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跟孩子交流的過程中是不是覺得自己話超多的?很多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往往耐心不夠,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當媽以後,你和孩子說得最多的話是啥?

——“不”及其衍生詞(比如不可以、不能、不要、不行等),首當其衝啊:“不要爬高!危險!”“不可以再吃零食了!”“不能亂丟玩具!”“不要鬧了!”“不要哭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不”這個字,是怎麼一點點把孩子變平庸的

01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主見

豆豆,是個極其聽話的孩子。但讓媽媽頭疼的是,孩子太沒主見了,問他想去哪玩,他說“聽媽媽的”,問他想吃什麼,他說“聽媽媽的”,現在還小,看起來這樣的孩子很好帶,但媽媽非常擔心他長大以後太沒主見,會吃虧!

1歲左右,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發展起來,什麼事情都喜歡自己做主。很多媽媽覺得孩子還太小,不能什麼事都任由孩子自己做主,比如“不可以玩土,髒!”“不可以玩水,會着涼!”“路上不可以跑,危險!”……成長中給了孩子太多的限制,“要這樣,不能那樣”。

久之,孩子的自我意識會慢慢“退化”,弱勢一些的孩子就會變得很“聽話”,但聽話背後犧牲的是孩子的自主能力,長大會過於順從、沒主見。

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02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沒想象力

心心,喜歡畫畫,她的畫看起來很漂亮,但卻少了些孩子的天馬行空。老師說,心心畫的太陽永遠是紅色的,皮球永遠是圓的。但其他孩子有的把車軲轆畫成方的,有的把太陽畫成紫色,有的把小魚畫在天上飛,看起來充滿童真和想象力。原來,心心媽媽每次陪孩子一起畫畫的時候,都會糾正她的“錯誤”,太陽不可以是藍色的,必須是紅色的……

起初,人類想要飛行,也許只是無稽的遐想,但後來人類製造了熱氣球、飛機,真的飛上了天。孩子們生來就富有想象的天賦。父母最該做的是不打擾、不阻礙。

當孩子認真看世界的時候,請大人閉嘴,更別說“不可以”,收起想要給孩子傳授“正確”知識的衝動,想象力和知識永遠不衝突,保護孩子的想象力,TA纔會更喜歡思考,更具創造性。

03越說不可以,孩子越渴望靠近危險

東東,一個好奇心很強的孩子,爲此,東東媽媽嚴防死守,生怕東東因爲好奇探索受傷害。東東第一次發現家中的角落有盆仙人掌,他很好奇,這個渾身長刺的東西從來沒見過,伸出手想要去摸,媽媽嚇到立馬大聲喝止:“不可以摸仙人掌,會扎破手”,很管用,東東就沒再去動。意外的是,一次媽媽在做飯,東東又好奇的去看仙人掌,結果因爲太近距離觀察,孩子突然失去重心,眼球被仙人掌刺傷。

前面說過,在父母經常“不可以”的壓制下,弱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過分順從、聽話。但強勢一些的孩子會變得更加叛逆。父母越阻止的事情,會做得越得勁兒。

在父母一次又一次“不可以”的態度下,孩子也學會了用“不行”來表達自己的態度。或者故意用父母禁止的事情去吸引關注。

04越說不可以,孩子越“依賴”

“授之以魚”和“授之以漁”的故事想必大家不陌生。在孩子的成長中,如果父母習慣了任何事都告訴孩子“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這些事應該怎麼做”,孩子也就習慣於事事先問父母,懶得自己去思考“可不可以”。

如此,孩子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就會越來越弱。那麼,想想看,我們能夠替代孩子去判斷和辨別事物多久?3年、5年、10年?還是一輩子?顯然,這是不可能的!

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第2張

通常情況,孩子對“不”的不理會甚至反其道而行,是由人類的大腦機制決定的:對於“不……”這樣的指令,我們的大腦,會自動屏蔽“不”,執行“不”後面的部分。

那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呢?

在我心裏,一直有一個平凡的詞,對孩子不專制不縱容,比說“不”好多了。那就是“可以”。

記得有一次,我帶朵朵去她叔叔家裏玩。朵朵渴了,拿着個小杯子,走到飲水機前,準備接水喝。

通常在我們家裏,熱水的那一邊裝了一個防燙裝置,朵朵是按不動的。但叔叔家的孩子大了,熱水那一邊一按就可以出水。

可朵朵不明所以,正準備伸手去按。幸好我眼尖看見,一個健步走到她身邊,蹲下來對她說:“朵朵可以從這邊接水,這邊是冷水,那邊是熱水,會燙。”

朵朵聽完,停住想了一下,然後,從冷水處接了杯水,就默默地走開了。

一次危機,就這樣悄悄化解了。要知道,如果我張嘴說的是“不要動飲水機”,依她這段時間動不動就“暴起”的特點,她一定會把杯子一扔,屁股一坐,趴在地上哇哇大哭。

毀掉一個孩子,一個字就足夠了,不要再說了! 第3張

爲什麼小孩都不接受“不”?

心理學有個非常有名的“粉紅大象”實驗:請閉上眼睛,接着,和自己默唸3遍:

“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不要想象一隻粉紅色的大象!”

然後,睜開眼睛,你發現眼前的是什麼呢?

人類的大腦機制決定了,對孩子說“不”,孩子往往會對“不”的內容更印象深刻。有時,甚至還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越不讓幹越要幹。

而“可以”這個詞,一說出來,首先就讓孩子覺得,父母和自己,是站在同一陣線的,是接納自己、尊敬自己的。

“可以”還意味着,孩子纔是主動,它讓孩子覺得自己擁有特權,更願意去做。

所以,跟孩子說“可以”吧,以一種柔軟的姿態,去跟孩子表達“不”。

其實,說“不”與說“可以”的區別,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差異。

“寶貝,你可以……”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是一種成長型的思維模式,意味着這個世界是歡迎孩子探索的,是鼓勵孩子不斷挑戰、不斷學習的。

孩子是主動方,而不是被限制者。

而說“不”,更多的,是一種固定型思維模式,孩子感覺到的,是一個世界的封閉和危險。

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是想讓他透過自己的眼睛去眺望,去感受,去體驗,形成他獨有的經歷,寫進他的自我。

誰也不希望,我們的孩子,一顆純淨的心被“不”字填滿。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