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七個故事忠告你:要放下架子拜孩子爲師

七個故事忠告你:要放下架子拜孩子爲師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爲啥每次走到人羣擁擠的地方,孩子都會緊張、哭鬧甚至恐懼?你有沒有蹲到孩子的高度,去看看這個世界?如果你這麼做過,你纔會明白,孩子爲什麼會產生這種、那種情緒!

導語:

爲啥你跟孩子的溝通會失敗,無論你怎麼說教,他都不聽?你有沒有想過,從他很小的時候開始,當他嘗試用商量的方式跟您溝通時,你是怎麼站在家長的權威,武斷地否定!

在中國,很少有家長願意降低姿態,站在孩子的視角想問題、看世界!也很少有家長,當自己犯錯時,願意向孩子道歉,更少有家長,能心悅誠服地向自己的孩子學習。

可是,知心姐姐盧勤卻通過7個故事告訴我們,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讀懂孩子的心;拜孩子爲師,父母才能一起與孩子成長。

故事一:和孩子平視——蹲下來看

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才能看懂孩子的心。

在《寫給年輕媽媽》一書中,我曾經談到這位臺灣兒童電視節目主持人講的十分有意思的事情。

他的三歲女兒跟他很要好,可他發現,女兒最不愛逛商店,每次都哭鬧着不願意進去。爸爸百思不得其解:商店比家裏好玩多了,小孩子爲什麼不愛去呢?一個偶然的機會令他發現了其中的奧祕。

有一天,他領着孩子在商店熙熙攘攘的人羣中擠來擠去,女兒的鞋帶開了。他蹲下來給孩子繫鞋帶時忽然發現,出現在自己眼前的不是玲琅滿目的商品,而是森林般的大腿和來回擺動的大手,一個個見棱見角的大提包,不時碰到孩子的小臉和身體……他明白了。

“這裏太可怕了,我們一分鐘都不呆了,馬上回家去!”他大聲對女兒說。可是爸爸把孩子扛到肩上準備離開時,孩子笑了,不想走了。哇,原來她看見了漂亮的玩具。

這給我很大啓示:與孩子平視,是每個父母應該遵循的原則。

父母要被孩子所接受,是不是也應該找準自己的位置,蹲下來,聽孩子說話,瞭解他們的思想,知道他們要做什麼呢?有許多事情,用我們成人的眼光來看,怎麼也理解不了,這就需要做父母的有變換角色的意識,拋棄自己的偏見,用孩子的眼光來看他們的世界,才能看懂孩子。

七個故事忠告你:要放下架子拜孩子爲師

故事二:與孩子商量——相互尊重

商量的魅力在於,使自己學會從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兩代人的溝通,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而實現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方法是——學會商量。

上小學時,有一天,兒子對我說:“媽媽,和您商量一件事。”

“好啊!”我洗耳恭聽。

“過兩天學校要組織春遊,要坐車、買門票,天這麼熱,還要買點兒飲料。您能不能給我五塊錢?”兒子捏着手指算着。

“可以。”我毫不猶豫。孩子出去玩,給點兒錢是應該的,何況他的理由那麼“充分”。

兒子看我這麼痛快,來了精神:“您可能好久沒去頤和園了,裏面有許多地方都要門票,您能不能再多給我兩塊錢。”兒子“得寸進尺”了。

我看着他認真的樣子,覺得這個理由也能接受,於是又答應了:“好吧!”

兒子看自己的“遊說”成功,情緒更高了:“要不然,您再加一快,給我八塊算了,萬一有同學帶的錢不夠,跟我借呢!”

這話也有道理,看他那費勁的樣子,我改變“戰術”,“以攻爲守”了:“這樣吧,我給你十塊,由你自己支配,節約歸己,好不好?”

“真的?OK!您真是個痛快媽媽!”兒子喜出望外。

出乎我預料的是,這次春遊兒子只花了三塊錢,用來買門票、交車費。

兒子的班主任告訴我:“這次春遊,你兒子什麼都不買。中午吃飯時,大家都去買飲料,他也不去買,我們問他爲什麼,他神祕地告訴我‘節約歸己’。”

後來聽兒子說,許多同學買吃的、買喝的,春遊變成了“吃遊”;還有的同學把剩下的錢買了小飛機,三元錢一架,一會兒就飛丟了好幾架,多可惜呀!

回想兒子成長的經歷,我深深地感到,孩子是獨立的世界,這個世界蘊藏着極大的潛能。潛能的開發,要靠個人努力,更要靠父母的尊重、賞識和肯定。

父母應當相信,孩子的世界會比自己的世界更輝煌,因爲他們屬於未來。有了這樣的認識,才能平等地面對他們,真正地尊重他們,由衷地讚美他們,他們纔有可能以自己的健康成長來回報我們。

故事三:替孩子着想——尊重孩子

尊嚴是人類靈魂中不可踐踏的東西。

孩子是在成人的尊重中學會做人、學會自尊的。如果孩子在羞愧中生活,他將會自卑。人類最不能傷害的就是自尊。

“學者爲師,身正爲範。”在家裏,父母是孩子的啓蒙者;在學校,教師是孩子的表率,其言行舉止甚至興趣愛好,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對待孩子,沒有比保護他的自尊更重要的事了。

所以,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害怕的不是棍棒、拳頭,而是失去面子、失去尊嚴。當你知道孩子偷了東西,但還不能確定時,請你要保持冷靜,千萬不要冤枉孩子;而當你已經有證據確認孩子犯了錯誤時,請一定給孩子留點兒面子,孩子會爲此感激你一輩子!

故事四:讓孩子決定——學會選擇

學會選擇的人,才能把握好自己的命運。

選擇是一種能力。

人的一生中,會遇到無數選擇的機會。機會永遠只屬於有準備的人。如果一個人從小就有意識地培養自己選擇的能力,那麼就有可能抓住機會,走向一個又一個成功;如果事事都靠父母替他選擇,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那麼機會就會與他擦肩而過。

我自己,以及每一個曾經有過上山下鄉經歷的人,談起自己當年的選擇,無論是苦是累,臉上都會洋溢出一種自豪;因爲畢竟在十幾歲時就當了自己的家。那些苦呀、累呀都是自己選擇的。這樣的體驗事花錢也買不來的,這也可以說是人生的一大財富。

可是如今,我們自己做了父母,卻習慣把“選擇權”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千方百計地爲孩子設計未來,逼着孩子做他們沒有興趣的事情。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讓孩子變得膽小怕事,只會順從地按照父母的意見辦事,自己缺少主見;二是引起孩子的反感,總是跟父母“較勁”;你讓我朝東,我偏要向西,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無法實現,還造成與孩子心理的隔閡。

如果我們能夠想想當年自己的選擇,對孩子的選擇保持順其自然的心態,讓孩子自己選擇,那結果就大不一樣。

故事五:向孩子道歉——說聲對不起

大人做了錯事,不妨大膽地認錯。

大人有時會錯怪孩子,這很正常,因爲許多大人不知道孩子心裏想的是什麼。孩子犯了錯,要向大人認錯,向被冒犯的人道歉;可大人犯了錯,錯怪了孩子,卻很少向孩子說聲對不起,這就是不正常了。

一次座談會上,有位爸爸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大人犯了錯誤,面對孩子,應該怎樣解釋呢?比如說,孩子做了一件錯事,我知道了就責備他,罵他。以後通過找老師,我發現錯怪了他,但沒有勇氣向孩子承認錯誤,這一點讓我們大人很難辦。”

我回答說:“大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大人也要實話實說。如果能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我錯怪你了!’我想,孩子是會非常感動的。有時,家長老是放不下架子,覺得自己是大人,怎麼可以隨便對孩子說‘對不起’呢!”

“我倒覺得,我們跟孩子可以建立一種朋友的關係,有來有往,誰做得不對誰就認錯。這樣,反而顯得大人很光明磊落,在孩子眼中也有分量。那些只知道修飾自己的人肯定是虛弱的人。”

故事六:放孩子出去——認識社會

見識,是在實踐中增長的。

帶孩子出去玩,出去見世面,擴大視野,是家裏任何玩具、畫冊、遊戲機都替代不了的。

人類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認識整個人類,需要一個博大的胸懷,尤其面對與自己民族差異很大的羣體,需要以坦誠的胸懷走向對方,瞭解對方。

孩子認識人類,是通過一個一個具體的人來認識的。讓孩子多交一個朋友,實際上是在幫助他多打開一個窗口。這樣的窗口打開得越多,孩子的視野就越開闊,心胸就越寬廣,膽量就越大。相反,如果把孩子封閉起來,不讓他與人交往,那麼孩子或者變得孤獨、冷漠、不合羣、不自信,或者變得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與別人格格不入。慢慢地,對人越來越疏遠、陌生,心靈的世界越縮越小,最後只剩下自己,其結果是相當可怕的。

請不要把孩子關在狹窄的空間裏,放他們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多認識社會,多結交朋友。

故事七:向孩子學習——能者爲師

放下架子,你會發現孩子可能比你強。

今天的孩子非常幸運地成長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他們身上蘊藏着巨大的發展潛能,他們獲得信息的能力遠遠超過我們這些家長的想象。

最有趣的是,讓孩子帶你出去玩,瞭解外面的世界,這是親子溝通最妙的方法。

有一位父親,由於工作所限,他從來沒出過遠門,兒子上了中學,跟他越來越疏遠——有點兒瞧不起“沒有見過世面”的爸爸,在家裏很少跟爸爸說話。一次,這位爸爸聽了我的演講,想改善與兒子的關係。暑假到了,他也正好休假,便決定和孩子一起去旅遊。

“兒子,爸想跟你一起外出走走。我沒出去過,由你帶隊,到哪兒去,坐什麼車,住什麼店,玩什麼,全聽你的!”

兒子驚訝得半天沒說出話來:“這是真的?老爸,我沒聽錯吧?”

爸爸笑了,鄭重地告訴兒子,這是真的。

兒子興奮極了,立刻找來地圖、列車時刻表,精心地作出了旅遊計劃。一路上,買車票,找旅店參觀,聯繫旅遊景點,全由他張羅。爸爸不僅感覺到從來沒有過的輕鬆,對兒子出色的社交能力也大爲驚訝和讚賞。

旅遊歸來,爸爸對兒子讚不絕口:“兒子,你真棒!你比爸強多了!”他還對妻子說:“兒子組織能力很強,將來說不定會當上總經理!”

兒子和爸爸的關係大爲改善,他對媽媽說:“我第一次發現,我爸是天下最好的老爸,他挺聽指揮!”從此,父子倆成了好朋友。

看看,就這麼簡單。大人們的失誤常常是由於自恃高明,總不肯承認孩子有些方面比自己強,總是一廂情願地將成人的思維模式強加給孩子,無意中扼殺了孩子身上那些極爲寶貴的在童年時期萌發和需要在成長過程中強化的意志品質。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要向孩子學習。放下架子,拜孩子爲師吧!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