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美式教育倡導的Time out,究竟是什麼?

美式教育倡導的Time out,究竟是什麼?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9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聽說美式教育流行使用Time-out的管教方法,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什麼是真正有效的Time-out的管教方法。

什麼是Time-out

Time-out,翻譯成中文就是計時隔離。

在美國,很多幼兒園(Daycare)和小學,或者是一些家庭中,會使用計時隔離作爲對孩子犯錯的基本處罰手段。

當孩子發脾氣、亂扔東西,或做出其他不當行爲時,家長或老師會讓他獨自一個人在椅子上或者去一個沒有娛樂的地方坐着,將他從原來的環境中暫時隔離。

美國家長會選擇一個遠離玩具、人、電視、窗戶的但不封閉的地方(避免嚇到孩子)作爲“思過角”,通常是走廊、廚房或房間角落的椅子。但是思過角不能有易碎物品。

計時隔離的目的是希望兒童能夠在犯錯誤後冷靜下來,在隔離的時間段裏反思自己的錯誤。

而隔離的時間長短往往由孩子的年齡而定,3歲3分鐘,4歲4分鐘,以此類推。當然時間長短不是硬性要求,如果孩子在時間之內能夠冷靜下來,也可以結束隔離。

美國有研究表明,“Time-out”對於減少兒童的發怒、不適宜的社會行爲,如尖叫、攻擊以及不適宜的言語表現等是行之有效的。

對Time-out的質疑

很多人堅持“Time-out”是一種合理的懲罰教育方法,其主要原則是確保被隔離的兒童在時間內冷靜下來,不會受到任何強化,以減少不良行爲。

不過有些中國家長對Time-out有所誤解,認爲其本質等同於懲罰,只要讓孩子自己呆在思過角,他就會自我反省,規範行爲。

難道僅僅把Time-out當成一種懲罰,就能讓孩子糾正錯誤行爲了嗎?難道我們能保證孩子在Time-out時一定會反思自己的行爲偏差嗎?

通常,小孩子可能只是因爲累了或餓了,或有什麼原因讓他在那一刻不能控制自己,才表達了激烈情緒或者做出了不當行爲。當孩子表現出這些行爲時,恰恰是最需要關心和安慰的。

如果在此時讓他去思過角獨處,他們可能會有被拋棄的感覺,尤其是情緒失控的時候,更容易產生懼怕、自卑等消極的情緒。

美式教育倡導的Time-out,究竟是什麼?

設身處地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在 “Time-out”中處於消極情緒的孩子,你可能只會想“什麼時候結束”,而不是反思“我做錯了什麼要被暫時隔離”。

如果Time-out全過程都是消極的,起不到讓孩子反思錯誤的作用,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蘭蘭媽認爲,當孩子犯錯時,用充滿愛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比如坐在他們身邊,跟他們對話、勸慰,也能讓他們慢慢冷靜並意識到自己的錯處。

積極的Time-out

蘭蘭媽有個美國朋友叫Anna,她是有兩個孩子的小學老師,兒子Johnny今年7歲,女兒Tina 5歲。

她覺得Time-out是依賴家長或老師的教育才能夠產生正面有效的效果,人才是教育中最主要的因素。與其讓孩子“閉門思過”,倒不如給他思考的時間。

因此,她從來不在家裏設置time-out corner,她的課堂上也沒有,那就更別提什麼思過椅了。

而她把給孩子思考的時間叫做積極的“Time-out”,正面引導孩子思考自己的行爲偏差,而不是懲罰他,孩子會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整個過程,比較少出現消極情緒。

有一次我去Anna家做客。我們聊天時,Anna看見Johnny和妹妹Tina玩光劍的時候有點粗魯,就對Johnny說:“請你溫柔一點玩你的光劍,免得傷到妹妹!”

當時Johnny正在興頭上,對Anna的話充耳不聞。Anna跟我說了聲抱歉,就擡高一些音量,嚴厲地叫Johnny停止手上的動作併到她面前來。

她讓Johnny坐在她身旁,跟他平視(避免給孩子凌駕於他之上或者威脅的態度),輕聲問他:“你覺得我爲什麼要叫你到我這裏來?”

令我驚訝的是,Johnny跟個小大人似的,看着Anna回答:“我想,你叫我過來時是因爲我沒有聽你的話,對着妹妹玩得太粗魯了,可能會傷害到她。”

Anna繼續問他:“那麼你以後會怎麼做,媽媽纔不會打斷你的玩耍呢?”Johnny承諾以後不會再跟妹妹玩得那麼粗魯,而且會聽Anna的話。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他們談話的最後,Anna溫暖地表揚了他,並鼓勵他說:“我相信你以後會做得更好的!”

爲何要給孩子思考的時間

孩子要真正學會如何管理自己,就必須先明白爲什麼有些行爲是對的,而有些是錯的。從孩子記事起,我們就要給孩子灌輸並解釋正確的行爲準則。

每次當孩子犯錯,我們都該跟他描述、解釋他對待自己和別人的錯誤行爲所造成的影響。一個很小的小朋友也能懂“你會傷害到某個人”或者“你讓我傷心了”這樣的詞句。

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負責任是很重要的,所以等他對正確的行爲準則有概念後,要堅持讓他解釋他錯在哪裏。如果他不知道,可以給出一點線索讓他思考,直到得出結論。

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之後,我們要引導他找到正確做法,並做出對未來的承諾。

Anna最後鼓勵Johnny的那一幕,蘭蘭媽感受到的是,對於孩子而言,家長的肯定和鼓勵都是他成長的動力。可別忘了鼓勵他,讓他做得更好!

平等地把孩子當做成年人對話,他才能真正地學到教訓,由內而發認識到自己的行爲偏差,自我糾錯,自我修正,並且將學到的應用到以後相似的場景中。

教育是長遠的

當孩子犯錯後,若我們只讓孩子消極思過當做懲罰,沒有後續的溝通教育,他是無法學會如何自行解決問題。

而每個孩子都該有更多的機會練習學習解決自身的問題,並作出對的選擇。

我們只需要給他一段思考的時間,再輕輕地問一句:“你想想該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呢?”

當孩子被賦予了這個權利和機會,一旦他們冷靜下來,他們就會學着去做正確的事情。

但是試問,思考的時間能夠永遠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爲嗎?

任何一個有孩子的或者爲孩子工作的人都會回答,絕對不是!

我們都很清楚,大腦是依據不斷重複的經驗在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繫的。孩子更是需要很多頻繁的提示才能夠讓行爲變成習慣。

家長用心、平等地和孩子溝通,不斷給與孩子溫暖的表揚和鼓勵,期待孩子兌現修正行爲的承諾,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教育才能會有更持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