度很難適應,哭鬧情緒嚴重,融入集體的過程就會比較長。

比如玩玩具、吃飯、洗手,有規則感的孩子,會自覺排隊。而沒有規則感的孩子,就會直接搶。很容易就上演一場兒童哭搶的災難大片。

所以那些懂規則,守規矩的孩子,往往更受歡迎,能交到更多的好朋友。

一次幼兒園家長開放日,我陪瓜瓜去學校。遊戲環節老師讓小朋友自己尋找一個搭檔,令我詫異的是,大部分小朋友都圍在班裏那麼三、四個小朋友身邊。

後來老師解釋,這幾個孩子平時是班裏最規矩,最懂禮貌,也是受表揚最多的孩子。

美國社會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3歲的兒童如果有着良好的生活秩序習慣,那麼他們6歲之後在人際交往中會表現得更自如、和諧。

三歲立規矩太早?

兩歲就要開始啦!

很多媽媽會覺得孩子還小,三歲以後再給他“立規矩”也不晚,實則不然。

根據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的兒童道德發展理論,2歲左右孩子進入了規則的敏感期,父母可以有意識地幫孩子建立規則。

在這個階段,規則感、秩序感逐漸產生、增強,並初步定型。

兩歲左右:規則主要集中在孩子安全、他人安全方面,比如不碰危險的東西,不打、踢、咬人等;

兩歲半左右:規則就需要擴展到包括吃飯過程中的行爲,社交中被禁止的行爲、拖延磨蹭的行爲,以及早期的自我照顧,比如不能在吃飯過程中離開座位、不能玩食物等。

我們可以從這幾點入手!

1、充分理解“規則”的概念

規則應該建立在孩子充分理解“規則”的概念之上,才更有效。

我經常會對瓜瓜說,“必須每天睡前刷牙哦,這是規則”、“公共場所不能亂跑亂叫哦,這是規則”……讓規則概念,高頻滲入到瓜瓜的生活。

次數多了,瓜瓜終於忍不住問我,“媽媽,什麼是規則呀?”

我藉機給他解釋:規則就是能更好地保護我們的東西呀。比如每個人都走斑馬線,就不容易被車撞到啦。比如,每天睡前刷牙,牙齒就不會被蟲子吃啦……

瓜瓜剛入園的時候,不肯午睡。我告訴他,在幼兒園睡午覺是學校的規則,休息好才能健康長大哦!一段時間後,瓜瓜終於順利午睡了。

總之,要用孩子能理解的語言,不斷灌輸和強化“規則”的概念。在確保他理解的前提下明確規則,才更有效。

2、“身教”大於“言傳”

培養孩子的規則意識,最好的方式就是“身教”。

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英國小姑娘,在向媽媽請示能否去玩小狗的時候,媽媽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而問狗的主人,“她們能從餐桌離開一下,去看你們的狗嗎?”

媽媽的這種良好的規則和界限感,本身對孩子就是一種身教。

孩子對於“規則”常是通過模仿而習得的,所以,成人遵守、維護規則,才能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樹立對規則的敬畏和尊重。

並且,在制定了對孩子的規則之後,全家人都要堅持遵守,以身體力行影響孩子。

3、用“繪本”潛移默化

陪孩子多讀一些培養規則意識的繪本,在寓教於樂中,潛移默化地影響他。

比如:《手不是用來打人的》、《排隊啦,排隊啦》、《要是我不遵守規則》、《紅綠燈眨眼睛》,我們正在團的一套《從小好習慣》,就是圍繞0-4歲寶寶最常遇到28個行爲習慣問題展開,幫助爸爸媽媽培養一個懂文明講禮貌的娃。(詳見:0-4歲寶寶最常遇到的習慣問題,這套書裏有答案。)

這些都是瓜瓜非常喜歡,每本都要我重複講過多遍的。也在這裏力薦給各位媽媽。

4、互動小遊戲

互動遊戲是孩子最喜歡的一種活動形式,每個遊戲都有自己的“規則”。

不僅能很好地抓住孩子的注意力,還能在遊戲中通過一些限制性規定,使孩子自然地接受和理解“規則”。

比如過家家遊戲。

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專門研究過家家遊戲。在他設計的一個“過家家”實驗項目裏,他發現,參加過該項目的孩子(每天有老師帶領進行角色扮演練習),自我控制和執行能力比其他孩子得分高30%-100%,他們的學習成績也更好。

還可以跟孩子一起玩一些特定規則的簡單桌遊,比如這種規則串珠等,讓孩子在遊戲裏明白規則的存在。

瓜媽最後說:

“立規矩”不等於“順從”。我們並不是要孩子成爲完全順從的人。

所以,我們立規矩時要避免一個誤區。就是要在原則性問題上“規範孩子行爲”,而不是在任何事上都“強調父母權威”,我們要學會有所變通。我也曾在這裏,走過彎路。

瓜瓜兩歲左右的時候,對剪刀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每次見到他拿剪刀,我就去制止,告訴他危險不能玩。總惹得瓜瓜大哭。

後來我偶然發現,瓜瓜竟然在我們不注意的時候,偷拿剪刀玩。我才意識到,我用父母權威強制阻止他探索,反而加劇了他的好奇,危險變得更加隱蔽了。

我意識到,玩剪刀不一定危險,但“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玩剪刀”,很危險。後來我就陪着瓜瓜一起玩剪紙。並且告訴他,剪刀必須在大人的陪同下才可以玩,這是規矩。後來,瓜瓜想玩剪刀,就會邀請我一起玩。我也再不用擔心他偷偷玩危險了。

總之,規則的滲透,真的需要耐心和智慧,立規矩的時候苦一點,將來真的帶娃會輕鬆很多。

大家來說說,在給娃立規矩的時候,遇到過什麼挫折,有沒有成功的案例?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