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我是這樣被父母毀掉的!

我是這樣被父母毀掉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人們震驚不解之時,案犯這樣說:

“在他們(父母)眼裏,我沒有對的時候,總是這不成,那不成。我妹妹在家裏總擠對我,結婚以後我媳婦也是這樣,對我的事什麼都管……”

歸結爲一句話,就是“他們處處管着我。”

與其說他是成年人,不如說內心住着一個叛逆且暴戾的少年。他所有的心理能量都用在跟家人作對上了,如小孩子一味地跟父母說“不,偏不”——這時的他是既聽不見別人的聲音,更聽不見自己內心的聲音。

這樣一種延遲了的可怕的叛逆,它到底是如何發生的呢?

我是這樣被父母毀掉的!

叛逆的孩子不僅是爲了挑戰父母,更是跟內心的自我達成鏈接

從案犯的自述,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

當初那個希望去表達、去做決定、去感受到自我力量的小孩,在漫長的時光裏,可能經歷過千次、萬次的打壓。

所有的憤怒、不滿並非消失了,它們只是被積壓了下來,越積越多;它們需要尋找出口,需要被看見。

就像一個在遊樂場丟失了心愛玩具的小孩,他一直在原處徘徊。直到找回玩具,或者找到補償,才肯離開。

說到底,殺親者遲來的“叛逆”,不僅僅是在挑戰父母們的權威,更是在尋求跟自己內心的鏈接。

他苦苦地,甚至絕望地在尋求表達和被看見。

他不過是想做回自己——那個可以有機會去反抗、去憤怒、去表達的自己。

只是他的叛逆來得太遲,且最後只換來了一個慘絕人寰的悲劇。

我是這樣被父母毀掉的! 第2張

親子之間最大悲劇在於看不到對方,無法走進孩子內心。

社會中每天都可能發生這樣那樣的家庭悲劇,80%的根源都是親子之間聯結的不足,互相之間沒有看到對方,更沒有看到自己內心,以及不會真正地表達自己。

真悲哀。

而悲哀的源頭,往往是做父母的,太過急於要求孩子聽話,卻忽略了太多太多。

下面是我和開心相處的一個小故事。也許開心下面的這些舉動,很容易會被誤認爲不聽話、小搗蛋。但是讀懂了,你的看法就會完全不一樣。

那陣子,開心三歲多,突然變得特別愛說“討厭”,一不高興張嘴就是討厭。比如早上醒來,她會有起牀氣,大喊“討厭媽媽!”

我的辦法是,趕到牀前,甚至上牀躺到她身邊,給她一個親暱的擁抱或吻,然後和開心有了下面的對話:

我問:“開心是有事找媽媽嗎?”開心答:“我想要媽媽陪。”

我猜測,“你是想要在醒來第一時間就見到媽媽嗎?”得到肯定迴應後,我繼續問她:“開心真的討厭媽媽嗎?”

她猶豫地點點頭又搖頭,我又問:“喜歡媽媽嗎?”她點頭。

我問:“開心是喜歡媽媽的,但是不喜歡醒來媽媽不在身邊,是嗎?”她又點頭。

我說:“是這樣啊,媽媽非常樂意成爲寶貝醒來後第一個見到的人,這樣我會跟你一樣開心。但是媽媽醒來會去做別的事,可能沒辦法第一時間看到你醒來。”開心委屈地低頭。

我拉着她的手說:“所以我要交給開心一個光榮的任務,就是醒來就給媽媽發一個暗號,讓我知道你醒來,好嗎?你想用什麼暗號告訴媽媽呢?”開心興奮地想好暗號,我們一起模擬了很多遍。

我是這樣被父母毀掉的! 第3張

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幫助翻譯自己的“叛逆”。

趁她心情愉悅,我還做了一個有意味的小遊戲:打啞謎。我光張嘴不出聲,並讓她猜我在說什麼。開心多次猜測都不對,於是我告訴了她:

“寶貝,正如媽媽不說出來,你不能明白一樣。媽媽也需要通過你的說話來了解你想要做什麼,所以請你嘗試把真正的感受告訴媽媽。比如,起牀了想看到媽媽就大聲喊:‘媽媽,開心想要見到你。’”

至此,開心開始對起牀產生了積極的期待。

每個年齡段孩子都會有不同的情緒和行爲表達方式:如一歲多的孩子傾向於打人,兩歲多孩子可能會什麼都說“不”,三四歲孩子可能開始用詛咒的詞彙,五六歲甚至開始因爲害怕等原因學會說謊。

面對孩子的這些行爲,父母先不要急着做出判斷說:“他在挑釁我。”“這個孩子怎麼這麼不聽話?”“脾氣是越來越大了。”“這樣做很沒有禮貌,是壞孩子。”……

我們需要試着將孩子的意願表達“翻譯”出來,並讓孩子去了解自己的真正意圖是什麼。

孩子的真正意圖和情緒情感需求不被看見,或者不被允許,那麼,所有想要引導孩子行爲的努力都將是徒勞的。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