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孩子的規則,往往是被家長的威脅毀了?!

孩子的規則,往往是被家長的威脅毀了?!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家庭規則是壓抑孩子的天性,還是指引孩子的行爲?關鍵在於爸媽如何制定和執行規則。

關於制定規則,小編聽到過兩種聲音:

——我希望孩子擁有一個快樂、自由自在的童年,規則會壓抑孩子的天性。

——總有一天,孩子會步入社會,爸爸媽媽需要讓孩子知道,這個世界沒有100%的自由。

寶爸媽應該如何制定、執行規則,纔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呢?聽聽心理諮詢專家的意見吧!

家庭規則是社會規則的縮影

家庭規則應該是社會規則的縮影,且更包容、更有教育性,爲孩子日後步入社會做好準備。

比如,社會上不允許偷盜,寶爸媽在家裏要教育孩子不能隨便拿他人的東西;社會價值觀要求尊重他人,不能隨意誹謗,寶爸媽在家裏要要求孩子不能說髒話,等等。

制定規則的終極目的是讓孩子有意識地去依照家庭規則做事,優化自己的行爲,逐漸將這些規則轉化爲自己的生活習慣。

家庭規則不是限制孩子的行爲和自由,而是孩子行爲的底線。

良好的家庭規則能解放寶爸媽的時間,使寶爸媽更遊刃有餘地教育孩子。

更重要的是,家庭規則能幫助孩子長大後更快地適應社會。在教育學中,我們把這個現象叫兒童的社會化。

孩子的規則,往往是被家長的威脅毀了?!

執行家庭規則的三大原則

不能隨便制定家庭規則,也不能以讓寶爸媽方便、省事的目的而制定規則。制定家庭規則,寶爸媽應該從以下三個原則出發。

1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場景一:

週末,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和媽媽說好先寫作業後看電視,作業寫一半的時候她發現爸爸在看電視,便跟着爸爸一起看電視。

媽媽讓女兒去寫作業,女兒不同意:“爸爸在看電視,憑什麼我不能看?”

媽媽拗不過就把電視關掉了,女兒甩了一句“我恨你”,然後生氣地跑進自己的房間,同時“砰”地關上房門。

全程爸爸一句話沒有說。

看完這個案例,很多寶爸媽可能會說:“爸爸不應該看電視。”

其實,爸爸是否看電視並不是關鍵,關鍵是爸爸沒有和媽媽一起堅持“不寫完作業不能看電視”這個規則。

寶爸媽不需要用給女兒制定的規則綁架自己,但如果寶爸媽之間沒有高度一致和同步的話,家庭規則會非常混亂。

更重要的是,寶爸媽在孩子心目中的教育威信度會下降,孩子會在爸爸媽媽之間“挑撥離間”尋找“靠山”,與媽媽/爸爸制定的規則抗爭。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以後想給孩子制定規則會更加艱難,孩子行爲的引導和管理就更加具有挑戰性。

2 可以警告,不能威脅

很多寶爸媽會問:如果孩子破壞了規則,怎樣讓他/她知道,如果繼續破壞規則將會有不好的結果呢?

其實,寶爸媽可以溫柔而堅定地警告孩子,但不可以直接威脅孩子。

威脅是寶爸媽在用不好的後果嚇唬孩子,其實不一定會有這樣的結果。

威脅多了,孩子不相信寶爸媽,爸媽的教育威信度自然會下降,孩子會覺得寶爸媽是“紙老虎”,那麼制定的規則也就形同虛設。

警告是在告知孩子,如果繼續觸犯規則會遭受一個不好的結果,這種警告給孩子一個提前量。

如果孩子再次觸犯規則,寶爸媽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使孩子內心更加敬畏爸爸媽媽和家庭規則,家庭教育的威信度和氣場會得到維護和提升。

下面的例子能讓寶爸媽們分清“威脅”和“警告”,並且如何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

場景二:

媽媽帶着3歲的寶寶逛商場,路過一個玩具店,寶寶非要買玩具,但逛商場之前媽媽給寶寶定好了規則,今天不買玩具,只是去商場辦事,下週一再去買玩具。

於是媽媽在玩具店門口再次提醒了寶寶,但寶寶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非要拉媽媽走進玩具店。

威脅性的教育

媽媽:“說過了今天不買就不能買!”

孩子:“……”

媽媽:“不聽是吧?再不聽媽媽走了不要你了!”

孩子:“不嘛!媽媽,要玩具!”

媽媽:“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我走了!別理我,我不要你了!”

孩子:“媽媽,媽媽……”(哭着追着媽媽)

這種方式看起來有效果,但一次次的威脅對孩子內心的親密安全感造成打擊。

孩子對媽媽的愛越來越失去安全感,會逐漸變成“高需求寶寶”,到了成長飛躍期或叛逆期,孩子會越發地哭鬧和發脾氣,而且一直缺乏安全感。

另外,這種教育下的孩子並不理解規則,他/她只是擔心媽媽不要自己了才放棄玩具。

所以,威脅性的教育,規則不但沒有起作用,反而會帶來更多家庭教育的隱患和風險。

孩子的規則,往往是被家長的威脅毀了?! 第2張

溫柔而堅定的警告

媽媽:“記得出門前怎麼說的嗎?今天沒有時間買玩具,我們明天來買好不好?”

孩子:“不好……”(搖頭)

媽媽:“不可以。媽媽現在趕時間,今天跟媽媽走,我們明天過來好麼?”

孩子開始哭鬧,拽着媽媽打算進玩具店。

媽媽:“今天不可以買玩具,如果你繼續這樣,明天也不可以買玩具,而且今晚不能看電視。”

孩子繼續哭鬧……

媽媽:“你哭是沒有用的,今天不可以買,現在要麼媽媽抱你走,要麼你自己走。可如果媽媽抱着你走,今晚就不能看電視。”

孩子仍然不依不饒。

媽媽說:“那我知道你的選擇了。”然後堅定地抱走孩子。

這時候孩子開始嚎啕大哭,媽媽直接將孩子抱離商場後安撫。

晚上孩子要求看電視,媽媽沒有任何情緒但堅定地拒絕了,告訴孩子可以玩樂高或讀繪本,但不可以看電視。

睡覺前,媽媽陪伴孩子同時與孩子溝通今天的表現,媽媽問孩子:“下次寶寶應該怎麼做呢?”孩子開心地回答:“如果定好規則就不能反悔。”

媽媽和孩子相互親吻、互道晚安,然後高興地睡覺了。

溫柔而堅定地警告孩子不一定是效果最快的,但卻是一個逐漸優化孩子行爲的方法。

這樣教育下的孩子會對媽媽的警告更爲敏感,也更有規則意識,這對孩子未來進入社會有百利而無一害。

同時,媽媽的安撫、睡前的儀式感、暖心的互道晚安可以彌補給孩子造成的心靈陰影,鞏固親子之間的情感,降低家庭教育的風險。

3 偶爾打破是愛不是妥協

制定規則後,是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嚴格遵守,還是有一些情況可以讓步呢?

執行規則前的佈局很重要

很多時候寶爸媽制定的規則並不完美,也有很多變數會影響規則的執行。

寶爸媽要想清楚規則制定後會發生什麼,儘量避免突發情況阻礙規則的執行。

溝通是執行規則的前提

我們常說“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遇到特殊情況需要違反規則,這個時候要跟孩子溝通。

這就需要寶爸媽在規則制定的時候,確定這是孩子理解並且可以容忍的規則,不一定能接受,但是要在可容忍的範圍內。

如果孩子難以接受這個規則,寶爸媽可以傾聽孩子的聲音,適當修改規則或在執行規則的時候讓孩子做出選擇。

比如,寶爸媽規定孩子每天能看30分鐘動畫片。過新年全家到姥姥家拜年,哥哥姐姐們圍坐一起看動畫片,30分鐘到了,孩子說:“媽媽,我想繼續看動畫片?”這個時候,寶爸媽說:“看電視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但今天是新年,寶寶再看10分鐘,可以嗎?”

好的規則應該符合孩子的生長規律,同時讓孩子理解、認同,而不是強迫孩子順從。

偶爾打破規則是沒有問題的,要讓孩子同時感受到愛和界限,但不能經常這樣,不然有規則還不如無規則。

執行規則的時候,尤其是破壞規則後的懲罰會讓孩子不舒服,所以,事後寶爸媽與孩子的溝通尤爲重要。

寶爸媽要告知孩子執行規則或懲罰的原因是什麼,同時孩子一起討論下次怎麼樣做對自己更有利或能帶來最好的結果。

父母是孩子的引導者,不是敵人,讓孩子同時感覺到行爲的界限和爸爸媽媽的愛。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