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中國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中國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美國,中國的孩子成績好乖巧不惹事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誇讚中國的孩子口才好。從中國的傳統來說,也是教育我們要聽話,要慎言,不要做出頭鳥,這些品質我覺得至少在北美這塊地盤上是不太行的通的。作爲家長,我想盡力改變這一點,鼓勵孩子能說會道,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孩子既會學習又會表達,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前景?是不是很誘人?如何表達自己是中美孩子的最大差別。說到表達能力,Raven 覺得這不僅僅是中美孩子之間的差異,也是中美成人之間的最大差異。別的不說,看看我們周圍的實驗室裏面,開例會時洋洋灑灑說上10-20分鐘的,把自己誇得天花亂墜的,肯定是美國人,暈過之後,等你再仔細看看他們手中的數據,就會明白,這傢伙根本就是什麼也沒做出來,或是做出了一個結果,剩下的全是文獻檢索,推理,展望。哈哈,這樣說話有些偏頗,不是所有的美國人都是這樣的,不過,這樣的人很多就是了。反觀中國人呢,常常是相反,實驗結果拿了一堆,等到上去發言時,乾巴巴的實驗數據一擺,幾分鐘就完,很紮實,不過也沒有什麼趣味性就是了。在我們這裏有一句俗諺:看一個實驗室的好壞,就去看這個實驗室裏面的中國人和印度人的人數,明白了吧,就是說,美國人是頭,負責吹,而中國人和印度人則是爲他的吹牛補證據的。

中國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從寶貝兩上學以後,Raven 才真正見識到美國孩子的表達能力之強。在北美:社交能力從孩子會說話時培養一文中,Raven 就曾提到過,那時每次去接貝貝時,Raven 都會陪她在教室裏多呆一會兒,幫助她儘快熟悉環境,而那些小朋友們也都會跑過來,跟我談貝貝在學校情況,要求和我“High Five”,或是請求我陪他們玩。那些孩子大多都3歲左右,有的更小一些,語言上表達都不太清楚,可是基本上都能落落大方的和成年人侃侃而談,感覺到小小年紀待人接物已經有了大孩子的風範。再看我家貝貝,在家裏,表達能力絕不成問題,可是一到公衆場合,有不熟悉的人的情況下,貝貝就會習慣性的躲到媽媽身後不說話,慢熱一陣子之後,纔會出來回答大人的問題,但還是屬於那種單方面的你問我答,而不是很自然與平等的那種交流。如果說3歲的貝貝是因爲英文不熟練而不知道怎麼和別人交流,那麼6歲的寶兒語言上總不成問題了吧?可是我覺得他似乎也有同樣的問題,以前送寶兒上學時,經常可以看到老師身邊圍着一羣同學,他們在那裏唧唧呱呱的和老師講述在家中發生的趣聞,我家寶兒呢,看得出來他很羨慕這種師生交流,可是輪到他自己,則表現得非常不自然和生硬。我記得那次是他老師 MS. Lapadula 的生日,寶兒寫了生日賀卡又帶了小禮物到教室,在交給老師時他一聲不吭,只是把東西遞過去,和那些圍着老師喊着“Happy Birthday”的美國娃娃比起來,寶兒明顯的表現得膽小與畏縮一些。由此 Raven 常常反思,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種差異?是老師區別對待嗎?至少 Raven 看不出這方面的傾向。從和寶兒老師的家長會中,我可以感覺到老師很喜歡寶兒,誇獎寶兒是個比較開朗(Open)的孩子,可以和同學們打成一片。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差異呢?直到有一天貝貝的一個無意行爲提醒了我,Raven才明白,問題很可能出現在家長身上。

中國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第2張

父母的不自覺行爲遏制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最近貝貝一直處於狂熱的學習英語狀態,最近天天在重複着一個句式:“What’s your name?”然後自編自答:“My name is XXX”,這裏可以換上他們班上任何一個小朋友的名字。Raven 於是猜想這是他們在學校里老師帶着做的一個遊戲,姑且稱爲“自我介紹”吧,吵的人煩不勝煩,不過在 Raven 出言制止之前,忽然想起了寶兒在一年多以前其實也玩過同樣的遊戲,只不過他不是自言自語,而是在我們帶他出去時他和收銀員,保安,門衛甚至巡邏的警察的問答。那時的寶兒很勇敢,無論是什麼人,他都會去問一句:“What’s your name?”儘管回答問題的人每個都非常認真,寶貝爹媽依然很尷尬,我們覺得寶兒很不禮貌,所以後來我們多次制止了寶兒的這種行爲,現在想起來,是不是那時就給寶兒造成了一個錯覺,主動與大人說話是不禮貌的,從而遏制了寶兒與成人交往的慾望和膽量呢?

父母的榜樣力量造成孩子不願與別人交流身處異國的我們,無論怎樣努力,無論你的英語有多麼好,那種文化背景的差異是抹不掉的。儘管我們經常帶寶貝參加同學的各種聚會,但我們與別的家長的共同話題並不多,當他們談到他們的棒球明星,橄欖球運動員時 Raven 通常是一頭霧水,更別提某部電影中的電影明星了,所以,寶貝爹媽和美國人的話題非常難以深入下去,常常是在邊上微笑的聽別人的熱烈交談。這些大概孩子們也都看在眼裏,造成我們和別人不一樣的概念,從而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中國家庭父母參與學校管理與社交遠遠少於美國家庭雙職工的中國人家庭,通常都會像我們一樣,早晨匆匆把孩子送到學校,然後就匆匆離去。晚上到了點再匆匆到學校把孩子接走,根本沒有和老師交流的意識。而前一陣子送寶兒上學時我就發現,寶兒班上的很多同學家長往往借送孩子的功夫排着隊的等着和老師聊天,交流孩子一天的情況,有的全職媽媽甚至天天到班上做義工,給孩子們讀書,幫老師分作業,通常一天幾小時和孩子們在一起。想想看,這上學不是跟國內的親子班差不多了嗎?有感於此,到了送貝貝上學時,每天不管多急,我都會找老師唸叨兩句,老師也很開心,有機會和家長交流孩子的情況,而對貝貝來說,也是在給她壯膽子:我媽媽和老師很好!同時,媽媽也不忘了鼓勵她每天跟老師說早安,當然現在效果還不明顯,慢慢來吧,我總覺得家長的健談怎樣都是孩子的一個很好榜樣。

中國家長更應該做的是,鼓勵孩子表達自己! 第3張

如果你有孩子上小學,你就會發現幾乎每個學校裏都活躍着由家長們自發組織的家長委員會。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積極參與學校管理的家委會成員裏,很少有中國人的身影。就拿上次寶兒學校組織的國際藝術之夜來說,Raven 明明知道他們學校絕不只我們一家中國人,可是就是隻有我們一家報名參加組織活動,最後亞洲部分的組織者不得不問我需不需要她派別的國家的人來幫忙。這雖是小事,也體現了中國父母不願意參與這種學校管理和社交活動的現狀。其實,在準備這種大型的學校活動過程中,寶兒一直都在我身邊看着,幫着忙,當然也舔着亂,所以父母的協調能力,口頭表述能力與管理能力也都被孩子看在眼裏,有學有樣。一個小插曲就是,當我在看攤時給孩子們解釋那些很中國化的工藝品時,清楚的聽到我家寶兒在邊上很驕傲的給他的同學介紹:“那是我媽媽!她知道好多好多事。”在美國,中國的孩子成績好乖巧不惹事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確實很少聽到有人誇讚中國的孩子口才好。從中國的傳統來說,也是教育我們要聽話,要慎言,不要做出頭鳥,這些品質我覺得至少在北美這塊地盤上是不太行的通的。作爲家長,Raven 想盡力改變這一點,鼓勵孩子能說會道,想想看,如果我們的孩子既會學習又會表達,那又是一個什麼樣的前景?是不是很誘人?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