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叫醒孩子的耳朵,5個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叫醒孩子的耳朵,5個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來源:寶貝周    閱讀: 5.3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讓孩子說出感受

我們都知道孩子在3歲以後纔會比較完整的自我表達,但不意味着3歲以後你才讓他認識感受。幫助孩子“認識”感受要做在引導其“表達”感受之前。

孩子在1歲以後,當Ta開始有憤怒情緒、害羞的情緒出現的時候,我們可以告訴Ta,這樣的情緒叫“生氣”、“害羞”,讓孩子像認識香蕉、蘋果一樣的認識不同感受的存在。

在2-3歲的時候我們要着重去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表達感受,處理感受。我們可以去幫他梳理感受,除了發脾氣你還可以說出來,強化他說出來的動作。

案例孩子睡覺前想吃糖,在金寶貝做指導師的一位媽媽是怎麼處理的呢?

這位媽媽對2歲的女兒說:”媽媽知道你很想吃糖,問題是你現在已經刷完牙了,明天我們再吃好不好!”

你注意她說的話了嗎?

她說的不是但是,而是問題是。這也是溝通技巧。“但是”代表轉折和改變對方,“問題是”代表我們把問題拋出來,更中立。

孩子聽完很不情願就點了點頭,這時候媽媽走出了房間。

這個動作表示沒有我在旁邊監督你,我相信你。

孩子緊接着拎着糖罐出來了,跟媽媽說:“其實我不是想吃,我就是想聞一聞”。一邊聞一邊流眼淚。

媽媽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吃,控制住真的很不容易,你知道牙齒也很重要,但還是有點控制不住自己,所以你想哭你就哭一會吧。“媽媽就抱住她,當她哭完後,哼哼唧唧了半天然後跟個沒事的人一樣去睡覺了。

在這個例子中,這位媽媽很好的去處理了這個問題,孩子之所以能表達出:我想哭一會,是因爲媽媽在此之前對孩子的情緒都是接納的,所以孩子知道我不需要壓抑“哭”,可以表達自己的感受。

叫醒孩子的耳朵,5個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2、提示信息

提示孩子該怎麼做,少說“不要”

我們常常在跟還是說話的時候,愛說“不”、“不要”,其實當人在說“不”的時候反而在強化這個行爲。

案例有一次我的兒子拿着一個羽毛球拍打了我一下腿。一般情況下,大人會說:好疼的,不可以的哦。

但是問題是你給他講不可以,他知道可以怎樣做嗎?

於是,我告訴他球拍是用來打球的。然後他晃晃悠悠的走到框裏的去把球拿出來一直拍。

特別是對1歲半到3歲,正處在自我意識高速發展階段的孩子,在排出有危險狀況的前提下,儘量少和他們說“不”。

用“可以怎麼做”來代替“你不能怎麼做”,這樣可以來減少衝突。

案例我老公的原生家庭裏,吃飯有各種規矩,所以我老公潛意識裏也會很在意孩子吃飯時的細節。他們倆常常爲此鬧矛盾。我要給他們創造機會,讓家庭可以向着一個正常的軌道去發展。

於是我們坐下來開了一個家庭會議,以後出現這樣的情況,爸爸除了吼叫孩子,還有什麼其他方法嗎?最後商量一個方式就是互相給信號做提醒。

爸爸脾氣不好的時候,我兒子就說:“爸爸我愛你”,爸爸的火發不出來了。

所以問題發生了不可怕,關鍵是你怎麼看待和解決它。

叫醒孩子的耳朵,5個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第2張

3、寫/畫便條

不管孩子認不認字,他們都期望收到小便條。

案例我的兒子睡前愛磨蹭,有一次,叫了他好多遍,睡前牛奶都還沒喝。於是我給他寫了一張紙條,放在一個小汽車上,告訴他,兒子,這是你的快遞。他打開讓我念給他聽,我在上面寫着:

再不喝我,我就冷了。

——你的牛奶

結果兒子一聽完就乖乖跑去把牛奶喝光了。

雖然沒有一種方法能夠一試百靈,但偶爾可以利用文字或者畫畫的優勢給孩子寫便條溝通,小孩子會覺得很新鮮。

4、遊戲

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心理和智能同步發展,在溝通中也可以引導合作,建立連接、轉移壓力和憂慮,正如金寶貝倡導的理念:遊戲+體驗=學習。

案例孩子在6個月到3歲之間會有分離焦慮。躲貓貓的遊戲可以幫助孩子們轉移分離焦慮。因爲你從心理上暗示Ta,東西沒有了,還可以出現。媽媽爸爸走開了,還會回來。

又比如在金寶貝上早教課做彩虹傘遊戲時,有些孩子不習慣。家長應該意識到,不是孩子不喜歡這個遊戲,而是孩子的空間記憶還沒有發展好。這個時候,我們不要去強迫孩子,而應該多做一些引導。比如允許孩子鑽窗簾,滿足Ta對空間感的探索。

當處在陌生人焦慮期的孩子見到你的朋友感到害羞焦慮時,你可以讓這位朋友拿一個孩子經常玩的玩具一點點的靠近Ta,或者和Ta玩一個你們經常玩的遊戲,有助於陌生人和孩子對應。而且你要時刻保證自己在孩子身邊,給孩子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在上早教課做遊戲的時候,不僅僅是孩子在學習,我們父母也是真正的受益者。

叫醒孩子的耳朵,5個方法勝過千言萬語 第3張

5、承擔行爲後果

承擔行爲後果是讓孩子承受自己行爲所產生的自然後果。

案例孩子在發脾氣扔壞玩具時,你會做出什麼反應?

積極引導型的家長會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很生氣,玩具壞了你也不開心。

讓孩子先感受到你是理解Ta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爲自己的行爲負責:玩具不會再買,接下來需要做的是修玩具。而不是其他與行爲後果沒有相關性的懲罰。

這種引導方式向孩子傳遞了3個信息:

1、生氣的是正常,情緒會自然發生,但是我有能力調整;

2、不管我怎樣,爸爸媽媽會接納我,會教我生氣的時候該怎麼做;

3、我生氣的時候不用扔玩具,但是我可以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在這個過程中,也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你也許會問,我們使用了這些方法,孩子就一定會聽我們的嗎?

當然不是。但當我們一次次用積極的方式去跟孩子溝通,我們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會越來越好,我們在建立一種情感的氛圍,鼓勵孩子和我們合作。

我們想找到一種語言,培養孩子作爲“人”的能力,保護他們的自尊,讓他們的心靈不受到傷害。

我們想樹立一個榜樣,在互相尊重的平臺上溝通,無論是童年,叛逆的青春期,還是長大成年以後都能夠受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