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親子活動 >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還根本不會道歉該怎麼辦?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還根本不會道歉該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幾天出去給孩子買玩具時,在玩具店看到的一件讓我不太舒服的事情。一個小朋友在玩展示的玩具時,將玩具弄壞掉了。他的表現很好,和媽媽一起去跟店員說“對不起”。

前幾天出去給孩子買玩具時,在玩具店看到的一件讓我不太舒服的事情。

一個小朋友在玩展示的玩具時,將玩具弄壞掉了。他的表現很好,和媽媽一起去跟店員說“對不起”。

然而在店員好幾次暗示自己可能要承擔損壞的玩具的錢而且希望對方賠償的時候,這位媽媽很是驚訝,然後振振有詞地質問店員:“一個小孩子都道歉了,你怎麼還是這副態度?”店員啞口無言。

我看了看那個孩子,他好像已經忘了,或是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仍然玩着自己的玩具。

我不贊同這位媽媽的觀念,也對她的孩子滿滿擔憂。

回家的路上和兒子閒聊,我問孩子要是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兒子堅定地說要跟阿姨說對不起,我問他然後呢?他就說不出話了。

原來我的孩子也只會說“對不起”!

我問他爲什麼要說“對不起”,他若有所思地說: 這樣我就是好孩子了。

我反省了我自己,平常一直對孩子強調做錯事要敢於承認錯誤,跟別人說對不起,說承認了錯誤就是好孩子,可到了孩子眼裏, 說了“對不起”,自己就沒有錯了。

一直以來,都是我們大人幫他承擔責任,他從來都不知道,說了“對不起”之後要做什麼,也沒有意識到,應該承擔自己彌補自己錯誤的責任。

像我一樣的父母有很多,都將重心放在了讓孩子承認錯誤上,卻忘了教他承擔責任。

這樣下去,孩子只會爲了做“好孩子”去說“對不起”,卻不會因爲自己的錯誤而去道歉,去彌補。這樣的孩子,很難培養責任感,也很容易再次犯錯。

“對不起”三個字很重要,但它的用處不是用“對不起”三個字來減少自己內心的愧疚感,或是開脫自己,而是真誠地感受到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在“對不起”之後對被傷害一方的彌補。

所以,對於父母,我們除了教會孩子說“對不起”,還要讓他明白,“對不起”之後應該做什麼,而這纔是道歉的真正含義。

直到現在我的孩子還根本不會道歉該怎麼辦?

02,道歉的背後到底是“對不起”還是“責任”

前幾天,大家都被一則“9歲女孩到派出所自首”的新聞逗笑,但笑過之後,又被這位爸爸的教育方式折服。

事情是這樣的,在湖北十堰的公安部,一位9歲的小女孩哭着來“自首”,說要坐監獄。

民警哭笑不得,瞭解到事情的原委後,才明白,因爲她偷偷拿了爸爸的手機充錢玩遊戲,爸爸讓她來“自首”。

平常父母碰到這種事,暴躁的可能打一頓(哈哈,打孩子可不對),脾氣好的講講道理,而這位爸爸另闢蹊徑,讓孩子自己承擔犯錯的後果。

首先,孩子來跟警察“自首”,就需要莫大的勇氣,這個時候,孩子就已經承擔了犯錯的代價;其次,爸爸告訴她要“進監獄”,孩子也明白了她犯這個錯誤的自然後果是什麼,她需要承擔什麼。

而警察叔叔的耐心勸導,也讓孩子明白了自己錯在了哪,應該怎樣做:不經過爸爸的允許,亂花錢是不對的。她對爸爸說的“對不起”三個字後,不僅有對錯誤的反省,也有下次不會再犯的警覺。

美國兩位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和伊萊恩·瑪茲麗施的研究發現,比起責罵孩子,告知孩子客觀的事實會讓孩子更好的成長。

孩子做錯事後,父母的重點,不在於強調他的錯誤,而在於讓他清楚這件事造成的負面影響,更好地引導孩子做選擇。

這個9歲的小女孩,大概再也不敢偷偷充錢,因爲她知道要“進監獄”。

那些被告知了犯錯後的後果的孩子,以及被要求承擔責任的孩子,會在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更慎重地做選擇。他們清楚明白自己將要面對的後果,也會對自己做得每個選擇更有責任感。

03,做錯之後如何承擔?

知乎上一位爸爸,分享了自己在孩子偷東西后的做法。

孩子五歲時,從樂高興趣班裏拿回來一個小部件,說是喜歡上面的兩隻小眼睛。

這位爸爸立馬決定,陪孩子一起去給老師承認錯誤。這樣做的兩個目的——

一個是不讓孩子那麼孤單,知道爸爸會和他一起承擔;

另一個是同樣讓孩子明白,他犯錯誤,爸爸也會受到懲罰。

從家到培訓班的距離並不近,但這位爸爸堅持步行。一路上,他並不是強調孩子做錯了什麼,而是告訴他認錯並且改正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

到了培訓班,孩子不敢自己進去,但爸爸很堅定,留在門口不進去。孩子鼓了很大的勇氣,進去認錯,歸還東西。之後,這位爸爸也進去,給老師道歉。

這次之後,孩子再也沒有偷拿過別人的東西。

我們可以借鑑這位爸爸的做法,在孩子犯錯後,怎樣讓孩子學會道歉,學會承擔。

一、定性

有的錯誤,是孩子這個年齡會犯的錯誤,不必太過苛責,比如撒謊;儘管孩子沒有惡意,但對於傷害他人的錯誤,家長一定要指正,並引導孩子彌補。

心理學家柯爾伯格認爲, 四歲左右的孩子道德水平處於“前習俗水平”。也就是說,這個階段的孩子的行爲不是出於道德,而是爲了得到獎勵,博取關注。

因此對於四歲前的孩子,講道理沒有作用,直接告訴他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而對於四歲後的孩子,不僅要指出錯誤,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來換位思考, 引導孩子思考爲什麼錯,又該怎樣做。

二、不要責備

我們要讓孩子承擔自然後果,而不是承擔我們加之的懲罰。

很多時候,孩子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情,我們的指責沒有讓孩子意識到錯誤的作用,而是激發孩子的牴觸心理。

像上文提到的那位爸爸,他沒有過多的指責,而是和孩子一同面對,在表達出對孩子行爲不認可的同時,讓孩子得到愛和保護。

三、陪伴但不替代承擔

陪伴,是讓孩子知道父母永遠是愛他的;但只是陪伴,最後的結果必須由他一個人面對。

只有自己承擔了後果的孩子,才能在下次面對同樣的事情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因爲這次錯誤,他也學會了下次犯別的錯誤時,應該怎樣做,怎樣彌補。

就像那位爸爸,一路上陪着孩子走過來,這一路給的是勇氣,但在最後,一定要將孩子推出去,讓他自己去體驗、去彌補。

認識到嚴重性的孩子,纔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昨天,一個小學生被誇上了熱搜。

在他不小心碰壞了別人的車後,沒有逃避,而是留下了道歉的紙條和賠償車主的23元,並且用箭頭細心地爲車主指明擦傷處和藏錢的地方。

車主也發話原諒這個孩子,原因是他比一般的成年人都要勇敢有責任心。

而網友在被車上的箭頭逗笑的同時,也猛誇這個孩子的責任心。

像這樣從小就懂得爲自己的錯誤承擔後果的孩子,長大後也必然會更有責任感,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會更出色,在人際交往中,也更能得到別人的青睞。

對於孩子,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意識到犯錯後應該去彌補,去承擔。因爲沒有這種意識的孩子,自然也意識不到犯錯誤代價,那麼他必然會再次犯同樣的錯誤。

所以我們父母,教會孩子說“對不起”,更要讓孩子明白,“對不起”背後的那份責任。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