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絳小妹,15歲出國留學,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美國麻省理工(MIT)攻讀本科學位,之後就職於頂級投行。麻省理工的課業負擔出名的繁重,但她卻遊刃有餘,此外各類課外活動也都沒有落下,被同學認爲擁有“最完美的四年生活”。

絳小妹,15歲出國留學,高中畢業後順利進入美國麻省理工(MIT)攻讀本科學位,之後就職於頂級投行。麻省理工的課業負擔出名的繁重,但她卻遊刃有餘,此外各類課外活動也都沒有落下,被同學認爲擁有“最完美的四年生活”。

可是她卻說自己揹負了巨大的壓力,而這些壓力完全和學業無關。

少年留學,自我認知和價值觀還未成型,給她的成長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現在的“低齡留學”風越來越熱,各位家長不妨來聽一聽一個過來人的心聲。瞭解小留學生的個人體驗,和她給小留學生父母的一些建議。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一個人從2歲左右第一次產生“我”的意識,之後不段通過和外界環境的交互,豐富和更新對自己的瞭解。正常情況下,這個自我認知的變化過程,平穩、逐步,一般持續到20多歲,直到自我認知固定成形,人才對自己有了穩定的認識和了解。

我在國內的前十幾年,認知過程遵循正常的發展節奏。在自我的認知中,我可以是個伶牙俐齒幽默機智的明亮的女子、或是一個國學底蘊深厚的小墨水瓶,或是一個在球場肆意飄灑魅力的女漢子。從這些特點和優點中,我獲得歸屬感和自信。

我是誰?自我認知的衝擊

某一天,15歲的我一人到了國外,此時,我的自我認知尚未成型。由於語言和文化的巨大差異,認知過程受到激烈的衝擊。在此之前,我從原生文化中培養出的對自己的瞭解。

要麼不再是我的特長(籃球不再獨領風騷;能言善辯?話能說明白就不錯了),

要麼無法被新的環境所理解(飽讀詩書出口成章,脫離了中文環境誰人能識)。

相反,由於來自中國,數理化基礎紮實,很容易被貼上“那個聰明的亞裔小子” (that smart Asian kid) 的標籤

於是,我對自己的瞭解與外界對我的認知產生了巨大的偏差。即便我成功地“融入”交上了許多美國朋友,身邊朋友環繞,內心仍無限孤獨。

因爲沒有人認識那個“真正的我”。

一開始,我無限懷念原生環境。只有在那裏,有懂我的人,我可以做自己,不用每天頂着一件別人硬披給我的人皮。

與此同時,十幾歲的年紀,由於性格發展階段還未結束,自我認知並不牢固,新的身份開始侵入。我開始懷疑,到底哪個纔是真正的我。原生文化下對自己的認知,在新文化中另外一個樣子,也許是因爲原本的那個我根本不是真正的我?在這個新環境裏的新標籤,才更是我應該的樣子?那我到底是誰?

從這一刻,小留學生們開始經歷自我認知上的困惑和探索。

這種自我認知的偏差在青春期最易形成。因爲這個時候的孩子自我認識增強,逐漸意識到自己和別人的不一樣,一方面希望接近主流文化,另一方又想保存自我……

這也是爲什麼,從我身邊的例子看,中學出國的留學生,普遍對於國內的好感度和親進度高。排除工作簽證等不可抗因素,相比之下,更多研究生博士出國的同學願意定居美國,而中學就出國,按理說比研究生更早習慣國外生活的小留學生,畢業後紛紛選擇回國。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2張

▲父母對送孩子出國留學寄予厚望,可是可曾想過這對孩子意味着什麼?對家庭意味着什麼?這樣的“別離”,值得麼?

我該怎麼辦?價值觀的混沌

與自我認知類似,十幾歲的年齡,一個人的價值觀也剛剛搭建,但尚未牢固。中西方截然相反,甚至很多地方水火不容的文化和價值觀,同樣給我帶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衝擊和混亂。

中國文化受儒家文化影響,提倡羣體趨同(social-centric),個體的共同努力是爲了羣體的利益;

而美國則可以說是世界上最提倡個人主義(individulistic),發揚個體光芒的國度。

在國內,我習慣了“韜光養晦“,”十年磨一劍“,“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而在美國,這卻被視爲不自信,不主動。尤其作爲容易被忽視的少數族裔,更需要隨時表達自己的意見,首先被別人聽到,才能被別人尊重。

許多小留學生到了國外發現,怎麼那種頭腦大條、想啥說啥,甚至有點”不善察言觀色,腦子缺根筋“的行爲方式更如魚得水?

困惑由此產生。

是否要摒棄我原來的行爲方式,而接受另一種爲我原本所詬病的新方式?摒棄原生文化是不是對過去的我,對我的根和我的家的一種否定?怎樣在兩種文化中尋得一種平衡,滿足新環境的行爲需求的同時,還能從原生文化裏繼續取其精華?

類似的文化衝突還體現在與國內父母的關係上。

在儒家文化裏,不同代人深入地參與彼此的生活。

比如,父母會給孩子很多意見和建議。尤其在報考大學,選擇專業,工作感情等大事上,甚至會利用父母權威左右孩子的判斷。再往遠了說,老人幫助新晉爸媽照看孩子,照顧月子,都是尋常不過的事情。

而在美國的個人主義文化裏,個人意志是被高度尊重的,父母與孩子之間互幫互助得少,相互影響得也少。

有時,父母們可能覺得僅僅在提供建議。但這種“提供建議”在出國了數年並已潛移默化接受了新文化的孩子聽來,卻是僭越了個人空間。他的反應很可能是”這是我自己的決定。作爲父母,如果愛我,就應該無條件地接受和鼓勵我走自己選擇的路。即便事後發現決定是錯的,我也願意承擔相應的後果。“

父母們,當你眼見得孩子就要犯一個可能影響其一生的重大錯誤時,你是否還能夠壓抑住權威被挑戰的憤怒,壓抑住想要干預的衝動,坦然接受,拍手道“孩子我支持你” ?

這種自我認知和價值觀上的懷疑、困惑和混沌不清將伴隨小留學生很長一段時間。少則五年,多則十年。而且這個過程,不甚愉快,我們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常常,困惑以憤怒、不滿的形式表現出來,體現在對新的環境的排斥、與父母的衝突、甚至有的變得沉默寡言自我封閉。

平穩度過留學生活父母該怎麼做?

這個時候父母應該怎麼做?

這裏想給各位想送年幼孩子出國的家長推薦一本書---"第三文化兒童"。這本書很多地方直觸心底,我邊讀邊哭,看完的感受兩個字:救贖。但同時也覺得非常適合小留學生,或帶着幼年孩子一起出國的家長閱讀,可以幫助家長們瞭解這個階段的特殊性,做好充分的準備。

我認爲,作爲父母能做的,首先是等待。

時間帶來成熟。一個人早晚都會形成一個完整的自我認知。隨着大腦前葉的成熟,成年步入社會、擁有自己家庭帶來的社會身份的穩固化,身份認同上的混沌會停止。第三文化兒童可能一開始在某些地方比單一文化兒童要落後,但是一旦給這些孩子更多的時間,更多的努力,最終,他們是可以在每個語言文化層面達到單一文化小孩的水平的,而且會更成熟。

其次,在價值觀混沌上,父母能做的是引導。

幫助孩子體會到,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沒有絕對的對錯,沒有絕對的善惡,更非非此即彼。接受新的價值觀,不意味對原生環境的背叛,因此不需要固守。同時,原生價值觀裏的某些元素,可以讓我們在新環境裏如虎添翼,因此也不需要全盤迎合。

精神層面,父母最好的幫助就是“我懂你”。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3張

▲聽聽孩子想要什麼,比家長想“達到什麼目的”,重要的多

涅槃多元文化的收穫

少年留學,掙扎難免,但收穫也頗豐。

我的一個好朋友,兒時隨父母移民美國。畢業於西點軍校,並短短几年內,升至陸軍上尉,幾次帶兵出入阿富汗戰場。他說,他在部隊的晉升得益於兩種文化的薰陶。他一方面在部隊裏擁抱美國的大兵文化,剔除美國對華裔的刻板印象,證明華裔不只會數學編程也可以當領導帶兵,另外一方面,中華文化裏對“人情味兒”和“人際關係”的敏感度幫助他在他的團隊內外建立了廣泛、更牢固的人際關係網。

走過了這個成長階段,回頭看,你會發現,這段困惑時光痛苦的外表下,其實包裹了一個巨大的禮物。

相比單一文化中生活的人,小留學生們成年後普遍具有更強的同理心,開放的心態,和包容心。 他們親身體驗到,一個原生文化下被默認的“真理”(normative principle),在另外一個文化下,被拎出來重新審視,就不再那麼理所應當。

他們習得,世界也許本不存在真相。大家各自看到的,都是各自視網膜過濾後的世界。因此,他們在捍衛自己的權利和意見的同時,也尊重和理解別人眼中世界的成像。

巨大的衝突,起初,將他們原本立身的價值觀被打成碎。但伴着成熟過程,他們在碎片中挑挑揀揀,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同時融入某些新文化的價值觀碎片。 最後,終有一日,他們又把價值觀重新粘合起來。這標誌着他們真正走向成熟。

因爲有了“打破再粘合”這個額外的過程,小留學生們相比生活在單一文化下的人,普遍需要更多時間走向成熟。

鳳凰涅槃,成熟後,他們將擁有一個更強大的內心,更包容的自我,更堅定的信念。

小留學生的挑戰,一種來自於新老環境之間的衝突。而另一種則來源於孩子與父母過早的分離。

過早分離會造成什麼後果?

留學生面對的第二大挑戰是與父母的過早分離。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與父母逐漸分離的過程。嬰兒時期,與母親融爲一體,需要父母幾乎無時無刻的陪伴。等上了小學,和小朋友玩耍,甩開父母在身後好遠也無妨;再後來上了中學,有了自己祕密、渴望有屬於自己的上鎖的獨立房間;等到了18歲,大部分人巴不得儘快離開家,到外地上大學。

心理學研究證實,一個健康的成長節奏下,孩子與父母的分離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而且,父母應該時刻在合適的距離上,像一座”安全島(secure base)”,作爲孩子勇氣和力量的來源,保護孩子的大後方。就好比,小朋友剛學會走路,能離開大人身邊幾米,但此時父母一定不能就此離開ta的視線,否則小朋友一定會驚恐地大哭。而孩子上大學了,還硬讓ta住在家裏,每天接送上下學,也着實不妥。

脫離正常的發展節奏,過慢的分離會阻礙孩子獨立性的培養;過早、過快的分離會給孩子造成恐慌和不安全感。

小留學生都面臨與父母過早分離的問題。他們的正常成長節奏被快進,和父母的距離,被過早地拉遠。在新環境裏遇到的困難,很可能超出一個未成年孩子的能力範圍,他還未發展出足夠的能力來獨自面對成年人世界的各種挑戰。 而父母,遠在天邊,對新文化新環境的更是不甚瞭解,因此也無能爲力。

父母這座“安全島”,名存實亡。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4張

常見兩種結果,一是孩子無法適應新的環境,學習成績、生活質量、心理健康每況愈下。

另一種常見的結果,也是家長們喜聞樂見的,就是他們迅速培養出獨立性,表現得能夠應對各類挑戰。但要小心,一部分孩子表現出的堅強和獨立,並不是真正的堅強和獨立,很可能是硬撐出來的,營造出來的一堵牆,來隱藏脆弱的心。

這堵牆,一是體現在與父母關係疏遠。

他們漸漸地報喜不報憂。他們不再和父母分享真實的情感。因爲與父母分享不僅於事無補,而且再次提醒他們,”安全島“不在了,徒增傷感。

這堵牆的另一個體現,是孩子逐漸養成過度好強的個性。

對於”優秀"的孩子, 家長們尤其要留意。這樣的孩子天性要強、自詡適應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強,因此習慣了一己之力來面對挑戰和困難。任何事情都自己扛,而不願去尋求外界的幫助。

你知道年少留學意味着什麼嗎?MIT天才少女的自述 第5張

這種過度好強是不必要,非理性的。他們很有可能在吃一些不必要的苦,忍受一些不必要的痛苦。

也許你會說,苦難塑造性格。可是,我向來不認可爲了吃苦而吃苦。直面苦難,是因爲無法躲避。爲了塑造性格而自找苦吃則是愚人之舉。就好比,過一條湍急的小河,一個人可以選擇縱深一躍游過去。是啊,雖心驚膽戰,最終也能達到對岸。但是既然知道河水湍急,爲什麼不能提前借個救生衣,或者踩着前人搭好的木橋呢?再好比王小波提到當代某個歷史時期,有個村子爲了培養村民強健體魄,從驢拉磨改爲人拉磨。好生滑稽。

我身邊”優秀”的小留學生的例子中,發現太多這樣過度好強的例子。他們堅強的外表下,是一顆被忽略了的,未被安撫的心。面臨極端挑戰下,這堵牆一旦被打破,他們容易一跪不起。因爲脆弱的心暴露在外,無法承受起生命之重。或者,即便這堵保護牆一直都在,壓抑的情緒長期積攢下來,產生抑鬱傾向。

在我身邊,中學及本科出國的小留學生裏,尋求專業心理幫助的比例,是研究生博士留學生的幾倍。

這裏要說明一下,尋求專業心理幫助並不是一件壞事。相反,是預防、解決過早分離問題的有效手段。尋求心理幫助,並不是矯情、多愁善感、更不是脆弱(weakness)。真正的強者的敢於直面內心。認識到並且承認自身的侷限性造就堅韌。Vulnerablity builds resilience.

而家長,也應該允許孩子的脆弱,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說一聲“我懂”,教會他們“放下”,比“得到”更重要。

直面別離父母、孩子該如何做?

即便沒有心理問題,我也建議所有十幾二十歲,處在人生迷茫期的年輕人,嘗試心理諮詢。美國所有大學,都提供專業、免費的心理諮詢。它可以幫助你更好地建立對周邊環境和人性的理解,提升思維高度。

另外一個預防過早分離問題的方法,是在新環境裏建立一個類似父母的存在,重新點亮“安全島”。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好客的同學或室友的家長,或者某位好客的教授,都是好的候選人。感恩節,如果他們邀請你去家裏小住,一定不要推脫。

留學生應該主動尋找機會,維繫這類與長輩的友善關係。比如,大部分留學生都會打一點零工,第一次報稅有些棘手。的確,你可以自己琢磨,從google上找答案。但你也可以以此爲契機,和室友的媽媽通半個小時電話,讓她手把手教你。大多數美國人都非常好客友善,你一定能在身邊找到這樣的人,他們不會覺得麻煩。更何況,研究顯示,在一段關係中如果一個人是給予幫助的人,比假如他是接受幫助的人,對這段關係還珍重呢。

而家長,則可以給孩子在當地找一個信的過的“監護人”,這是非常好的做法。即可以代替家長監督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又可以在新環境裏給予幫助、支持,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留學生活。

在孩子發展出足夠的能力來獨自面對成年人世界的各種挑戰之前;在他們還未儲蓄足夠的安全感來獨自面對這個世界的各種未知之前,父母/類父母人羣能在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給智慧、經驗和引導,對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

總結:

承認自己的侷限性,學會在適當的時候尋求幫助

建立維繫與新環境下長輩的友善關係

父母幫孩子找一個靠譜的類父母監護人

這幾劑良藥,可以有效對抗小留學生與父母過早分離所造成的性格發展上的挑戰。

雖然和父母分開,也需要緊密的連接,讓離別不別離。

說在後面的話:

感謝絳小妹分享她的小留學生體驗。希望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參考,明白出國留學,特別是在青春期這個特殊階段留學,會有哪些後果,應該如何應對。

絳小妹作爲一名大寫的學霸,經歷更多的是文化、認知上的衝突;但小編也想提醒各位家長,國外的課業負擔並沒有你們想象的輕鬆。特別是美國頂尖高中,學生們每天睡不到5個小時是很稀鬆平常的。更多的小留學生在經歷自我認知和價值觀混沌的同時,還要承受巨大的學業壓力,特別是一開始語言上的不適應和不自信。

當然,就像文中所說,鳳凰涅槃,留學的收穫也是滿滿,這個過程需要等待,更需要家長的支持。

所以各位想送青春期孩子出國讀書的父母,請考慮清楚利弊。出國讀書,不光是經濟上的準備,父母孩子雙方都需要更多心理上的準備。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