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知識學習的過程,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知識學習的過程,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知識學習的過程,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爲什麼這麼說呢?墨守成規的學習,讓孩子失去了思考、創造的能力,按部就班的學習,纔會得到重視和表揚!

想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我們要學習放手和發散性思維的訓練。但是不是就意味着,學齡前孩子學習知識的過程,會對創造力的發展適得其反呢?

我想很多人可能也都經歷過這些類似的糾結時刻:

孩子上畫畫興趣班,會不會抑制畫畫的靈感?

背誦會讓孩子變成墨守成規的書呆子嗎?

學齡前學習拼寫和文字,孩子會不會被禁錮了想象力?

這些糾結太常見了,最大的爭議,當然是擔心學齡前的孩子,因爲學習和培訓,破壞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甚至有專家呼籲,“莫讓孩子的創造力被帶歪,孩子最好的培育方式,就是不教、不導、不作答”。

真的是這樣子嗎?今天這個文章,便是來給大家解惑的。

成熟的創造力,離不開知識的輸入

很多父母害怕知識傳授會給創造力帶來毀滅式影響,其實也是在一刀切地看待問題。

在很多成人潛意識裏,知識代表了死板,只要涉及到關於知識的教導,本質上就是一種機械化培訓,自然會抑制孩子的創造力。

因爲創造力不靠訓練習得,所以最好的保護就是不教不導不培訓,孩子知道越少,就越不受束縛了。

但那是錯誤的,錯誤在於父母根本不理解孩子創造力發展的全貌。不僅忽視了孩子在創造力發展過程中的主體位置,也不理解學習是創造力的基礎。

知識學習的過程,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事實上,成熟的創造力,離不開知識的輸入。創造力並不是無根之木,更不是空中樓閣,它需要持續發展的肥料,也和知識緊密結合。

孩子學習並掌握基本技能,並不會抑制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在孩子的創造力潛能能真正發揮之前,知識與技巧是必須的。很多時候,能力與能力之間彼此成就。

孩子的思考過程離不開聚攏和擴散

聚斂思考讓我們只產生一種答案或單一的解決方法,但擴散思考則會出現許多答案。

要培養成熟的創造力,聚斂思考和擴散思考的能力,缺一不可。

知識是孩子創造力的基礎素材,但是如何提供適當的知識(聚斂思考),也是考驗爸爸媽媽的陪伴功力。

我分享我的兩個小心機:

第一個小心機:讓孩子保持認知燈泡體驗

對於孩子來說,最理想的學習知識的過程,我們稱之爲“認知燈泡體驗”。

當孩子通過分析和摸索發現一個解決辦法或者找到一個答案時,他頭頂上就像亮起了一盞燈。我們把這種情況命名爲“認知燈泡體驗”,那就是突然之間,孩子大腦裏打開了一盞燈,意識到“我懂了”。

如果一個孩子,能夠持續地處在認知燈泡體驗的興奮感中,那麼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探索的驚喜感便會一直保留,這便是很多孩子靈活運用知識進行創新的內驅力。

對於父母來說,要想孩子達到“我懂了”的狀態,就是要想辦法引導孩子逐步理解、吸收我們要傳遞的知識,讓這些知識變成他們的一部分。

如果我們要教會孩子學習一個複雜的遊戲和邏輯指令,我們可以把指令進行拆分,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地告訴孩子,孩子完成了第一個步驟,再告訴孩子第二個步驟要做什麼,孩子完成了第二個步驟,再告訴孩子第三個步驟要做什麼等等。這個過程看起來緩慢,但都是很好的認知燈泡體驗的示範。

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認知燈泡體驗可以降低知識吸收的“挑戰難度”和“威嚴壓力”。對低幼的孩子來說,這個體驗是邀請低齡孩子去進一步接受挑戰,走進探索世界的橋樑。

第二個小心機:避開過度的知識教導方式

爲什麼標準答案會讓人引起對扼殺創造力的擔心?正是因爲過度教導。

過度教導會讓很多孩子的創造力枯竭,這裏主要是兩種過程,一是對孩子所有的問題都設置了標準答案,二是無時無刻都在對孩子進行知識科普和糾正答案。

凡事都設置標準答案,只能讓孩子學會跟着標準走。比如日常生活中你也許會和孩子說這些話:

“太陽是紅色的,寶寶,你怎麼畫成了藍色呢?”

“1加1當然等於2,你說1加1等於1是錯誤的。”

“我告訴你最快的解開這個謎題的方法,你只要記住我這個辦法就可以了。”

無時無刻都在對孩子進行知識科普和糾正答案,則更顯而易見。比如日常生活中你也許會做這些事情:

看到孩子在用積木拼圖形,如果孩子告訴你“這是我的小熊”,你會立刻糾正他,“小熊纔不是這樣子拼,你這個樣子就是四不像”;

發現孩子想探索科學實驗,比如拿洗手液去製造泡泡水,你忍不住直接上手教導了,“洗手液才變不了泡泡水呢,這根本就是不同成分的東西。”

凡事都給孩子設置標準答案,孩子自然也會在生活中習慣了定勢思維,認爲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種答案,而當標準答案成爲孩子活動的唯一標準的時候,答案自然便會成爲孩子思想和線索,最終只會捆綁住孩子本身天性的創造力。

其實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好的知識讓人回味無窮,卻點到即止。

因爲孩子真的需要通過尋找和體驗,才能更好地感受和吸收知識。

知識學習的過程,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 第2張

鼓勵提問+創意模仿,開發擴散思考能力

說完聚斂思考,那如何鼓勵孩子運用知識技能來進行創意思考(擴散思考)呢?我再分享我的兩個小心機:

第一個小心機:鼓勵提問

經常鼓勵孩子提出問題,是激發創意的必經之路。

讓孩子可以從提問中找到探索世界、發現規律的好奇心,其實可以幫助孩子去搭建知識和體驗的完整性,也可以避免孩子只浸泡在灌輸式的信息輸入過程。

舉個例子,即便讓孩子去背誦運算口訣表,如果孩子不能真正明白數與數之間的關係,那這樣子的數學運用,其實對孩子來說啓發是有限的,既達不到對知識的認知燈泡體驗,更無法讓孩子保持對創意的好奇之心。

這樣子的知識我們只能稱之爲“死知識”。

如何纔可以讓孩子掌握的知識“活起來”呢?那就是增加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刺激,我們可以跟孩子玩生活中的數學遊戲,讓孩子明白數字與數字之間的關係和規律,甚至還可以運用場景來幫助孩子理解,我們向孩子提出問題,也鼓勵孩子也提出一些問題。

經過這些具體的體驗,孩子纔可以真正把知識盤活,火山纔可以復甦,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運用好這些知識。

所以,我們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要做好對孩子好奇心的鼓勵提問。

在教授孩子知識的過程中,是否有允許和鼓勵孩子將知識在生活中進行檢驗、觀察、思考、提問和犯錯,只有這些做到了,知識才不會成爲孩子創造力的阻礙。

第二個小心機:創意模仿

有一種很好的啓蒙訓練,是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即便是有“參照標”,但我們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自由表達,讓我們在標準之外,創造出我們自己的標準,和發揮出我們自己的特點。

那便是創意模仿遊戲。這個遊戲,我經常和我家兩孩子形容說是“魔法人遊戲”。

比如我經常和兩個孩子玩過的遊戲清單包括:

“一個撥開了皮的香蕉”遊戲

“聖誕老爺爺揹着禮物在屋頂上行走”遊戲

“一頂在風中飄揚的綠色帽子”遊戲

“皮球在地上彈跳的身影”遊戲

“船在大海中翻滾的樣子”遊戲

“冰塊融化的心情”遊戲

“雲在天空中改變過的形狀”遊戲

這些名字都是我們自己開腦洞想的,你也可以列舉一堆。

命題作文的要點只有一個,便是需要足夠形象。大家可以仔細揣摩每一個遊戲的名字,比如“一個撥開了皮的香蕉”、“聖誕老爺爺揹着禮物在屋頂上行走”、“一頂在風中飄揚的綠色帽子”,每一個遊戲的命名都是一幅充滿想象空間的物品、場景、或故事。

以“一個撥開了皮的香蕉”遊戲爲例,這是我和孩子的“命題作文”,孩子拿到這一個選題後,就要想象自己是一個“香蕉”,並且要通過肢體語言和表情來示範這個選題,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香蕉,以哪種心情,用哪種狀態,呈現“撥開了皮”的效果呢?

你會發現玩這個遊戲,全家一起上陣的時候,簡直就是五花八門,各種好笑的、滑稽的香蕉形象讓人忍俊不禁,各種奇形怪狀的描述讓人捧腹大笑。輕鬆又益智,還開腦洞,就是這個遊戲的特點了。

只有當孩子認識到,很多看似絕對標準的東西,但其實也同樣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知識和想象力之間原來並不衝突,孩子才能積攢更多的突破自我的勇氣。

只有讓孩子保持和感知到自己的特點和創意,他們纔不會害怕展示自己的與衆不同,纔不會膽怯地產生“我和別人不一樣,是不是就是錯”的害怕。

用遊戲的方式去卸下孩子的枷鎖和壓力,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自然也可以給孩子的自由表達和創意探索提供土壤。

關鍵是,讓孩子可以去思考,也可以去想象,最終還可以去體驗實現的探索過程。

不必惶恐不安,也不要矯枉過正。

擔心知識培訓會扼殺孩子創造力的背後,實際上是對自己如何保護和解放孩子創造力的忐忑和不自信。

很多時候,學習並不會扼殺孩子的創意,關鍵是我們在過程中的引導。

讓孩子既能掌握良好的聚攏思維,也能有足夠的機會去發展擴散思維,只有這兩個環節都能做的妥當,孩子才能真正地、源源不斷地、給自己的創意加上足夠的原料。

或許最難的,恰恰是我們如何不偏廢於任何一種思考模式,博採衆長,讓百家之法,都能恰當地爲我們所用。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