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要再給孩子貼標籤

“小霸王”和“受氣包”,這是我們家長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誰家孩子霸道一點了,就會說,你看這個“小霸王”,真兇呀。如果遇上內向柔弱的孩子,哭哭啼啼地,就會說你怎麼跟個“受氣包”一樣。殊不知,這樣一個貼標籤的行爲,無形中也讓孩子認爲自己就是“小霸王”和“受氣包”。 先不說孩子是如何成爲這樣子的,首先家長的行爲就是錯誤的。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如果大人總是說他欺負人,或者說他軟弱總是受到別人的欺負,那麼這個孩子的內心自我傾向就是——“哦,我就是這樣子的一個人。”哪怕今後他有能力改變這種狀態了,他還是會覺得自己愛打人,或者害怕別人打他。 所以,楊傑建議,家長不要給孩子貼各種標籤。尤其是幼兒園階段,這是很短的一個階段,孩子的學習和變化速度是很快的,也許當時讓我們糾結的問題,等他上大班,或者升入小學了,你突然發現,自己糾結的問題不見了。 2同伴衝突沒什麼大不了,家長不要複雜化

小孩子之間的打鬧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爲了搶玩具、爭地盤,或者誰不小心推了誰一下,最後就變成兩人之間的推推打打。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總的說來,小夥伴之間發生衝突的原因主要就這5個方面。有的家長會無限放大孩子之間的衝突,讓本來很簡單的事情變得複雜化,真的沒必要。

資源佔有:最常見的就是搶玩具,佔地盤;意見不和:有時候,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遊戲,不到十、二十分鐘就打起來了。因爲,有的小朋友想這麼玩,有的不想這麼玩,說着說着一言不合就打起來了。身體動作:你撞了我,他踩了你,都會引發小朋友之間的衝突。語言引發的衝突:比如說吹牛,A小朋友會說自己的玩具多好,B小朋友就會說“破玩意,我的比你的好”之類的話,然後倆人就打起來了。故意挑釁控制他人:這是幾大原因中,最讓人不能接受的。有的小孩子見到一個孩子,沒有什麼原由,沒有什麼前因後果,上去就推人家一把,打人家一下。如果是這樣的情況,不是被欺負的孩子有什麼問題,而是這個欺負別人的孩子的內在狀態很不好。如果是這種情況,完全是欺負人的孩子存在問題。

3“小霸王”和“受氣包”養成記

(爲了表達方便,我們在文章裏使用“小霸王”和“受氣包”的稱呼。但家長們在日常生活中,一定注意不要這樣叫孩子。)

一個孩子誕生到這個世界,來到不同的家庭,三五年的時間裏,家長也不會有意地教孩子成爲“小霸王”或“受氣包”,爲什麼孩子會分化的這麼嚴重?其實,就是在我們日常的教養中,生活細節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2張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3張

“小霸王”是怎麼養成的呢?

“小霸王”這類的孩子,很大的比例上是因爲父母有暴力傾向。孩子從家裏學到的就是父母用暴力解決問題。言傳身教,說的也是這個。

對於邊界不清,可能很多家長比較模糊。其實很好理解,就是說在家裏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孩子發生越界的行爲,家長是不是要阻止他。對於“小霸王”的孩子,他對邊界的意識是不清楚的,可做和不可做的事情,他是模糊的。對家長的話當成耳邊風,該怎麼樣還怎麼樣,這樣的小孩子在家裏會爲所欲爲,到了外面,一旦跟其他小夥伴發生衝突,一激動起來就會用激烈的手段打人罵人,甚至咬人。

家長都會護犢子,這就是雙重標準的問題。不少家長會有一種心理暗示,我的孩子打別人了,如果沒吃什麼虧,那就無所謂,象徵性地阻攔一下;如果我的孩子被人打了,那家長就很緊張,有時候還會沒完沒了找對方的麻煩。這樣其實給孩子產生了特別不好的暗示,就是“我打別人是沒事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吆喝一聲就過去了。但是別人如果打我了,我爸我媽是不會饒了他們的。”孩子會認爲有人給他撐腰了,在外面跟人打交道就會肆無忌憚。

孩子偶然發現了欺負的有效性,這種跟家長沒有關係,是孩子自己的一種生活感受,是他自己總結出的一個屬於自己的經驗。比如,有的小孩最開始可能是被欺負的那類,當某一天他忍無可忍,爆發了,打了別人一頓。後來他突然發現,咦,那個小孩開始聽我的話了,怕我了,他發現打人這個辦法是有效的,然後就會不斷地運用這個辦法。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4張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5張

“受氣包”也不是天生的

父母的強勢一直壓制孩子,他就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久而久之,這個孩不但在表達自己的時候很害怕,還會有一種羞愧的感覺。當他到學校裏跟其他人打交道的時候,即使是很正當的要求,他也總覺得自己做錯了,不敢表達,怯怯懦懦。 不要心疼孩子將要經歷的痛苦,否則將來的你會加倍心疼他。楊傑講,曾經有一個男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經常跟同學玩着玩着就會哭着跑回家。追根溯源,因爲這個男孩的媽媽從小就當他的保護傘。稍微跟其他小朋友有一點矛盾,媽媽就會說“回家,咱們不跟他玩了”;碰到小朋友一起買東西,如果別人沒有給他兒子買,在他兒子還沒受傷害的時候,媽媽反而受傷害了,“孩子走,媽媽給你買,媽媽有的是錢。”久而久之,這個小男孩一遇到事情就會找媽媽。結果,上小學以後,這個男孩一直受欺負。

在楊傑的諮詢室裏還有這麼一家人。家裏的孩子正是讀幼兒園的階段。但是,孩子在幼兒園裏總是不開心,表情沉默,肢體動作僵硬,跟小朋友打交道的時候也是沉默不語,什麼都不敢說。楊傑很奇怪,就讓家長記錄下孩子每天發生的瑣碎的事情。有一天,楊傑在日誌裏發現了一件很小的事情:孩子吃早飯的時候,爺爺讓他吃點稀飯,這個孩子其實不想吃,但他沒有直接回應爺爺,而是扭頭喊媽媽“我不想吃稀飯”。媽媽也很習慣地說:“你不想吃啊,那就不用吃了。”你可能會說,這跟欺負沒關係呀。但是,仔細觀察這個孩子,他在跟人交往的時候,有一個行爲模式——當別人向他提出一個要求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迴應,而是習慣性地找外援,也就是他的媽媽。

試想一下,如果媽媽不在場,上面提到的那個男孩,在幼兒園裏想跟別人要個東西的時候,他怎麼辦?他開不了口!因爲他在生活中沒有這方面的練習,不知道如何跟別人提要求,也不知道如何迴應別人。3~6歲的孩子成長的非常快,如果保護過度,小孩子以後在人際交往上是有障礙的。讓他獨自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他會害怕,別人說的任何一句話他都接不住。這類被保護過度的小孩,是怯生的,膽小的。而這種怯生膽小的狀態還會掛在臉上,表現在行爲上,這樣就很容易招惹到“小霸王”——他們就喜歡捏軟柿子呢。

這兩位媽媽都是典型保護過度,好心辦壞事。母貓生下小貓,據說小貓需要7天才能睜開眼睛,有些“樂於助人”的小朋友就覺得小貓怎麼不睜眼呢?然後就很好心地把小貓的眼睛都扒開了。這些小貓最後都失明瞭。這就是好心辦壞事,就像你過度保護孩子一樣,因爲心疼孩子經歷痛苦,你就去替代他,那你將來會加倍心疼他。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6張

孩子跟你耍賴,“窩裏橫”,誰先急誰就輸了!什麼叫家裏的規則和社會規則不接軌?比如說,家裏可以做的事情和社會上大家公認的行爲準則是相沖突的。孩子在家裏隨意罵人,但到社會上就不行。這類的小孩子在走出家門的一瞬間,在家裏適用的法則到外面就不管用了,但是他也不知道外面適用的規則是什麼,這時候還在就容易蒙圈,被卡住了。

這就說到大家平時常提到的一個問題——窩裏橫。爲什麼有的孩子會“窩裏橫”?因爲他知道在家裏強硬是沒有負面後果的,家裏人都會買他的帳,但是同樣的策略到外面是不被買賬的。有的孩子在家裏哭鼻子、賭氣、摔東西,或者耍賴、罵人打人,躺地上打滾不起來,很多家長是妥協的,幾次下來就敗下陣來,拗不過孩子也是心疼孩子。但是,這樣做真的不行。當他同樣的策略在外面多次碰壁後,他真的就不知道如何跟外界的人打交道了。

家長們謹記,一定不能沒有原則地跟小孩子妥協。其實你只要堅持原則就行。這個時候,非常考驗家長的耐心。就說孩子跟你耍賴,誰先急誰就輸了!你就跟他耗着,讓他把所有辦法都用了,最後你也不要批評他也不要打他,讓他哭讓他鬧,用不了三五次,他自然就會放棄了,因爲這個辦法沒用呀。說過來,誰會經常哭上四個小時呢?怪累的!

“小霸王”和“受氣包”背後的問題竟然是同一個! 第7張

“受氣包”一般都會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我們總認爲“受氣包”是受害者,其實真不一定。有的時候,確實是被別人打了,但前提是他對他人的信號不敏感,給別人的迴應是不對的。小孩子之間一塊玩耍,一個小孩拿柳條打另一個小孩,就是打着玩的那種,這個被打的小孩說“不疼”,那就再打一下,再不疼那就繼續打,結果幾次之後把他打哭了,就跑回家告狀,說被人欺負了。但是深究這個情況,其實這個被打的小孩也是有問題的。

我們一直以爲“小霸王”和“受氣包”這兩種類型的孩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問題,其實總結一下,他們是一類問題,是什麼呢?都是邊界不清。這個邊界不清就是欺負人的孩子邊界擴張太嚴重,侵犯了別人的領地;受欺負的孩子是邊界縮得太小了,有一些不能允許的行爲,因爲太怕而允許了那個孩子。

還有,這兩類的孩子,他們的策略都很單一,”小霸王”就是打,“受氣包”就是躲。所以,他們真正需要調整的是策略。

同伴衝突是不可避免的,這是孩子們成長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節,對孩子的成長也有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