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9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爸媽在孩子的生活當中,都會忍不住對孩子大喊大叫的,但是你知道嗎?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大家要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前幾天的保姆虐童視頻一下刺痛了我的神經,讓我想起幾年前曾發生在高中同學身上那件不愉快的往事。

同學產假到期後,因爲家裏老人身體不好沒法幫帶孩子,於是就請了一個保姆。兩個月後的一天,她偶然發現孩子屁股上有個鼓包,還有疑似針眼的小孔,於是悄悄帶孩子去醫院做了檢查。

醫生的回答證實了她的猜測,孩子屁股上確實是針眼。

兩口子旁敲側擊地問過保姆,但保姆卻支支吾吾、含糊其詞說“不知道”。無奈,他們只能趁週末保姆休息的時間,在家裏裝了隱形攝像頭。

通過監控,她發現了一個不太正常的現象,孩子一天基本上都在睡覺,而保姆則在客廳,要麼看電視,要麼照鏡子梳頭打扮自己。

這樣觀察了兩週後,也沒有發現什麼。於是他們趁週末又把視頻仔仔細細回看了一遍,結果發現了一個細節:

前一刻還挺精神的孩子,在進了保姆臥室5分鐘後便睡着了。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於是他們把攝像頭移到了保姆的臥室。這次,看到了一個讓他們心疼無比的畫面:

保姆把孩子放在轉椅上飛速轉動,整個過程持續有五六分鐘,直到把因驚慌而大哭的孩子晃睡……

在此之前,我原本以爲虐童這事離自己很遠,直到無意間從網上看了相關新聞報道,認出當事人是自己同學的時候,我才知道,傷害就在自己身邊。

這件事之後,同學便辭去了工作,專心回家帶孩子。她說,那段時間特別難熬,受到驚嚇的孩子常常在半夜驚醒,而且變得異常膽小。

幸運的是,在她的悉心呵護下,孩子慢慢從那段創傷中走了出來。每次同學聚會,她都勸我們說:

“無論再苦再難,孩子都要儘量自己帶,無論是老人還是保姆,都不如親媽在身邊。”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2張

虐童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要了父母的命了。

作爲職場媽媽,這段時間的焦慮感是空前絕後的,一邊是孩子無助的眼神,一邊是車貸房貸各種居家消費的壓力。孩子和工作,這種兩難的取捨,讓人有些心力交瘁。

3歲之前正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時期,經受如此行爲暴力與語言暴力摧殘的孩子,他的安全基石是何等脆弱,就像那個電梯內被虐的孩子,身體上的傷害也許很快就會癒合,但心靈上的創傷卻很難修復。

有位朋友在看過那段視頻之後說,要是條件允許,誰不希望自己親自帶孩子?

說這話的朋友,今年剛把孩子從老家接過來讀幼兒園。但她卻發現,孩子和自己一點也不親,他們之間總有一些若即若離的生疏感。

剛接回來那會,孩子寧可一個人睡,也不讓她接近。

而且,孩子每次和老家的奶奶通視頻,都有說有笑的,但掛斷後就變得沉默寡言,對她愛答不理的。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3張

她不止一次地告訴我,“那種被孩子排斥,不被孩子需要的感覺,真的很糟糕。”雖然職場上她風光無限,管着幾十號人,但回家卻有一種強烈的挫敗感。

孩子敵視的小眼神,彷彿在嘲笑她,“你就是一個失敗的媽媽。”

作家小巫說過一句話,“孩子和誰睡,就是誰的孩子”,這話一點沒錯,孩子是最簡單最直接的,誰帶他的時間多,他就和誰親。

其實,我是很能理解朋友孩子的表現的。記得在我2歲左右,弟弟出生了,我就被寄養在姥姥家。聽姥姥說,弟弟1歲前,我就沒回過自己家。後來父母也偶爾接我回家住幾天,但不多久還會把我送回去。以至於到現在我回家都有一種住旅館的感覺,雖然父母對我很好,但我感覺我的內心總是豎着一道牆。

孩子和父母間的親近感,如果不在孩子小的時候去培養,就算你之後付出再多,那種親子之間的隔閡感都是難以消除的。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4張

在網上看過一句話,印象非常深刻,“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最深的遺憾。”

是啊,如果在孩子年幼的時候交給別人帶,即使將來付出雙倍的時間和精力來彌補這缺憾,都不一定有效。

那麼,不是自己帶孩子,將來會有哪些影響呢?而面對繁忙的工作和生活的壓力,我們又該怎樣平衡工作和家庭,做到工作孩子兩不誤呢?

自體心理學研究發現,1歲內的嬰兒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什麼都不懂,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動物。

孩子在1歲內,每當熟悉的面孔出現,再受到熟悉的撫養人的擁抱、愛撫,煩躁不安的嬰兒就能立即安靜下來。這種依戀和安全感如果經常得到滿足,嬰兒就會表現愉悅、輕鬆的感受,否則就會愈加煩躁。

而3歲之前,則是孩子安全感和性格形成期,也是一些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若孩子在這一時期內長期沒有得到來自父母的陪伴,他們的依戀則不能被滿足,就很容易產生不滿足感,從而產生煩躁、敏感、神經質等性格障礙。而且,還會錯失與孩子親近的機會,很容易培養出叛逆的孩子。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孩子生命的頭幾年裏的情感發展,構成了人類個體心理健康的基礎。”所以,有專家建議,對於3歲內的孩子,最好是母親親自帶。如果條件不允許,至少需要滿足在孩子出生後的第一年內自己帶孩子,不管如何辛苦。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5張

孩子是通過我們纔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天生對父母陪伴的需求強烈,沒有哪個人會比他的父母更瞭解他的需求,哪怕是經驗豐富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所以,作爲父母,一定不能讓親子教育缺席。父母一定要自己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孩子是投奔我們而來的,而不是爺爺奶奶。

親手撫養孩子所獲得的快樂和滿足,是任何工作都比不了的。對一個母親而言,孩子和世界的第一個聯絡通道就是自己,孩子的安全感更多來自於母親的擁抱、親吻和鼓勵。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母愛不應建立在抽象的理性知識上,應建立在情感基礎之上。”對父母來說,掙再多的錢,給孩子買再好的學區房,都不及和孩子在一起更有意義。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6張

娛樂圈好媽媽馬伊琍在節目訪談中說過,孩子長這麼大,都是自己和家人一起在照顧,因爲帶孩子這件事,不能假手於人。

你今天在孩子身上偷的懶,將來都會變成打臉的巴掌還回來。

“愛,就是爲了在一起。”

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裏面有句話印象特別深刻:

“職場媽媽本身就是一個雙重身份,我們一邊要顧及職場,一邊還要顧及孩子。然而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

其實,職場媽媽也不必內疚。於孩子而言,他們要的並不多,低質量的相守,不如高質量的陪伴。晚上陪睡、親子閱讀、遊戲互動……這些我們看似平常的行爲,在孩子眼裏,都是你愛他的表現。

陪伴不一定是全天候的,而是你心裏一定要有孩子。

這些陪伴其實很容易實現,只需要你每天拿出一兩個小時的時間,在沒有手機、沒有wifi、沒有外界的干擾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和孩子的互動中來。

在帶孩子這件事上,老人和保姆永遠都只是配角,父母纔是育兒路上的主角。千萬不能指望把孩子甩出去,當甩手掌櫃。

帶孩子的確是一件痛並快樂的事,但負責任的父母都知道:

自己生的孩子,再苦再難也要自己帶!

最傷孩子的不是“吼”,而是這個! 第7張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