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導孩子的成功呢?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導孩子的成功呢?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想要讓孩子走向成功,那麼作爲家長應該怎麼引導自己的孩子呢?通過與孩子互動,也能夠照見自己的真實情緒,學會如何處理困境,增強內在的力量,實現互相滋養式的成長。

01、很多朋友都對安妮說,如果我家那個熊孩子能跟李涵一樣,讓我再生一打都樂意。

安妮的兒子李涵今年6歲,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外出遊玩主動照顧小夥伴,在幼兒園裏更是老師的好幫手。

當然,我也見過李涵發脾氣的時候。

在商場裏看中了喜歡的玩具,賴在原地不肯走。

再三詢問媽媽後,索性一屁股坐在地上撒潑打滾,過路人無不側目。

安妮倒也不惱,只是蹲下身和他說話,讓我先去別處逛逛。大概20分鐘後,母子倆開開心心地朝我走過來。

我悄悄問安妮:

你行啊,小孩情緒這麼大都壓得下去,趕緊傳我兩招,回去好對付我家娃娃。

安妮瞥了我一眼,說:

親,我不得不糾正你的用詞。第一,孩子的情緒不是被壓下去的,而是被化解的;第二,孩子不是用來對付的,是要我們精心養育的。

我愣了一會兒,聽安妮繼續講:

好多人問我,怎麼能把李涵教得這麼好?我的回答只有四個字:正念養育。

學了這麼多年心理學,這是我認爲既接地氣又有實效的方法。而且,我自己在陪他長大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滋養。你知道的,我以前的情緒多暴躁。

這不是我第一次聽到正念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導孩子的成功呢?

02、我也曾聽安妮說過一個案例。

樂樂的媽媽接到老師投訴,說他不聽老師的話,成績也一塌糊塗。

樂樂的媽媽說,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不管用。她只好帶着孩子求助於安妮。

安妮觀察到,當媽媽在說話時,樂樂不時偷偷瞄一眼媽媽,很在意她的神情變化。詢問之下,她找到了問題的根源。

原來,樂樂的爸爸常年在外經商,家裏只有母子倆。媽媽對樂樂的期望很大,總擔心他跟不上其他小夥伴,從小就給他報各種興趣班。

樂樂入學後的成績不錯,可越讀越差,媽媽也越來越失望,每天做作業都忍不住發飆。

安妮對媽媽說:

我明白你一個人帶着樂樂不容易,可是在照顧好他之前,也請你呵護自己的情緒。

你的焦慮會傳染給孩子,你給孩子的期望變成了他的壓力,這麼惶恐的孩子,怎麼可能學得好呢?

卡巴金博士說,許多父母習慣以“管教”對待親子關係。

但是,管教更多體現的是單項的責任,父母長期以承擔責任的方式與子女溝通,壓力極大,也損耗彼此的心力。

於是,管教就變成了“父母管,孩子叫”。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導孩子的成功呢? 第2張

03、我們明明全心全意地愛着孩子,也讀過許多親子教育書籍,爲什麼在養育過程中,還總是偏離了愛的初心?

卡巴金博士說,三大原因導致親子關係出現危機:

1. 對孩子有預設的期望

卡巴金博士認爲,父母對孩子有期望,這麼做是沒有惡意的。

有些期望是有益的,可催化出重要的機遇。

但是,有些期望會限制孩子,甚至引起孩子和自己不必要的痛苦。

他在書中指出,通常緊隨着期望而來的,是我們對某件事情的評判。

父母期望孩子應該把事情做好,或者按照預設的要求去做,如果孩子沒有做到,我們便會失望。

在此時,孩子的內心會感知到父母的評判,他會覺得尷尬、委屈、力不從心。

長期生活在這個模式下的孩子,會變得小心謹慎,爲了迎合父母的期待而努力。

2. 沒有和孩子換位思考

在卡巴金博士看來,許多父母沒有將孩子視爲獨立的個體,存在掌控意識,強行輸入他們的意願,卻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和需求,沒有和他進行換位思考。

導致的後果是,孩子感覺被忽視和冷落,心靈有可能留下了匱乏的傷痕。

其實,當父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是對孩子的尊重,也是有效溝通的一種重要技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支持者和陪伴者,而不是支配者。

通過換位思考,孩子的真實需求能被父母感知,並做出適當的迴應。

3. 不懂得向孩子道歉

卡巴金博士在書中談到,許多父母在孩子面前樹立權威形象,害怕一旦向孩子道歉,便會在他面前失了威信。

但是,有錯不認的父母,在孩子眼中才會毫無信任可言。當孩子對至親的父母失去信任,親子關係便會偏離愛的軌道。

如果一件事情引起了衝突,雙方肯定都有責任。

父母應該找恰當的時機,與孩子一起分析前因後果,如果確實是父母做得不對,先向孩子道歉,指出自己的錯誤。

然後,再和他探討:如果下次遇到同樣情況,我們要怎樣解決?

正念養育秉持的是愛的覺知,父母不再隔着自身的恐懼、期待的面紗看待孩子,因而能夠看清孩子的需求,明白自己該做些什麼。

通過與孩子互動,也能夠照見自己的真實情緒,學會如何處理困境,增強內在的力量,實現互相滋養式的成長。

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才能引導孩子的成功呢? 第3張

04、卡巴金博士在書中提出以下建議,幫助父母帶着正念養育孩子:

1. 懷着同理心和孩子聯結

同理心,是努力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事情。

瞭解他的感覺和體驗,覺知每一刻發生的現象,包括覺知自己的感受,懷着同情心與孩子同在。

當孩子喜悅、哭泣、悲傷、需要擁抱時,同理心會爲父母的內在心靈撐開一個足夠的空間,穩穩接住孩子的情緒,自然而然做出迴應,以愛聯結。

孩子由此感知到的是:我的感受很重要,而且爸爸媽媽與我感同身受。我可以盡情表達內心的真實想法,這是很安全的。

父母由這樣的互動也可以學到接納和開放的態度,逐漸成爲更具同理心,更有力量支持孩子的人。

2. 正念碰觸,讓孩子真正感受到愛

卡巴金博士說,碰觸是一種讓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的方法。

它是一種聯結,由此會產生覺知。我們用所有的感官碰觸: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

孩子通過擁抱、親吻、依偎、輕輕搖晃、哼唱、凝視等充滿愛的正念碰觸,得以喚醒體內的聯結感,認識到自己與他人。

他會因此認識到,自己的感受受到父母的尊重和接納,他是被深愛着的。

同時,父母也會通過與孩子的正念碰觸,沉浸於舒緩、安靜、輕鬆、有愛的氛圍裏。

孩子在那一刻帶給父母的滋養,感覺就像愛的信號發出去後又彈回來。

3. 情緒失控時,以正念開啓心智

當父母情緒失控,腦海裏聽不進任何話語,身心失去平衡,還可能波及無辜的孩子。

這個時候,父母需要刻意停下來,停在這一刻。

如實承認並接受情緒的存在,將覺知融入呼吸,認識到自己在這個解決眼前困境的當下,要避免用失控的憤怒來反應,以免情況更惡化。

當情緒稍微退位,解決問題的空間纔會出現。正念提供一個過程,讓父母覺察到自己情緒的起伏,刻意停下來,儘可能紮根在身體和呼吸之中。

通過觀照自己,內在空間被擴大,心智由此開啓,父母會以更智慧的心態來回應孩子,一起探討更好的解決方案,與孩子達成共識。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