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爲什麼總對孩子發脾氣?

你爲什麼總對孩子發脾氣?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早上吃過飯,我看着時間差不多了,就邊出門邊對小桂圓說:媽媽不等你了,先到地下車庫把車開出來,你快點哈。

結果我把車開出庫後,等了一會兒,她還沒有下來。

我越等越心焦,再等下去,不但她遲到,就連我也得遲到了。

乾脆把車熄火了,準備上樓找她,結果聽到一陣腳步聲,小桂圓已經跑出來上了車。

一路上遇到好幾個紅燈,我一看時間來不及了,心情漸漸焦慮起來。

忍不住對着小桂圓起來:剛剛在家在家磨蹭什麼呢?拖拉半天才下樓。

她聽出我的不悅,不敢回答。

我越發生氣:“怎麼不說話啊,說!”

她聲如細絲:沒有做什麼,我穿上外套,背上書包,戴好帽子,穿好鞋子就趕緊下樓了。

我又接着說:以後別拖延,你看看,現在遲到了,你就得挨批,說不定還會被罰。

她瑟縮成一團,一聲不吭。

到了校門口,她飛快地下了車。

看着那小小的身子,揹着大大的書包,一路跌跌撞撞地跑着,到了校門口,停下腳步,乖乖地排着隊在輔導員那裏簽名,我突然一陣心酸:孩子遲到是她自己的事,被老師批評也是遲到的代價。

我爲什麼會莫名地滋生出壞情緒,並衝着她發脾氣?

那麼小的孩子,她一邊要承受着遲到挨批的壓力,一邊還得承受着來自母親的狂風驟雨。

我是真的爲她好嗎?

不對孩子發脾氣,真的有那麼難嗎?

剛到單位,同一辦公室的青也進來了,怒容滿面,身上的戾氣並沒有因爲來到單位而化解。

一坐下就把手裏的包往桌上一扔:氣死我了,一大早我家熊孩子就把最喜歡的水晶花瓶打碎了。

原來,青在雙十一剛剛花了好幾百大洋,買了大水晶花瓶,喜愛的不得了,天天都要擦一遍。

今天早上,青的孩子一早起來,就去動那個花瓶,結果把花瓶打碎了,青氣得狠狠地揍了一頓孩子的屁股,最後也不送孩子上學,讓她老公送去,自己一路上生着悶氣來上班了。

青訴苦:也不知怎麼回事,我家孩子就是又淘又不聽話,從小到大,家裏東西都不知道被弄壞多少,就是一個破壞大王。

正在這時,青的老公發了個語音過來:老婆,剛剛毛毛說,今天是你的生日,他想幫你乾點家務活,知道花瓶是你的最愛,本來想幫你擦花瓶,誰知道一不小心,剛擦了一點,花瓶就晃了一下,摔倒地上了。毛毛說:爸爸,你跟媽媽說,不要生氣了,以後我掙錢買個花瓶賠給你。

青聽完後,愣住了,突然抹起眼淚來:我平時也不是那麼愛發脾氣的人啊,爲什麼對着孩子我卻像變個人?

爲什麼對着我們最愛的孩子,常常會從溫柔的小綿羊瞬間成爲咆哮的母老虎?

所以,當下有句話正流行:總是吼孩子是一種病,得治。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說:引起個體產生情緒困擾的並不是外界發生的事件,而是個體自身對事件的態度、看法、評價等認知。

他說:假設外界的誘發事件爲A,那麼針對這事件引起的看法、認知爲B,因此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爲結果就是C,這是合理情緒療法中的基本原理。

我的壞情緒是這樣產生的:小桂圓的遲到是A;我認爲因爲她的拖延導致遲到,是B;衝着小桂圓發脾氣是C。

青的壞情緒也是如此產生:打碎花瓶是A;認爲孩子淘、不聽話、破壞大王是B;打罵孩子是C。

細細想來,孩子犯的錯與我們發的脾氣有直接關係嗎?

並沒有。

導致我們發脾氣的是我們自己的認知錯誤。

那麼多的時候,我們總是理直氣壯地站在心理的據高點,對孩子任意指責。

你爲什麼總對孩子發脾氣?

事實上,我們自身的認知往往存在許多錯誤。

這些錯誤的認知就是艾利斯所說的不合理信念(信念=看法、想法等)。

不合理信念是壞情緒的搖籃。

想要改善壞情緒,必須先改變我們的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往往有三大方面:

絕對化要求

我們經常對孩子有絕對化的要求:你必須這樣才行,你一定得這麼做纔是對的……

這就是絕對化的要求。

我們經常給孩子加上我們理想中的固定模式,一旦孩子偏離,就覺得孩子錯了。

正如陳小春在《爸爸去哪兒5》第一期裏,因爲Jasper走得慢,落在後面,於是又是黑臉又是大吼:快點。

雖然沒有正面責備,但渾身上下,滿滿的都是怒氣。

在陳小春的心裏,認爲Jasper不應該走得那麼慢。

孩子走得慢是錯嗎?

孩子的步伐本就和大人有區別的。

所以應採兒在微博裏懟他:腿短不是他的錯啊。

一針見血。

過分概括的評價

我們常常把孩子"有時"、"某些"時候的行爲,會過分概括化爲"總是"、"所有"。

正如青對她的孩子評價爲:又淘又不聽話、破壞大王。

這是把孩子偶爾的行爲,固定在我們的思維裏,一旦孩子有些意外情況,就直接打上我們給孩子的標籤。

糟糕之極的結果

人生之路,經常有意外發生,但我們常常認爲,如果有一件不好的事情發生,那是非常可怕和糟糕。

事實上,小桂圓的遲到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可我爲什麼會焦慮?

因爲我主觀覺得她遲到被罰這件事是極其糟糕的一件事。

你爲什麼總對孩子發脾氣? 第2張

羅曼·羅蘭說:母愛是一種巨大的火焰。

爲了孩子,我們願意竭盡所能地去愛他。

改變我們自己

沒有誰生來會懂得做父母。

也沒有生來就完美的父母。

對着我們的孩子,我們所能做的,就是一點點的改變我們自己。

去掉我們心中那個想象中的完美模式。

沒有任何理由告訴我們,孩子必須完完全全地按我們的理想狀態成長。

放下那個孩子的模板,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壞情緒完全是多此一舉。

改變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看法

每個人都會犯錯,孩子也是如此。

我們沒有辦法保證自己在每件事情上都不出差錯,同樣的,孩子也是如此。

偶爾的錯並不代表什麼,也不會帶來世界末日,不值得我們大動肝火。

孩子的成長路上,沒有一成不變。

像愛自己一樣愛孩子

我們常常標榜自己最愛的是孩子。

其實不然,我們最愛的是自己,我們對自己纔是最寬容的。

我們做錯事時,會不會先給自己來頓拳打腳踢?

並不會。

我們對自己很寬容,在犯錯後,總是會找許多理由,輕易地原諒自己。

那麼請嘗試着像對待我們自己一樣來對待孩子,先看看孩子犯錯的背後是什麼情由再做決定。

不過,如果你還不夠愛自己,這時候的焦慮是對自己的焦慮,那請先對自己好起來,纔有能力處理對孩子的焦慮。

與孩子共情,接納孩子

蹲下來,降低我們的高度,變成小孩子的模樣,試着用孩子的心思與視角來對待一切的問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孩子的世界與成人的世界,是那麼的不同。

真正的共情就是:接納孩子的一切,無論他的好,他的壞。

對於惡習不姑息,但對於孩子偶爾的錯,請細細引導,慢慢引領。

你爲什麼總對孩子發脾氣? 第3張

生命是一場漫長的過程。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花期,或早或晚。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用我們的這顆心,去貼緊孩子的心,陪伴他們,讓他們在面對這個蒼茫陌生的世界裏,不會孤單。

沐浴着愛成長的孩子,將會開出一樹幸福的花。

而我們,至終能聽見花開的聲音。

我意識到了,正在用這些治癒我的焦慮,如果你還在焦慮裏大吼大叫,那就一起來吧,給孩子時間,也給自己時間!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