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畫“小人兒”,3歲和30歲有什麼不同?

畫“小人兒”,3歲和30歲有什麼不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成人的觀點來看,孩子畫的“小人兒”形象都是原始的、不完整的,和真實的人相差太大了!心理學家卻認爲,“小人兒”畫是孩子非常精巧的原創發明!

畫“小人兒”,3歲和30歲有什麼不同?


從成人的觀點來看,孩子畫的“小人兒”形象都是原始的、不完整的,和真實的人相差太大了!心理學家卻認爲,“小人兒”畫是孩子非常精巧的原創發明!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曾迷上過畫小人兒。如果你家有一個三四歲的孩子,遞給他一張紙,一支筆,片刻之後,他就可以輕鬆地畫出一幅“小人兒”畫。


孩子最早畫出的“人”往往是一個大大的橢圓形,在它的裏邊,會用一些小圓圈來表示眼睛、鼻子、嘴巴或耳朵。人們通常把這種樣子的小人叫做“土豆小人”。很快,孩子就會給這個土豆小人添加上腿、頭髮和胳膊。


儘管孩子們最初畫出的小人兒基本上都有一個不規則的大圓腦袋,像個大土豆,但這可不是他們互相模仿着才畫出來的,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原創發明!

想想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他對圖畫世界的首次探索,而這個圖畫世界的語言對孩子來說又是未知的,那麼我們就會被“土豆小人”的精巧性所震撼!

心理學家非常欣賞孩子筆下貌不驚人的土豆小人。要知道,在二維的紙上表現三維的“人”實際上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孩子從無數細節中抽提出“人”的基本特徵,並且找到一種高度簡化而獨特的形式來代表。這可不是對原有物體的“複製”,因爲二維的畫紙與三維世界之間固有的差異是不可能實現“複製”的。

所以,就其本質來說,孩子畫出一個橢圓形的、帶有面部特徵的“土豆小人”的形象,並不是把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畫錯了;他是把這個形象符號化,看成是一個可接受的“代表”而已。事實上,這種簡潔的圖畫形式是人類智能的真正表現。


在畫畫的嘗試中,孩子很快就會發現線條能起很大作用,線的長度也是可以控制的。於是,孩子開始使用線條來表現人的面部特徵、頭髮和四肢。當他發現線條可以變“彎”時,就可以用線條來描畫頭髮、嘴脣和牙齒了。

慢慢地,土豆小人開始“長”出腿、頭髮和胳膊。這些胳膊和腿是從表示頭的圓圈裏直接伸出來的,看起來非常特別。人們把孩子畫出的這種人物形象稱爲“蝌蚪小人”。

隨着兩條垂直線的向下延伸,圓形結構的人變換成爲垂直結構。這種表現就將人和其他生物區分開來了。

隨後,孩子開始在垂直的圖形結構上增加一些裝飾。除了基本的面部特徵——眉毛、瞳孔、鼻孔、耳朵之外——頭髮和胳膊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孩子畫出的最初的蝌蚪人形象往往是由很小的圓形頭和向下延伸的長長的腿組成,人物形象缺少穩固性和穩定性。整個形象“飄”在畫面上,就像要摔倒一樣。也正是這種表現,使我們看到了兒童畫稚拙之中的可愛。


畫不夠,話來湊。孩子對“蝌蚪人”這種缺乏人物細節特徵的表達方式也並不是很滿意。如果他認爲小人兒應該有更多細節,而畫出的圖畫卻沒有達到他的標準,那麼他就會用言語來修正圖畫中不完美的地方——因爲這是他能夠使用的最簡單的方法。

孩子會把不一樣長的兩條腿說成“斷了的腿”,對於沒畫出來的部分他會說“我就是沒打算畫它”,或者“它就在那兒,但是你看不到它”。

孩子還會用很多手段來解釋自己圖畫中不完美的地方。比如,編出和圖畫沒有什麼聯繫的故事、仔細揣摩圖形賦予意義等等。這種“浪漫主義”的解釋,是溝通孩子的願望和他簡潔性繪畫之間的橋樑。

瞭解了這些,我們再看孩子畫的“小人兒”的時候,是不是會覺得更可愛了?


相對於孩子,作爲30歲左右的父母,即使你從來沒有專門學過畫畫,你畫出來的“小人兒”也會有更豐富的細節和更恰當的比例。



上面這些是第一期“育兒漫畫課”開班時學員交來的作品。可以看到,這些“小人兒”身體的主要部分都是完整的,比例基本合理,能夠看出性別、年齡,有恰當的服飾、髮型,還有一定的表情……對於成人來說,如果要表達畫面以外的內容,加上文字的旁白也是輕而易舉的。

——我們的起點要高很多有沒有?

但是,仔細看一下就發現:

這些成人畫和孩子畫的“蝌蚪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所有人的姿勢幾乎都是一樣的:都是正面站姿並且擺成“大”字

大多數人的表情也都是差不多的笑臉……


呵呵,因爲這樣的姿勢和表情是最好畫的嘛。

但是,因爲成人的模仿能力、控制能力很強,所以,經過學習,很快就能掌握更多動作和表情的畫法。


這些是“育兒漫畫課”學員的的課後作業。

媽媽們學畫畫,有的是爲了豐富自己的生活,有的是想跟孩子共同進步,也有的是想把漫畫作爲一種表達方式,記錄自己的育兒生活。來看看學員們的作品:


還不錯吧?雖然比不上專業水準,但是已經能夠表達想要表達的內容了。而他們僅僅上了30天的課!

別指望3歲的孩子能有這個速度,他們需要慢慢地發現、探索;但是成年人,請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