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學前教案 > 一個孩子不被允許發脾氣,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一個孩子不被允許發脾氣,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的人認爲是不遵守規則所致(園區內隨處可見的醒目標識並未引起當事人的重視);

也有的認爲是對方的情緒管理出了問題,再生氣也不能罔顧自身的安危啊;

有人甚至建議,直接把這種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人,從擇友或擇偶名單當中剔除。

在我看來,夫妻之間爭吵鬧脾氣,在生活中很常見,只是這次老虎事件將它無限放大呈現了世人面前。

若按照當下的媒體導向,一味去指責“情緒化”是個壞東西,那麼可以想到,以後人們對“情緒化”這東西,態度將會更加嚴厲。做父母的面對孩子鬧脾氣,也可能會更加焦慮和苛刻。

這樣做的後果,其實比老虎傷人更可怕。

把“情緒化”推到被批鬥的舞臺上,有用嗎?

很多人被教育了多少遍“有話好好說”,到了關鍵時刻還不是一言不合就開撕。

誰都知道一味情緒化,會造成很多不良後果。可是,知易行難啊!

一個孩子不被允許發脾氣,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管理自己的情緒,對任何人都不容易。

管控情緒,對任何人從來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研究表明,大腦中負責情緒控制和自我平靜下來的前額皮質部分,在一個人長到20~25歲之前尚未完全發育成熟。

大人管理自己的發脾氣行爲尚且如何難,孩子更甚。

微信後臺一位媽媽抱怨:

我兒子一遇到問題就只知道哭鬧。跟他說了有話好好說,可還是沒用。遇到事情還是隻會哭鬧。頭大!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在孩子身上,我們經常能看到反覆的發脾氣行爲。有朝向外部的哭鬧、打砸東西,或者語言不滿,也有朝向內部的自傷,甚至自殺行爲。

這些鬧脾氣的行爲,首先是一種表達攻擊的方式。

當一個孩子渴望被愛、被看見、被理解而不得,甚至當他們的合理需求都會被打壓時,就容易採取這種攻擊性的表達。

一個孩子敢在父母面前哭鬧撒潑,起碼說明一件事:他認爲在父母面前發泄情緒是安全的。這也說明,你們的親子關係,基礎還是不錯的。

若孩子知曉自己的情緒、自己的憤怒是不會被父母允許的,是可能遭到嚴厲打壓的,那麼他很可能會被迫將憤怒轉向自身。於是也就會出現上面媽媽提到的孩子“自虐”。

一個孩子不被允許發脾氣,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第2張

鬧脾氣行爲,是個體表達攻擊的一種方式。

在心理學上,攻擊性/發脾氣等,其實都是中性詞,不帶褒貶含義。而且,它們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作用重大,因爲它是個人核心人格構建的基礎,由此人們獲得了愛、自尊的能力,以及獲得自我的價值感。

可以說,從情緒喚起,情緒失控,到情緒管控,這是一個人走向成熟的必經過程。每次人們在發脾氣的時候,都會經歷一次對自身的失望和要崩潰的感覺。而每一次縫合起這些破碎感,重新體驗到控制感以後,個體的安全感、自信自尊都會得到加固、升級。

所以,必須允許孩子體驗到這樣一個完整過程。

如果你試圖去阻止一個發脾氣的孩子,其實不僅幫不上忙,反而會雪上加霜。孩子的情緒得不到紓解,積壓在那裏,他也就很難真正有心理空間去學會“有話好好說”。

而且,你的不理解和阻攔,還會成爲孩子額外的打擊。孩子的情緒不被父母看見,委屈和憤怒都會翻倍。

情緒長期不被看見,甚至被打壓、被否認的孩子,長大後遇到問題,還可能重回早年的情境中,習慣用哭鬧、撒潑、蠻橫不講理,甚至打砸東西等訴諸行動的方式去應對。

就像老虎傷人事件的女主角所做的。

一個孩子不被允許發脾氣,後果到底有多嚴重 第3張

孩子的情緒不被看見,他的憤怒會翻倍。

我們真正能做的是什麼呢?

是在我們的小孩還沒長成一個魯莽的、情緒化的動物之前,多給以他們接納和共情。

站在孩子的角度,採取共情(即無條件積極關注)的方式,反而更容易安撫對方,讓他較快地平和下來。

如,面對因肚子餓而哭鬧的小嬰兒,父母及時走近他,彎腰將他抱起,輕拍他,溫柔地看着他的眼睛,然後輕聲迴應他:“哦,我們寶貝肚子餓了是不是,是在提醒媽媽給寶寶餵奶是嗎?媽媽知道了,馬上就給你準備哦。”你會注意到孩子的哭鬧聲會馬上小了下來。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雖然沒能及時得到食物,但他的情緒得到了安撫,這是因爲他內心失控的感覺被父母撫平了。

越是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這樣做,因爲孩子沒辦法自己完成這個失控體驗的控制過程,需要在父母的幫助和引導下來學習。

也就是說,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是,作爲孩子的一個可靠的、有愛的容器而存在,這個容器可以暫且存放孩子的情緒,爲孩子梳理自我提供了一個安全、可控的緩衝空間。

在這個空間裏,父母溫和且堅定的態度,父母接納孩子情緒的行爲本身,孩子都會逐漸吸收,並內化爲自身接納和成長的力量,並逐漸看到,所有失控行爲都是紙老虎——“沒有關係,我可以控制。”或者是,“暫時的失控也沒有關係,我能儘快調整自己。”

這樣的長大的孩子,也更不容易無故發脾氣,即使發脾氣,他也能較快地處理好,而不是一言不合就下車或是跟對方爭吵起來,甚至是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爲。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