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自律需要順應發展,分齡引導

自律需要順應發展,分齡引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自律不是一蹴可幾,而是一個長期的、逐步建構的過程,是父母用心教出來的,重點是歷程中父母的引導,以及孩子接受到的訊息,而不是直接跳到最終的好行爲。在未經明確教導和練習的情況下,期待孩子自然而然去做並達到父母的期待,這完全不切實際。帶着孩子邁向自律,父母首先要釐清問題、說明標準、帶着

4歲以前懵懵懂懂的無律期

嬰幼兒邏輯思考的能力有限,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所以行爲不受約束。這時期的孩子,很容易被指責的“毛病”與原因如下:

沒禮貌?孩子不太能感受別人的感覺,所以不管別人是否在忙,總是唧唧呱呱說不停,打斷別人交談。

說謊?有時他們會將生活中的零碎經驗拼湊起來,說出不符合事實的話語,讓成人覺得他們在說謊。

偷東西?他們的物權概念模糊、不瞭解“偷竊”的意義,想得到就伸手拿取。

父母引導原則︰訓練

“禮儀”、“誠信”、“正義”等概念對這階段的孩子太遙遠,再多責備與說明也很難將抽象的良知輸入孩子大腦。父母需接受孩子發展上的不足、耐心引導,來建立孩子的好行爲:

階段1:配合發展訂標準,且不輕易改變。例如3歲兒聒噪、愛發問,若要他“閉嘴”就超出他的能力。這時可告訴孩子,爸媽交談時若想插話,要稍微等候,或用手拉拉爸媽的衣袖,讓爸媽注意到自己。

階段2:一開始,孩子有好表現要立即獎勵,再慢慢的改爲間歇獎勵。當沒有獎勵孩子也能照做時,這個規範已成爲他的自我概念。

自律需要順應發展,分齡引導

5~9歲一知半解的他律期

這時期的孩子,會順從權威人士訂定的規則,而沒有經過自己的判斷,例如父母、老師、警察、偶像,甚至是上帝或神明。他們對規則的認識有時是僵化、沒有彈性的:

固着規則。例如老師規定小日記要寫150字,孩子每寫一句話就計算字數,滿150字就結束,不管全文通順與否。

關注結果。例如孩子房間凌亂而被罰站,但“收拾”和“罰站”兩者間沒有關聯,孩子不大能夠串聯因果,他只會對懲罰印象深刻,而忽略自己爲什麼被罰。

父母引導原則︰解釋

相較於獎勵,這時期的父母要加入更多解釋,提升孩子對規則的理解層次。以寫小日記爲例,父母需說明學習目的(寫作意義),提供克服方法(寫作引導),而不是告訴孩子完成了就可以看電視。

“行爲”和“後果”要有關聯,例如孩子不收拾,體罰或剝奪喜好都不是好辦法。父母可試着讓孩子嘗試自然的結果,像是房間凌亂到找不到隔天要用的書,或是沒有乾淨的襪子可穿,孩子較能串聯因果,自我改善。

自律需要順應發展,分齡引導 第2張

10歲之後唯我獨尊的自律期

隨着心智成熟以及社會經驗愈來愈豐富,這階段的孩子已經是“自己的主人”了,父母會覺得很難教,因爲:

他們瞭解規則是人和人之間的協議,進而提出挑戰。例如父母要孩子少看漫畫、早點睡,孩子會回嘴:“我又沒有影響到你們。”

他們知道規則可以改變,不再像以前一樣順服。有的孩子會開始覺得:“作業沒寫、考不好又不會怎樣。”

父母引導原則︰協商

面對挑戰規則的孩子,親子互動已經不是上對下的“教導”,而是一段平行的“協商過程”。例如要孩子早睡,就不能再用“睡覺能長高”這種簡單的理由來說服孩子;父母需要和孩子討論整體作息的規劃,或是在什麼情況下能彈性調整。

面對漠視規則的孩子,父母甚至要將“我”的比重縮小,建立親子間的情感與信任感,雙方纔有機會展開對話。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