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在孩子面前沒威信?先自測一下,有沒有這些“不一致”!

在孩子面前沒威信?先自測一下,有沒有這些“不一致”!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教育無大事”系列的第四個故事,一個由爸爸唱紅臉,媽媽唱白臉引出的故事……一個人唱紅臉,一個人唱白臉,是好多家庭都喜歡選擇的角色扮演。要麼是嚴厲的爸爸搭配慈愛的媽媽,要麼是精益求精的媽媽配合“和稀泥”的爸爸,一個人鞭策孩子往前走,一個人隨時準備給孩子安慰,這樣的搭配互補好像更能全方位滿足孩子的需要。

小凱家就是這樣的角色搭配,嚴格的媽媽唱白臉,好脾氣的爸爸唱紅臉。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讓小凱的爸爸媽媽發現:角色搭配若是“穿了幫”,就會失去孩子的信任。

【一】

和很多家長一樣,小凱的爸爸媽媽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家庭責任感,週末的家庭大掃除,會讓小凱也加入進來。

一個週日,小凱賣力地做了不少事。然後,跑到爸爸面前,興奮地“彙報工作”:“爸爸,我把自己的玩具都整理好了!爸爸,我把髒衣服放進了洗衣機裏!爸爸……”小凱想用這樣的方式吸引爸爸的注意力,換來一句誇獎或者一個讚許的擁抱。

好脾氣的爸爸一向唱紅臉,一高興,就說:“小凱真棒啊,該給你什麼獎勵呢?”接着就從自己口袋裏掏出十元錢,遞給了小凱。

四歲的小凱已經有過好幾次超市購物的經驗,知道錢可以買到自己喜歡零食和小玩具,於是,很開心的把錢放進了自己的存錢罐,覺得這個週末真不錯!原來做家務也可以賺錢。

在孩子面前沒威信?先自測一下,有沒有這些“不一致”!

又是一個週日的家庭大掃除,這回,小凱找到媽媽“彙報工作”:“媽媽,我整理好玩具了!媽媽,我疊好了自己的衣服!”

小凱等着媽媽給獎勵。沒想到,媽媽卻說:“這不是小凱應該做的嗎?家務活是每個家庭成員的分內之事。”

小凱不高興地說:“可是,上週末爸爸給了我十元獎勵!”

媽媽立場很堅定:“小凱,媽媽每天爲你們做飯,也從來沒問你和爸爸要錢啊!我們是一家人,爲自己家人付出努力,共同維護這個家庭是本來就應該做的事。”

小凱只想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規則,於是倔強地大叫起來:“我要聽爸爸的,不要聽你的!”

可媽媽並不打算退讓,強硬地表態:“是爸爸做錯了,我會讓爸爸給你解釋。”

“你們一個說東一個說西,變來變去的,我不相信你們了!以後的週末大掃除我再也不要參加了!”小凱扔下這句話,翻臉就走。

小凱的話讓爸爸媽媽明白了,角色搭配穿了幫,口徑的“不一致”會讓孩子產生疑惑,給父母貼上“不值得信任”的標籤。

【二】

隨着小凱們慢慢長大,會發現,爸爸媽媽除了口徑“不一致”,還有“言行不一致”和“對己對人不一致”。

聰明的孩子很快就意識到,這些“不一致”就是爸爸媽媽的小辮子,只要抓住其中一個,便能讓他們威信盡失。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失去威信的時候,也就是小凱們逃脫規則的好時機。

不信,你瞧下面這個場景:

“現在,你得把你的玩具收拾乾淨!”媽媽要求說。

“不!我要看電視了。”孩子的回答乾脆利落。

“你得收拾好玩具才能看電視。”媽媽堅持着。

“可是我真的不想做!”孩子也很堅定。

看着坐在沙發上若無其事的孩子,媽媽生氣地從孩子手裏奪過遙控器,關掉了電視。

“哇……”孩子大哭起來,接着就是聲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我不喜歡收拾玩具!”

這狀況,讓媽媽有點頭痛。

但她得去廚房忙做飯了,只好威脅:“要是待會我看見你還沒收拾好玩具……”

威脅有效嗎?沒有效果。孩子不會乖乖離開電視機,去收拾玩具。相反,在媽媽走進廚房的那一刻,聰明的孩子就意識到了——媽媽已經放棄了這個規則,我可以不執行了。

這就是“言行不一致”,講出了規則,行動上又沒有堅持。

爲什麼不能堅持呢?因爲,在家長的潛意識裏,收拾玩具其實不是大事,孩子能做最好,不能做家長也可以代勞,而比起收拾玩具耗費的精力,哄一個大哭大鬧的孩子纔是更艱鉅的任務!

再加上一些不方便的情況出現(家長忙着做什麼事),就更難堅持下去了。

結果,孩子逐漸養成了“只要我堅持反抗,爸爸媽媽就會放棄他們的規則”的意識,家長養成了“只有我不再堅持,孩子才能不哭鬧”的認識,無數次無計可施的放棄之後,威信沒了,規則也無效了。

“對己對人不一致”,是對孩子一個標準,對自己另一個標準。

也很容易被狡猾的孩子抓空子,比如:爸爸,你要求我不能老玩電子產品,爲什麼自己卻一直低頭看手機?媽媽,你說要養成早睡早起的好習慣,爲什麼我上牀睡覺了,你卻可以去客廳看電視?……

我們忘了,規則的解釋是全體人共同遵守的具體規定,關鍵詞是:全體人和共同遵守。

如果把自己當成高高在上的規則制定者,而不是平等的共同遵守者,怎麼讓孩子信服呢?一句“你都做不到,憑什麼要求我”就會成爲孩子逃脫規則的最佳藉口。

【三】

兒童行爲研究專家弗朗西斯·加德納在20世紀80年代對家長在親子互動過程中出現的不一致的管教行爲進行了實驗觀察研究,解釋了爲什麼“不一致”會讓父母失去威信,讓規則失靈: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聰明,他們學習規則其實非常快,知道什麼樣的行爲可以,什麼樣的行爲不可以。但他們學習規則的方式之一就是“試探規則的邊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式“不一致”,沒有統一、穩定的要求,孩子爲了獲取更大邊界,會不斷嘗試挑戰規則而不是遵守規則。

而在挑戰規則的過程中,孩子又有很強的不安全感,這種不安全感就是對父母“變來變去”的不信任。

我們經常會抱怨,孩子對家長的管教總是左耳進右耳出,倒忽略了這個問題:也許並不是孩子難管教,而是我們管教方式上的“不一致”,影響了他們接受規則。

只有一致、穩定的管教方式才能讓孩子感到自己對周圍環境具有更高的掌控力,有更多的安全感,也更容易將規則進行內化。

【四】

怎樣才能做到“一致”?

解決口徑不一致的問題,需要爸爸媽媽多溝通。夫妻個性不同,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差異也很正常,重要的是不能固執已見,坦誠溝通實現共識,才能在給孩子制定規則前達成一致。

解決標準不一致的問題,需要我們的自律。給孩子制定規則時,可以先問自己一句:“這個規則我在遵守嗎?”

“言傳身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但只有當我們時刻提醒自己,才能真正做到。

最後,講講最難做到的言行一致,有太多家長敗在了孩子的哭鬧反抗下。

當孩子無視家長的規則時,我們該如何做到言行一致:

首先,你在制定規則,發出命令時,一定要先考慮規則的可行性。因爲規則一旦發出,就必須做到堅持,如果規則沒有可行性,不能堅持下去,不如不發出。

比如,你知道自己正忙活着廚房的飯菜,或者急着要去趕赴一場聚會,沒有時間和耐心去堅持讓孩子執行規則,這時候發出規則,最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用“威脅”的口吻讓孩子服從,而威脅又往往是規則失效的開端。那麼,這時候制定的規則就缺乏可行性,不如挑個更好的時機去制定能執行下去的規則。

當孩子不打算執行規則,哭鬧反抗時,可以採用“重新選擇”的策略。

孩子不願遵守規則,爲此大哭大鬧,是很正常的事,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試探你的底線。不要爲了換來安靜的和平而放棄對規則的堅持,我們可以向孩子提供他們不執行規則的後果,讓孩子自己重新選擇。

比如,“你可以選擇現在不收拾玩具,媽媽可以幫你收拾好,但是你這周都不能再玩這些玩具。”“你可以選擇不喝藥,但後果是你的感冒會更嚴重,我們就只能去醫院打針。”……

一般情況下,“重新選擇”都能讓孩子不得不暫停哭鬧,慎重考慮自己不執行規則可能面臨的後果。不過,如果孩子選擇了現在不執行規則,家長也要說到做到,比如孩子選擇了現在不收拾玩具,就真的一週不能再玩這些玩具。

養育過孩子的家長,可能都有過這樣的感受:爲什麼我的孩子,曾經都是天使寶寶,慢慢地,開始變得不好管教,他們總是不願遵守規則,哪怕這個規則對他們有利。這種時候,家長會忍不住想:是我在孩子面前缺乏威信嗎?

當你發出這樣的疑問時,不妨先回憶一下,日常中有沒有這些畫面:

孩子理直氣壯地列舉出爸爸說的這樣,媽媽說的那樣——每一個矛盾的地方,好記性的他都不放過;孩子發現只要哭鬧反抗就能讓你放棄對規則的堅持,開始進一步挑戰你的底線;孩子感覺到你寬己嚴人的態度,忿忿不平地嘀咕“哼,你自己都做不到,卻來要求我!”……

其實,就是這些口徑不一、言行不一、標準不一,讓孩子漸漸失去了對你的信任。

而聰明的孩子,正是利用你失去威信的時機,趁機逃脫了不想遵守的規則。

所以,推本溯源,要想樹立在孩子面前的威信,不讓規則淪爲一句空話,還得先從“一致”做起!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