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用啊?!那是你對孩子用了假共情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用啊?!那是你對孩子用了假共情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1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常常聽到有父母說,我對孩子都已經共情了,但是,沒有什麼用呀,孩子的情緒管理並沒有變好,有時反而更難哄了。也有媽媽說,孩子亂髮脾氣,打又不能打,講道理也沒用,只共情他了,希望他能快快樂樂的,我都快憋出內傷了,我的情緒怎麼辦呢?

顯然,這均不是共情,這是隻是僞裝的共情套路而已,是我們誤讀了共情。共情的目標並不是讓孩子趕緊把負面情緒趕走,恰恰是要允許孩子體驗負面情緒,我們可以陪伴、支持他從負面情緒中復原到正常水平。

孩子因爲成人的共情,可以更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只是共情自然而然的副產品而已。如果只想着讓孩子趕緊轉悲爲喜,馬上快樂,這並不是共情。我們或許都有類似體驗:假如當伴侶說,“我都這樣了你怎麼還生氣,還難過”時,你肯定不會體驗爲被接納和共情的。

接納孩子的情緒不管用啊?!那是你對孩子用了假共情

什麼是真正的共情?

對孩子的感受感同身受並允許孩子體驗情緒

1、共情不是把孩子從負面體驗中拯救出來,而是允許孩子體驗負面情緒。

父母在孩子快樂開心的時候,通常都能與孩子同樂。然而,困難的是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我們能否穩定地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

比如,孩子因爲被拒絕某個要求而生氣,因爲拼的樂高一下子散了而哭泣等。許多時候我們可能看到哭泣生氣的孩子,會心生煩躁或者心生難過。因此,在這種不舒服感覺的推動下,我們想要自己感覺舒服些,往往會想把孩子從負面情緒中拯救出來,在孩子負面情緒的壓力下妥協,答應要求,趕緊代替孩子解決問題,或者轉移注意滿足別的要求等。目標就是一個,讓孩子不要再體驗負面情緒。

通常的結果,一種情況是孩子可能脾氣很大,甚至誇張表達情緒,自我中心。因爲成人不想要他有負面情緒,如果他有甚至很痛苦,成人就會妥協讓步,負面情緒成了他達成目標的方式。

另一種可能的情況是,孩子小心翼翼,敏感焦慮,壓抑負面情緒。因爲他的負面情緒會讓成人焦慮擔心,有負面情緒是不好的,從而壓抑隔離。

但共情恰是允許孩子有負面情緒。是當你痛苦時,我理解你,當你哭鬧時,我仍然愛着你。當你哭泣時,我也仍然愛着自己。不會覺得你可怕,也不會覺得自己很糟糕。

2、共情不是說出“我理解你”這些對的話,而是孩子感受到“你理解他”。

有父母說,我也接納他的負面情緒了,也說我理解他了,但仍然沒有用呀。顯然,父母所說的接納和共情,只是一個拿來的工具,並非真正的從心裏的共情和同理。

你共情的目標不是孩子這個人本身,而是用共情這個工具,讓孩子停止負面情緒。因此,共情一定要看到孩子這個人,他此刻所經歷的挫敗、憤怒和傷心等,有這些負面情緒是自然正常的。

我們要做的不是說“我理解你”聽起來很“對”的話,而是讓孩子體驗到“你理解他,即使他現在處在負面情緒中,他仍然不被拒絕和拋棄”。

他特別想要的東西沒有得到會有失望甚至憤怒,這是自然的。他以爲自己可以做的很棒,結果失敗了,很受挫也是自然的。這就是生活中自然的體驗呀,既然是生活自帶的,孩子當然有權利體驗負面情緒。

有時,也許我們根本不需要說什麼,只需要拍拍孩子的肩頭,一個擁抱,一個理解的眼神,給一個允許的空間,無言的陪伴。只要我們的心是共情的,理解的,孩子通常能夠更快的從負面情緒中恢復。這也是一種情緒復原的能力,是孩子提升情商,身心健康,樂觀快樂的最重要能力。

想要擁有快樂,要先能夠允許悲傷,這是最近的通道,沒有捷徑。而共情則是這條通道中的重要支持。

共情有什麼用?

與孩子的負面情緒和諧相處、化解情緒

1、共情幫助我們不懼怕孩子的負面情緒。

我是見不得孩子難受,他一難受我比他還難受。

我最見不得他哭,他一哭,我這心就煩躁起火。

我一看見他生氣,我就恨不得用一種強大的力量壓制住他的氣。

我和孩子相處時,小心翼翼的,生怕哪句話或哪件事讓他不高興。

.......

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開放的態度擁抱負面情緒,自然就不會再懼怕了。

2、共情使我們不與孩子的負面情緒對抗。

如果我們瞭解情緒,可能我們就會有不同的選擇。負面情緒是我們體驗自己爲自己的一部分,當我們與孩子的負面情緒對抗時,就相當於與孩子真實的自己對抗。要麼引來更劇烈的反抗,要麼孩子將來與自己對抗內耗。而共情則是與負面情緒面對面,和諧相處,化解情緒。

如何共情?

先接納並處理孩子的情緒,不要就事論事

1、對情緒命名或者直接談論情緒本身。

當孩子有負面情緒時,幫助孩子看到情緒,並提供表達的機會:“我看到你被拒絕了很生氣是嗎?我看到你手握拳頭,是不是很生氣。我看到你有些失落”。

對於小點的孩子,可以幫助孩子給體驗命名。

“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搶,生氣了?”

“我看到你流了眼淚,難過傷心了?”

談論情緒本身,就是情緒被看見,共情的過程。父母的態度很重要,一定要平和接納地談。如果忍着火氣說,孩子感受到不一致的信息,就不是共情,而可能是質疑,評判等。

2、先處理情緒,不要就事論事。

就事論事在某些情境下是真理,但對於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就要先放下事情。孩子有很多時候發脾氣是試圖溝通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把他看成溝通方式,就可能透過事情看到孩子的情緒,情緒處理了,事情往往就不重要了,甚至就不用處理了。

一個小孩子說:“我要殺了誰誰”,結果媽媽第一反應是:“這孩子太可怕了,怎麼這麼暴力,萬一將來反社會怎麼辦”,瞬間一萬種可怕的結果出現。

於是接下來,媽媽可能會針對殺人這件事情做工作,“你不能這樣,你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以後不可以這麼說,也不能這麼想,這麼說是不對的,朋友之間有矛盾是自然的,要相互友愛”等。

媽媽說的這些話都是很對的,但是,一定不會有什麼用的。如果媽媽能夠透過孩子的語言,看到孩子背後的憤怒情緒,先處理情緒可能就會不一樣。

“我看到你好像很生氣,以至於都想殺了誰,是這樣嗎?”孩子通常會說“是”,情緒被看到那一刻,憤怒就會得到安撫,力量就會減弱。

接下來,“發生了什麼讓你如此生氣?”,孩子能夠說出來情緒,相應的可怕的事情通常就不需要做出來發泄情緒了。此時,媽媽纔有機會可以和孩子一起去看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即使幫助,也得孩子信任我們,纔可能達成。否則,孩子覺得我們和他都不是一夥的,他怎麼可能相信我們會幫助他呢。

想一想,我們心情糟糕的時候,是否有過很多次瘋狂的想法。我們大多隻是把它留在想法裏。如果有人能夠真誠地傾聽我們想法背後的那些情緒,情緒被化解,那想法的實施就更不需要了。

3、把情緒和行爲分開:情緒是信使,永遠沒有對錯,行爲則有對錯。

許多時候,我們不願意接納情緒,可能有些擔心,如果我接納了他的情緒,是不是就等於認可了他的行爲。其實,這是兩回事情。

情緒就像內心變化的溫度計,它的高低反映了內在的狀況,所以它永遠沒有對錯,它是關於我們自己內心狀況的信使。我們要做的不是滅了信使,而是先要了解信使想告訴我們的是什麼。然後,如何達成則有很多種選擇,有的是合適的,有的是必須禁止的。

共情之後怎麼辦?

引導孩子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1、引導孩子用安全的方式表達情緒。

比如,有的孩子因爲生氣而砸東西,甚至打父母。

作爲父母,我們先看到情緒:我理解剛纔這件事你很生氣(情緒被看到,被談論,即是被處理),想發泄出來。你可以哭出來,也可以喊出來,說出來,或者畫出來,寫出來等都可以。但你砸東西,打父母來發泄是不被允許的。

態度要溫柔溫和,溫柔才更有力量,溫柔也會給孩子一個安定的感覺。如果氣急敗壞,我們和孩子一樣處在同一個情緒層級上,就無法真正地給孩子提供支持和力量。

行爲選擇的原則是安全的方式:不能傷害自己,也不可以傷害他人。

如果孩子的情緒特別抓狂,以上方式不行,可以用枕頭,沙發,被子等軟物,讓孩子擊打,發泄體內燃燒的怒火。

2、與孩子一起對情緒過程進行回顧,讓孩子學習處理情緒。

當孩子慢慢從負面情緒中恢復,理智纔開始能夠工作。

尤其對於年齡大些的孩子,他們也要有意識地學習爲自己的情緒負責,做情緒的主人。對剛剛經歷的過程進行回顧,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學習,效果往往會更好。

學習用用語言描述情緒、理解情緒。比如,剛纔因爲什麼你開始生氣了,生氣時的感受是怎樣的,像一團火,從哪開始冒出來的,升到哪個位置的時候你覺得最厲害(可以結合身體比劃一下,也可以用孩子可感的比如能量格,什麼時候憤怒到達滿格了等),這個過程是孩子學習用語言描述情緒、理解情緒的機會。

共同討論化解情緒的方法。“這時候你需要做些什麼可以幫助你把生氣的格降下來”,這是討論化解情緒的方法。如果孩子說不出來,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方法,讓孩子選擇。經歷多次這樣的回顧過程,孩子在陷入負面情緒時,會啓動這些化解情緒的方法,幫助他學習爲自己的情緒負責。

我和兒子曾經討論過,我問他,“當你故意走到我身邊去撞我時,是想讓我擁抱你是嗎”?他點頭。我說:“但是,當你那樣表達時,我以爲你不想讓我靠近你”。“下次,如果你希望媽媽給你一個擁抱就可以化解你的生氣時,你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很願意擁抱你。”兒子同意。後來,他剛開始生氣時,有好幾次能夠停下來跟我說:“媽媽,我需要你的擁抱”。我擁抱他,很快情緒就得到緩解。

學習直接表達情感需求。此處需要強調一點,直接表達自己需要擁抱和愛,對於我們許多家庭是不太習慣的。成人爲了避免感受到被拒絕,習慣用指責或者憤怒的方式呼喚愛,用討好的方式換取愛,希望對方能夠透過我們的情緒讀懂需要,並靠近我們。然而,事實通常是兩敗俱傷。孩子也容易習得這些挫敗的應對負面情緒的方式。

因此,方法只能提供一個方向,最終的落腳點是,當我們的情緒被觸發時,如何學習爲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通過想要改變孩子的情緒緩解自己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