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毛曉彤曾在微博上說過,自己一出生,就被父親扔在垃圾桶,是母親把她撿回來,將她拉扯長大的。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是這樣說的:“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

原標題: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作者 | 儲楊&二兔

最近,看了電視劇《號手就位》,其中,歐陽俊(陳星旭飾)與其父親之間的故事,讓人感慨。

他的父親以嚴苛著稱,從小到大,對他的成績管理,只有一根褲腰帶。

高三的某次考試,歐陽俊沒有考進前五,他的父親氣得當場抽出褲腰帶打他。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2張

父親年輕的時候,因爲脾氣壞,還把妻子氣走了。

給兒子造成了創傷不說,又用近乎極端的教育,讓兒子歐陽俊從小就生活在壓力之中。

他把自己最大的願望,都寄託在兒子身上。

一味要求他:必須優秀。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3張

長大後,歐陽俊不可避免地長成了一個要強卻很孤僻的人。

終於,在二十三歲的時候,做兒子的忍無可忍地抽過父親手中的皮帶,反抗到:

“我二十三歲了,你不能再像以前一樣,說打我就打我了,你可以被你爸打到大,但我不行,這玩意兒它不能傳代。”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4張

一句“這玩意兒它不能傳代”,道出了歐陽俊對原生家庭傷害延續的痛與恨,也喊出了他內在想要改變的強烈意願。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5張

影片《我的姐姐》,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父母車禍去世,留下姐姐安然,以及上幼兒園的弟弟安子軒。

葬禮結束後,親戚們齊聚一堂,討論弟弟安子軒的歸屬。

親戚們都認爲弟弟理應由姐姐安然撫養長大。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6張

彼時的她,也只是個大學剛畢業,還在備戰考研的學生而已,根本沒有能力去撫養一個孩子。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7張

所有親戚將責任歸於安然身上時,沒有人考慮過,安然因此要放棄自己的人生。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8張

其實,安然所處的困境,姑媽(朱媛媛飾演)也曾經歷過。

原本有能力在俄羅斯經商的姑媽,因爲母親的一句話,便只能回家照顧弟弟(安然的父親)。

一聲姐姐,一生姐姐。

無私、奉獻,彷佛註定是姐姐生命的底色。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9張

電影中有一幕,讓人看着分外心酸。

姑媽(朱媛媛 飾演)拿着自己從俄羅斯帶回來的套娃,無意識地套着,說出一句極有深意的話:

“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裏。”

但是姑媽,依然活成了裝在套子裏的套娃。

因爲,在“讓安然撫養弟弟”的呼聲中,姑媽是最堅定的那個。

到了安然這裏,變化開始發生。

面對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觀念,她敢於憤怒,敢於反抗。

她清楚地表示:“我有我自己的生活。”

儘管過程千難萬難,但是,好歹有了轉變。

這樣可貴的變化,有一點,算一點。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0張

至少,從我開始,原生家庭的惡性循環,就不必再繼續向下傳遞了。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1張

原生家庭裏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傷害,那就是言語傷害。

你肯定也聽過類似的話:

“別人家的孩子可以,你爲什麼不行?”

“要不是因爲你,我跟你媽早就離婚了。”

記得傅首爾曾在《奇葩說》中,講到自己與母親的故事。

她跟母親在糧站的米倉中住到三歲,在她的記憶中,母親很少笑,經常對她說的一句話就是:

“媽媽好難,你一定要爭氣,你要懂事。”

這句話深深烙印在傅首爾的心裏。

她理解母親的窮,理解她的不開心,並且知道這些都與年幼的她無關。但她仍然會忍不住想:

“如果沒有我這個拖油瓶,媽媽的人生會不會更幸福。”

如今已爲人母的她,經常會告訴自己,無論情緒再怎麼崩潰,也不要對兒子說出:“我怎麼生出了你這麼個東西。”

更不會隨意把自己的意志,加諸於孩子身上。

因爲經歷,所以懂得。

傅首爾受過原生家庭的傷,再也不想兒子經歷。

她在節目上,分享過這麼一件小事:

某次親戚朋友聚餐,孩子姑姑點名要傅首爾兒子“表演個節目”給大家助興。

表演什麼呢?背誦詩歌。

兒子當然是不太情願的,但又左右爲難。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2張

傅首爾沒有強迫兒子,更沒有批評指責,而是爽快地站出來說到:“我來背,我背給你聽,我給大家唱歌都行!”

小傢伙有傅首爾這樣的媽媽,是幸運的。

因爲這位媽媽太知道,有些輕描淡寫的傷害,比刀棍更可怕。

我的孩子,請你安心做個孩子。其他的,我來背。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3張

還記得節目中,聲稱要“一起毀滅”的毛曉彤父親嗎?

年輕時,生而不養,只顧自己快活。

見到女兒成了明星,賺了錢,就上節目公開向毛曉彤索要鉅額贍養費,還擺出一副要榨乾女兒的態度。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4張

毛曉彤曾在微博上說過,自己一出生,就被父親扔在垃圾桶,是母親把她撿回來,將她拉扯長大的。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5張

劣跡斑斑的父親,有過吸毒史,還蹲過監獄,給毛曉彤帶來了無盡的傷害。

可以說,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基本是缺位的。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6張

有人說,沒有哺育的恩情,就很難講對等的反哺。

曾經,我覺得這句話過於涼薄,後來才明白: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親生父母帶來的傷害。不是所有的人,都配稱爲父母。

好在,毛曉彤是個聰明的女孩。

她不僅走出了原生家庭的陰影,活得漂亮,而且在遇到渣男時,頭腦清醒,不拖泥帶水、糾纏不清。

東野圭吾曾說過:“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毛曉彤靠着自己的決心,以及對生活的熱愛,真正把一手“爛牌”,打成了上游的“好牌”。

雖然我們選擇不了原生家庭,卻可以像毛曉彤一樣,選擇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抵抗那過去的“不堪”。

往事已矣,來者猶可追。

原生家庭欠我們的,終究還是要靠我們自己找回來。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7張

第一,正視並接受問題,不要轉移原生家庭的傷害。

在《原生家庭》一書中,是這樣說的:“沒有歸還的,便會轉移,如果你不想辦法解決自己對父母的恐懼、愧疚和憤怒,你將會把它轉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

正視過去的痛苦,並學會放下,不要用上一輩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甚至延伸到下一代。

比如,電視劇《小捨得》裏的田雨嵐,原生家庭雖然給她了創傷,但靠着自己的努力,長大後,經濟獨立,還嫁了一個相對不錯的丈夫。

但是,她始終無法正視過去,覺得“孃家挺不起腰板,婆家看不起自己”,讓自己陷入泥潭。

始終想通過對兒子的掌控,來彌補自己的遺憾,找回自己的自信。

如果她一早接受了過去,放下了一切,完全可以過得很幸福。

就像《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說的那樣:

“我曾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內心有什麼東西腐爛了,惡臭熏天,直到我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8張

第二,下定決心,練就真正掙脫原生家庭的能力。

電視劇《歡樂頌》中的樊勝美,她是一個典型被原生家庭拖累的女孩。

她最大的問題是,既沒有和病態的原生家庭劃清界限,也沒有想過靠自身努力,去強大自己。

只一昧渴望找一個有錢的男人,來改變現狀,幫助自己脫離苦海。

很贊同作家婉兮寫過的一段話:“人性本自私,沒有誰能始終爲你負重前行,擺脫原生家庭陰影這件事,最終也只能靠自己,包括硬件上的物質和能力,軟件上的決心與定力。”

說白了,已經發生了的,我們改變不了。

與其長期陷入自怨自艾的困境裏,不如放棄“想要一個更好的過去”的執念,輕輕對自己說一句“就這樣吧”,然後向前看。

人,終究是要和自己過一輩子的,只有拿回主動權,才能掌控自己的人生。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19張

第三,擺脫陰影,積極投入新的生活。

雨神蕭敬騰,在少年時期深受父親的影響,經常七天有五天都在捱打。

這無意中給蕭敬騰傳遞了很多負面情緒,所以,少年蕭敬騰看誰都不順眼,打架成了常有的事,甚至還打進了少管所。

剛剛成名時,蕭敬騰坦言說,自己可能不會生小孩,怕會遺傳自己的“不服管教”。

但在娛樂圈滾打多年之後,蕭敬騰逐漸成熟,也擺脫了童年的陰影。

在後來的採訪中,他說,自己還是很喜歡孩子,甚至可能會領養一個小孩。

也許,父母的一言一行很容易刻在孩子身上,成爲孩子一生無法抹去的烙印。

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朝前看,向前走,往嶄新的生活去。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

活着,終究是爲自己而活着。

原生家庭的傷也好,痛也罷,我們誰都不要帶着傷痕上路,而是學會面對,學會消化,學會自己強大。

就像電影《霸王別姬》裏的那句臺詞:

人這一輩子,得自個兒成全自個兒。

—— End ——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20張

作者簡介:儲楊&二兔,多平臺簽約作者,走心寫字,深度讀書,快樂生活。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3歲,他纔敢第一次跟父親說“不” 第21張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