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早教 > 教育資訊 > 你知道這些親子溝通的祕密嗎?

你知道這些親子溝通的祕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有些家長覺得和孩子溝通起來非常困難,每次都不能有效的跟孩子進行交流,那麼你知道這些親子溝通的祕密嗎?

親子溝通是門大學問。很多時候,孩子犯了錯或者沒有遵守規則,不是孩子故意爲之,而是孩子根本沒有聽懂父母的話。想要避免此類無效溝通,父母必須要掌握一些溝通技巧,避免一些常見的溝通誤區。

今日的文章,我們就再來聊聊親子溝通這個事。

當孩子帶有情緒的說話時,父母要做到“傾聽、確認、反應、引導”,而非批評指責

孩子有情緒的變化很正常。很多父母往往會通過主觀猜測、妄加評判、指責打罵、冷漠隔離,或者趕緊通過各種物質誘導手段制止哭鬧。這些都只會讓孩子負面情緒加重,或者壓抑下來。父母該做的,其實有以下四步:

傾聽:“發生了什麼事?”先放下自己主觀的猜測和看法,站在孩子的位置上認真地傾聽孩子述說經過。

確認:“你是說小朋友把你的玩具拿走了?你就把他的鉛筆盒摔到了地上,是嗎?”

反應:“我想象得到,你不能玩自己的玩具不高興。”“我能理解……”這樣的話語給孩子的信號是你相信孩子講的是事實,你理解他的情緒。但是,這並不代表你同意他的做法。

引導:“我們來看看,除了摔文具盒,還有別的辦法嗎?” 給孩子幾秒的時間等他回答。酌情給出提示“是馬上要回來,還是讓他玩5分鐘,或是與他交換玩他的玩具?”多給孩子幾個選擇,發掘他的想象空間,就是教給孩子處理此類事件的方法。

你知道這些親子溝通的祕密嗎?

當孩子帶有情緒的說話時,父母要做到“傾聽、確認、反應、引導”,而非批評指責。

給孩子選擇權,而不是父母一錘定音

糾正孩子的行爲和習慣時,需要明確地給孩子一些具體的選擇。媽媽可以體會一下,下面例子中A和B的區別和效果,你會用哪一種呢?

孩子不上牀睡覺的時候,媽媽說:

A:“該上牀睡覺了,別磨蹭。”

結果:孩子不情願,或者乾脆充耳不聞。

B:“你現在上牀睡覺?還是看10分鐘書再上牀?”

結果:孩子可能會選擇其中之一。

房間髒亂的時候,媽媽說:

A:“你的房間太亂了。你不收拾,我們就不出去玩了。”

結果:若孩子習慣了“你不……我就不……”的負性語言模式,不僅不利於積極情緒養成,孩子也會學會這種句式,與父母討價還價。

B:“你是想現在整理,飯後再出去玩,還是現在不整理,飯後不出去玩呢?”

結果:孩子可能選擇現在整理,飯後出去玩。(如果選擇不整理,家長可以進一步督促,如“你想什麼時間整理呢?”把主動權交給孩子,讓孩子再承諾什麼時候整理。)

在談話中,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

很多父母發現,非要自己發脾氣、說兇巴巴的話,孩子才能聽自己的。於是就會懷疑,爲什麼要儘量向孩子傳遞積極正面的情緒?有用嗎?

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抱怨、訓斥和命令式的消極語言和語氣會傷害孩子自尊,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父母的教導不管怎麼正確,他都很難真正聽得進去。發展到後面,只有靠父母暴力式的恐嚇才能暫時制止孩子的行爲。但是,孩子的壞行爲仍然會繼續。親子間,也因此陷入了不良循環。

那麼,如何在親子溝通過程中向孩子傳遞積極情緒?下面,我們以接送孩子上下學爲例。

在我國,父母將孩子接回家的第一句話是:

1、今天你在幼兒園裏吃了什麼?

2、你今天學了哪些知識?

3、有人會欺負你嗎?

4、今天老師佈置了什麼作業?

在國外,父母問孩子的第一句話是:

1、你今天高興嗎?

2、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情嗎?

3、你今天有什麼作品嗎?

4、今天與大家玩得開心嗎?

你知道這些親子溝通的祕密嗎? 第2張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不同的問話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及方法。在我國,父母更加註重的是孩子的生活情況及學習生活。在國外,父母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情感、興趣、能力及孩子自身成功感的建立及夥伴交往上面。前者一味的關心孩子的生活及學習過程,而忽視對孩子的情緒變化、成功感的建立。而後者的問話,會讓孩子有想要交談的想法,會使孩子對自己的作爲有所體會,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有所向往。

除了需掌握上述親子溝通的必要技巧,父母還需要了解以下一些原則:

和孩子“談話”不要超過2分鐘

最長不宜超過5分鐘。最好用一兩句話講清楚道理,告訴孩子對與錯,或者給出選擇讓孩子做決定。然後留給孩子時間思考。

儘量避免正話反說

孩子理解有限,不能明白父母的核心意思。比如3歲的孩子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媽媽很生氣地說:“看你乾的好事”。第二天早餐,孩子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後興奮地叫媽媽:“媽媽,我又幹了一件好事!”

自己情緒不好,就不要跟孩子溝通

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孩子在迴應時情緒也不會太好,可能更加激怒了父母,造成不必要的溝通中斷。

最好一次只說一件事

尤其對於6歲以前的孩子而言,一次接收並記住一個以上的指導信息是有困難的。換句話說,一次給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指導信息,只會主觀超越孩子有限的記憶範圍,影響孩子的理解能力。

避免用詞抽象、華而不實

尤其別太書面化、文縐縐。比如孩子撕破了書,媽媽責問:“怎麼都不懂愛護圖書?”小朋友反過來問:“媽媽,愛護是什麼意思啊?”。在這樣的對話中,孩子既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又沒有理解到自己做錯了什麼。不妨這樣說:“書不是用來撕的,是用來看的。”

避免恐嚇孩子

許多父母發現溝通無效,會說出類似下面的話:“再這樣我就把你一個人留在這裏”、“再不聽話就不要你啦”等話,其實這只是父母無能的表現,並不能真正、有效地制止兒童正在進行的不當行爲,相反,會使兒童因爲感到恐懼和害怕,或者產生逆反心理。

教育資訊
故事繪本
胎教知識
行爲心理
智力發展
學前教案
幼兒園教育
親子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