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行爲心理 >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看完這篇文章,我突然想起了一個初中女同學。她是那麼不起眼兒。甚至現在回憶起來整整三年過去,不曾和她單獨說過一句話。

之所以現在還能記起她是因爲每一次說話時,她的語言前綴總是:“我媽媽說……”注意,“媽媽”的第二個字不是清聲,而是陰平(一聲)。一個初中生,稱呼起自己的媽媽居然還在用幼兒園的語氣,並且每次發言一定要加上這個前綴,像是不提“我媽媽”就說不出話來。

這讓我們這些愣頭青在每一次她張口發言時,都會鬨笑一陣。時間長了,她也就不會在人前發言了。

三年來,她的頭總是半垂着,眼神偷偷往上瞟,這是她讓我記住的唯一的表情。

我對她並不瞭解,估計整個班裏未必有人會了解她。不知她的媽媽會不會很強勢,會不會總是指責她,會不會不給她犯錯誤的機會,會不會插手太多本該由她自己完成的事……

但我今天卻毫不猶豫地想起了她。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2張

我兒子在四個月大的時候,學會了自己拿奶瓶喝奶。朋友來我家看望孩子的時候都驚呼,你是怎麼教孩子自己拿奶瓶的?我的總結只有一個字,懶!因爲我自己懶得幫孩子拿奶瓶,孩子在那麼小的時候就自己學會了握奶瓶喝奶。

我有個朋友的女兒,七八歲的時候就非常的獨立成熟,會幫媽媽做各種家務,出謀劃策,經常幫媽媽做參謀討論家庭雜事,獨立能力超強。大家問她媽有什麼祕訣,答案是兩個字:不管。

相對的,我以前有個中學同學,她從小就沉默寡言,做事情非常小心翼翼,但是卻總是做的不好。每一次在全班同學面前,她總是很不自信,說話很小聲,和朋友聚在一起,她常常坐在角落,很容易被“忽略”。

然而,在一次聚會中,我見到了她媽媽,瞬間明白了她總是畏畏縮縮的原因。因爲,她有一個強勢的老媽!

她的媽媽屬於做事雷厲風行型的。到了同學聚會,對每個人照顧有加,簡直就成了我們同學聚會的主角。

然而我發現,這樣的媽媽,並不是個案,而是大多數。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3張

我周遭很多孩子的家長,都屬於事業成功的人士。在家裏、在單位、在朋友圈都是呼風喚雨的人士。當然回到家,也是必須掌管孩子的一切。

前段時間看到新聞,說新加坡的學者追蹤了三百位7歲孩子和他們的家庭後發現,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慾過高,孩子更容易出現焦慮、憂鬱、不自信、自我批判等表現。

東西方的教育,有一個很大的不同。西方的父母注重放手不管,早早地讓孩子學會獨立,而東方的父母則比較權威,喜歡介入子女的生活。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以前我兒子在幼兒園脫了鞋子玩耍,回家時,我會幫他穿好鞋子,整理好書包再回家。然而,在加拿大,老師強調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學會獨立自主,於是我學會了讓兒子自己穿鞋子、穿襪子、穿衣服(注意,是“我學會了”,尷尬),結果我發現,放任不管之後,兒子生活自理的能力大大提高,包括上廁所的全套程序,自己倒水吃點心,自己換衣服、褲子、鞋子、襪子,從幼兒園回家時,還會自己拿書包,整理裏面的衣物,有時還提醒我不要忘記拿他的便當盒。所有的一切,只因放手。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4張

仔細一想,亞洲式父母對於孩子的掌控,幾乎都來自於現實的壓力以及父母對孩子未來的擔憂。記得有位媽媽說過,放眼望去,電視裏到處是失業率增加、物價上漲、房價飆高的新聞,我們怎能不擔心孩子的未來。由於期盼孩子能成才,因此家長不惜一切代價要把孩子的生活打造成他們心目中滿意的模樣。

爲孩子安排好一切,是所有父母的願望,許多父母覺得累的值得。從挑選孩子的業餘興趣,到選擇小學、中學、大學甚至工作,全都一手包辦。除了學業,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要兼顧,包括吃什麼,買什麼,看什麼,全都要過問。小的時候也就算了,長大了也要介入,包括孩子上了大學,交女朋友,交了幾個什麼情況都要了解一番。甚至於結婚生子以後,很多強勢的父母也常常要介入干涉子女的家庭生活與育兒方式,導致很多小家庭破裂的悲劇發生。

父母對於子女的干涉,可能會造成很多嚴重的後果。我們都瞭解,這是父母對於子女的愛的表現。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當愛過度,就成爲了一種負擔,子女也可能體會到生命不可承受之輕。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5張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6張

1看見孩子的成績,不要指責

很多孩子的家長,只看孩子的考試成績,並且一定要達到滿分才滿意。沒達到理想的成績,孩子就等着捱罵。

虎媽式的教育,會讓孩子自卑。

我有好多成績非常優異的朋友,他們都很自卑,而且非常害怕失敗。究其原因,才發現是家長經常指責孩子的考試成績造成的,一旦有一兩次失誤,就會遭到家長的批評。這樣的指責,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對於孩子來說,大部分的壓力是來自家長的期盼。

該如何正確的看待孩子不太理想的考試成績?我認爲最重要的是看的開,成績起起伏伏是正常的表現。家長不要過多的給孩子譴責,應該鼓勵和表揚孩子做的好的方面,讓孩子更有動力去提高自己的水平。

2不要老給孩子打電話,關心孩子吃什麼

“早飯吃了嗎?”“吃了什麼?”“要注意營養!”“不要再喝飲料了!”是很多家長喜歡掛在嘴邊的話。

家長的控制慾,體現在對孩子的一言一行的過分關注。經常不停地給孩子打電話,問東問西,過分關心孩子吃什麼,甚至給孩子下了很多死規則,比如不能吃麥當勞,不能喝飲料等等,都會對孩子造成極大的影響。

這些雖然看似小細節,甚至很多家長引以爲豪的對孩子的照顧,可能會讓孩子做事變得畏畏縮縮,考慮東考慮西,不敢自己做決定。

家長對孩子生活的包辦不僅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還會讓孩子覺得沒有自由。一味地限制孩子的言行以及起居,表面上看是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實際會造成相反的效果,會讓孩子覺得不想與人溝通。

有的時候,反思自己,適當放手,讓孩子自由地選擇飲食衣着起居,甚至和孩子討論自己的衣着生活飲食該如何調整,可能更容易讓孩子掌握主導權,更願意與人分享自己的意見。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7張

3不要老讓孩子參加比賽

有的家長培養孩子就單純一個目的,BEAT OTHERS(打敗別人)。

孩子,是他們的武器。

於是就有了拼命讓孩子去學鋼琴,學唱歌,學舞蹈,學畫畫,學奧數,最後幹嘛?參加比賽!比賽是唯一可以證明他們培養了一個優秀的子女的方式。

這種由父母主導的比賽,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這種傷害,會讓他們變得功利,只注重排名。如果贏了,自信心就會盲目膨脹,如果輸了,孩子會默默自卑,造成心理的陰影。同時,目的性太強的比賽,會讓孩子過分的注重成績和結果,反而忽略了其他技能,比如,社交和情商的培養。

4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很多爸媽喜歡管孩子。依照很多家長的邏輯,所謂的管教或者教養,不就是讓孩子不犯錯,做一個“好孩子”嗎?

犯錯,其實是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一個有利的過程。

在學習和生活中犯錯或者失敗,可以幫助孩子有效學習危機處理以及找到解決問題之道。國外教育非常強調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都是通過讓孩子自己不斷地嘗試、不斷地失敗而學習到的。

前不久一個媽媽羣裏在討論一個問題。孩子在外面玩,不小心弄壞了旁邊店家擺在門口的價值1萬塊錢的油畫怎麼辦?

我想,如果要做一位控制慾不是那麼強的家長,不應當直接指責或教育孩子或者主動直接的與店家交涉。這個時候,首先要讓孩子去向店家解釋自己造成的失誤以及討論孩子自己想到的解決方案,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全程參與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併爲自己的行動負責。同時,家長自己要堅持站在孩子的立場,一步一步引導孩子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可以提出通過讓孩子做義工等方式來向店家賠償一些損失。 家長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孩子的想法與店家達成解決的方案爲最佳。

給孩子犯錯的機會,是讓孩子更好的學習解決矛盾,成爲一個有思考能力、能獨立解決問題的個體。

一個孩子的“獨立”,是怎麼被磨沒的? 第8張

5培養獨立的孩子,選擇做孩子的支持者

自從當了媽之後,我也一直在想,要如何培養一個獨立的孩子。

我想,要培養獨立的孩子,其實很簡單,比要管孩子簡單多了,家長只需要放手和不管就行了。老子說,無爲而治,天地萬物都有其自然發展的規律,要讓事物遵循自然的規律發展,不加以干涉,纔是修行之道。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其自然的發展規律,通過在不斷失敗中學習,自然而然就會了。如果家長搭建好了一條順暢的道路,並時時刻刻掌控孩子的一切,那麼一旦脫離了家長的照顧,孩子就沒有辦法獲得獨立,甚至一直活在家長的陰影之下。

作者:黛西,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大略教育研究所的教育學博士,四歲小男孩的媽媽。公衆號:黛西的加拿大留學移民育兒生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