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家的小孩,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嗎?

你家的小孩,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不少家長都說自己的孩子在家活蹦亂跳的,可是一到外邊就十分膽小。讓他和別人打招呼,他都不會去叫人,這是爲什麼呢?

1、當要求孩子叫人時,

我們內心在發生些什麼?

第一,我們心底的養育焦慮在作祟。

“如果不要求孩子打招呼,那就是我這個做家長的有問題了,別人會說我不懂得教孩子。”

“我是懂教育的,我是一個會管教孩子的家長。你看,我要求他主動叫人了。”

“你們不要指責我。不管孩子最終叫不叫人,我是盡力了呀。”

只要我發出了這個動作,我的教養工作就完成了,我給自己貼上了“懂禮貌的好家長”的標籤,我安全了。

一切的負向輿論 - -諸如“這孩子不叫人,沒禮貌,是因爲他媽媽縱容他”–都跟我沒有關係了。

只要孩子乖乖叫人了,場面就不會尷尬了。

你家的小孩,會主動和別人打招呼嗎?

這是一種“先發制人”的防禦機制。本質上是家長內心的養育焦慮在作怪。家長如果沒有高度的覺察力,很可能無法洞悉這個深層次的心理機制,而只能看到表層的心理動因。

第二,從最淺層次的心理動因來看,家長要孩子叫人,是希望教會孩子“懂禮貌”。

主動和人打招呼,這是“有禮貌的孩子”的標配。---至少,不在少數的家長,真的這麼認爲。可是,如果你欠缺基本的思考力,就會淪爲人云亦云、沒有主心骨的家長,你內心的養育焦慮非但不會緩解,反而會隨着情境的複雜化而愈演愈烈。

第三,在內心深處,我們並沒有把孩子當成“和我們一樣平等且重要的個體”來看待。

“把孩子看成是附屬品,發出指令他就必須執行;

他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我們也不需要過問他的意願。”

2、父母到底該不該要求孩子叫人?

我們的教養行爲(要求孩子喊人)是否可以幫助我們抵達教養目標(培養懂禮貌的孩子)?

當你對孩子發出“叫阿姨”、“叫叔叔”的指令時,你就已經和眼前這個孩子斷開了聯結。因爲你沒有意識到,你面對的是一個有知覺、有思想的個體。你只是在把你的教養焦慮投射給這個個體,讓他來承載你的目標和期望。

逼孩子打招呼,孩子感受到的絕不會是“被尊重”!他只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扯線玩偶,被大人擺佈,自己的意志卻被嚴重忽略,以至於他慢慢形成一種信念:“我不值得被認真對待。”而如果此時他不叫人,被父母評判爲“你真沒禮貌”、或者被投以鄙視的眼光,這帶給孩子的感覺將會非常糟糕,他會認爲“我是一個壞孩子”。

孩子有自己的意志。

如果有機會,你可以問問他的感受,假如他還願意對你說。

“面對這個陌生的成人,他是什麼感受?他喜不喜歡對方?是否願意跟對方打招呼?”

也許孩子的答案會令你驚訝。

面對一個比他高大許多、看起來或許還嚴肅權威的陌生人,他會感到無法親近、甚至感到害怕,這纔是符合一個幼兒本能的正常反應。他需要躲在一個不被注意的位置,觀察對方,直到他對那個叔叔阿姨產生基本的確信- - -“這個人是安全的”,纔會在心理層面解除防衛,開放內心去真正歡迎對方。

這也相當符合我們成人交友的心理適應軌跡。不同的是,孩子會把這一切寫在臉上,而成人,卻懂得僞裝和掩飾。

教育要生效,首先家長的心要正。

打着“爲你好”的旗號,做着“維護我的教養形象和麪子”的事情,孩子敏銳的心能第一時間察覺。心不正,則術不純。

尊重,是最高級的“爲你好”。是我回歸到你的內心,和你的感受同頻共振,允許你待在“牴觸和害怕”裏,理解你此刻不想叫人的狀態。

父母用自身的言行來傳遞的理解和尊重,本身就是對“禮貌和修養”的最佳示範。

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是時刻帶着愛,並以平等和尊重作爲基石,孩子是一定能夠深深感受到的。

這樣長大的孩子,根本不必擔心他將來沒有禮貌。在孩子的內在,順暢流動的能量、正向舒適的體驗會輔助他,進行經驗的整合,“禮貌和修養”也終將被內化到他的認知體系和行爲習慣中。

兒童的學習和成長,正是在“模仿”和“體驗”中進行的。

3、關於打招呼這件事,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

想要孩子學會和別人打招呼,父母自己首先做到就行了。愉快、友善地和朋友打招呼,並不強迫孩子。孩子會觀察、模仿你。

不是那些看得見的說教、批評、表揚、懲罰才叫做“教育”。很多教養工作其實是在親子互動的一點一滴中,悄無聲息地發生着的。

把孩子當成一個“小大人”,輕鬆卻不失鄭重地向孩子介紹你的朋友給他認識。告訴他,“這是媽媽最好的朋友---吳阿姨。”然後再把孩子介紹給你的朋友。彷彿那不是你的孩子,而是你的一個重要友人。我們在介紹新朋友互相認識時,不正是這麼做的嗎?

如果認爲孩子足夠重要,值得如此認真對待,那互相介紹就是最好的做法。孩子在這裏感受到的就是“自己很重要”、以及“被尊重”。被充分尊重的孩子,纔會懂得尊重別人;被禮貌對待的孩子,纔可能習得禮貌對人。

“懂禮貌、有修養”的真正內涵,不是“見人就打招呼”,而是“心中有他人”,懂得體察對方的處境、理解對方的感受,行爲得體、分寸合宜,令他人感到心理舒適、而不是難堪和痛苦。

如果父母心中沒有養育焦慮,就能尊重孩子的發展節律和心理特點,並給予孩子充足的接納和尊重。得到足夠的愛和尊重的孩子,發展出自覺、自律、同理心、和良好的教養,是必然。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