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孩子一到飯點就不想吃飯,怎麼叫都磨磨蹭蹭。”“孩子不看手機就不吃飯,我說吃完了再看,他就一直哭……”“孩子一邊吃,一邊玩,半天吃不下一口,最後還得喂。”“我家孩子很挑食,這不吃、那不吃,我真是沒轍。”“我閨女很瘦,她吃飯我們很關注,一吃飯全家就輪番在她身邊叨叨。”

作者 | Karen

像許多父母一樣,我也曾爲孩子吃飯而焦慮頭疼,但現在吃飯再也不是我家痛點。細細想來,我家大兒子吃飯問題的解決經歷了四個階段:


你不吃我千方百計要你吃第一階段

曾經,爲了讓我家大兒子多吃點,吃胖點,我們用盡了各種招數。做飯不重樣是基本功,同時還有滿屋追着喂,吃一口玩一下玩具車,他吃飯大人在旁邊又唱又跳,抓住圍堵在角落裏吃,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吃一口飯,點一下打火機!(以上各種招數來源,爲了家庭和諧就不多說了,哈哈。)除了Pad手機,我們用盡各種辦法,孩子吃飯習慣卻越來越差。着急上火的我,在三番五次統一戰線,徵得老人支持後,將吃飯的戰爭推入第二階段。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用對付“階級敵人”的方式控制他第二階段

我要求孩子吃飯歸我管,其他人不能插手,打着“自然後果”的旗子,開始堅定有餘溫柔不足的歷程。我堅持“不餵飯,不吃就餓着”,結果連續好幾天,這孩子還真不怎麼吃,或者只吃菜不吃飯。憋不住的我又開始嘮叨,經常也會着急上火,語氣不佳。有時氣急了,到點把碗直接收走,招來孩子委屈萬分大哭一場。大部分時候,我沒有收走碗的決心,結果吃完一頓飯快要一小時,飯也涼了,家裏人也着急地要集體暴走了,真沒轍!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第2張

這個階段,和第一階段有過多次交疊,有時候老人看不下去對我們施壓,或者看他幾天不怎麼吃飯,我就妥協,回到第一階段;時間久了,看不下去“熱鬧”場面,又回到第二階段。可是無論第一或者第二階段,孩子大人想起吃飯都是滿滿的頭疼。


表面平和內心奔騰的“伴飯”階段第三階段

經過認真反思,同時我也觀察到無論我們怎樣,這孩子還是長不胖,總的來說也並不常生病。因此,關於吃飯的鬥爭,開始緩和下來。我們約定:我爭取做到不嘮叨他,他也爭取不走神,半小時吃完。當我吃完坐在旁邊看他磨蹭的時候,我努力抑制着內心的萬馬奔騰,維持着表面的安靜平和。後來,我乾脆先到一旁看書休息。這麼做,大大緩解了我內心的焦慮,離開現場可以讓情緒很快冷卻。而孩子也慢慢找到了自己吃飯的節奏,雖然還是會玩一會兒,但基本能在半點前把飯吃光。


實現頓悟,歸於平和第四階段

一段時間後,吃飯的氛圍好了不少,可是要我做到心平氣和還是很難。比如,當我看到他光吃飯不吃菜時(據他說爲了不耽誤時間),或者光吃菜不吃飯時(據他說因爲菜好吃啊), 亦或放眼一桌子菜,只吃其中一兩樣時(對,人家也說了:“媽媽,每個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你喜歡的菜,我不一定喜歡啊。”),我就忍不住嘮叨他。有時候忍住了,我又憋出內傷。這個問題一直困惑着我,直到某天和一位朋友的對話觸動了我。當我對這位朋友講到,我小時候從不挑食時,突然想起我媽曾經用來“治療”我挑食的一句經典話語:“你先把它吃下去,要是吃完了會吐出來,那我給吃了!” 當“特效祕方”說出來的剎那,我突然意識到了這句話裏,隱藏着多少威脅與控制!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第3張

當年被控制而產生的無意識的情緒,而今化身爲我對兒子的控制,在我的潛意識中始終存在着一個執念:“兒子,你爲什麼不能像當年的我那樣聽媽媽的話?” 在我心裏,除了關心他的身體,更有深藏於心對他想要控制的慾望,以及覺得如果他不夠胖,就是做媽媽的失職這樣的內心指責。因而,我對兒子吃飯的問題始終不能平和對待,所有那些關於接納和尊重的理念,在吃飯這個“按鈕”啓動時,就丟到了九霄雲外。

這次頓悟,讓我對於孩子吃飯而產生的焦慮開始消失。現在吃飯時,我仍會鼓勵他多吃一些品種,同時也會補充說:“當然,你知道什麼食物最適合你。” 這麼說的時候,內心生出的是對孩子的信任和理解。在孩子說自己飽了,不想再吃時,我也會愉快地接受這個事實,和他探討過什麼叫做吃飽了之後,我會告訴他:“由你來決定,如果飽了,你就下來。”

飯點兒從此成了很愉快的全家時光,大家專注在自己進餐的過程。有時候,兒子比我吃得還快,對着飯菜還會自言自語:“今天只有一個菜我不想吃,其他這幾種我都吃,只是,這個菜我能吃少一點嗎?”

孩子吃飯這場仗,你家打過嗎? 第4張

這就是我家關於孩子吃飯問題發生的轉變,總結起來就是:相信孩子,放下控制,梳理和探索自己的情緒,化解焦慮。當你變得更好時,困擾孩子與你的吃飯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其實,除了吃飯,所有的育兒問題,都能依此類推,不是嗎?

Karen: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二個男孩的全職媽媽,今日頭條號“親子溝通如何說”簽約作者。轉載自微信公衆號“父母如何說“,ID:KarenHTT。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