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兒童語言啓蒙意味着什麼 幼兒語言啓蒙全攻略

兒童語言啓蒙意味着什麼 幼兒語言啓蒙全攻略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他又不會說話,我爲什麼要和他講那麼多呢?”“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可能聽懂我在說什麼?”

正因爲父母對孩子語言發展的認識不夠全面,使嬰幼兒時期孩子的語言發展環境變得相當困難。很多父母不願意經常和孩子聊天、或者告訴孩子自己手頭正在做的事情,即使孩子非常感興趣地看着他。不僅是在孩子出生的後幾個月,甚至在孩子一歲、甚至一歲半的時候也是如此。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方式不能充分認識,這是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的障礙,浪費了許多發展孩子語言的機會。

孩子的每個步驟都有意義

兒童語言啓蒙意味着什麼  幼兒語言啓蒙全攻略

也許有父母會說:我每天都花盡可能多的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的確,孩子越小,每位父母就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來幫助孩子,無論是準備奶粉、增添輔食、換尿布、配備玩具、成千次的搖晃他、擁抱以及費盡心思的隨時判斷他的健康情況,以及其他更多的事情,來保證孩子能夠得到滿足。父母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保證和孩子在一起。然而,僅僅和孩子在一起是遠遠不夠的。父母需要學習更多的知識,投入更多的智慧來發展孩子,滿足孩子探索和進步的天性,鼓勵和幫助孩子達成願望,這就需要理解孩子。在孩子的語言發展過程裏,父母對孩子的語言表達方式不僅要有詳細的瞭解,還要有更多的積極迴應的活動,使孩子的語言吸收環境更豐富,幫助孩子獲得良好的語言發展。這樣的努力也會幫助孩子的情緒更趨向穩定,以及親子關係更趨於和諧。

語言發展從出生之時就開始了,實際上,有些人認爲,從出生之前就開始了:當母親欣喜地發現孩子在胎中,因爲興奮、飢餓或只是伸展一下而帶來的“運動”,都是在和媽媽做情緒信號的傳遞;出生後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咂舌、第一聲咕嚕聲、第一聲“爸爸”“媽媽”以及第一句完整的話,都是孩子自主參與語言發展過程的證據。語言是我們之所以稱之爲人的一種標誌,也是我們最傑出的智力成就之一。當孩子的語言越來越趨向於完善的時候,意味着您的孩子越來越獨立了。比如以下的例子:

奶奶把貝貝抱在腿上幫她穿鞋子,鞋子是貝貝媽媽新買的,很漂亮,上面有隻小花貓的圖案。

貝貝很得意自己的鞋子,眼睛一直在看小花貓。

阿姨走過來說:貝貝的鞋子好漂亮

貝貝很高興,用手指着鞋上的圖案,還踢踢腳

奶奶說:對,奶奶給穿鞋子

貝貝繼續指着鞋子,看看阿姨,又看奶奶,小腳繼續踢來踢去。

奶奶說:別動,穿鞋子,奶奶幫你穿鞋子

阿姨說:哦,是小花貓哦,真漂亮,貝貝的鞋子很漂亮

貝貝聽了阿姨的話,覺得很滿足,就不再指着小花貓了,安安靜靜地讓奶奶穿鞋子了。

充分了解孩子的語言方式,是接受孩子的表達和做出良好的迴應的前提。父母學習在育兒初期如何對孩子的表達做及時準確的迴應,會幫助孩子更喜愛通過語言來表達自己,也更主動與父母進行溝通,使自己的語言技巧和語言內容在不斷的實踐中日趨完善。

父母傾聽和迴應必不可少

兒童語言啓蒙意味着什麼  幼兒語言啓蒙全攻略 第2張

對於孩子的語言,無論是年齡很小的嬰兒的肢體語言或是咿呀學語,還是較大些的孩子的個性化表達,都需要父母積極地傾聽和良好的迴應。這無疑是父母需要學習的一項技能。

BB不想睡覺,想看到媽媽的笑臉,聽媽媽說話,或者如果媽媽能夠把他抱起來到處走走,那就更好了。他晃動了幾下手腳,開始哭起來。

媽媽趕了過來,重新蓋了蓋被子,BB以爲媽媽會留下來,當他發現媽媽又走了的時候,就又開始哭了。

媽媽把水瓶拿來,被孩子推開。媽媽把奶瓶喂到嘴邊,孩子哭着把臉側過去,聲音更響了。

媽媽有些沒主意了,也開始不耐煩。她把安撫奶嘴塞到孩子大哭的嘴裏。

孩子把奶嘴吐了出去,哭得更響了,還揮起了兩手。

媽媽終於失去了耐心,抱緊孩子,讓他沒辦法再動來動去。她把奶嘴再次塞到孩子嘴裏,並開始搖晃孩子,使他顧不上把奶嘴吐掉。她希望孩子能夠儘快睡着。

BB做了幾下掙扎,開始累了,隨着搖晃他漸漸有些想睡,迷迷糊糊的時候,他心裏還想:我本來想要再玩會兒的。

這位母親做了個設定:認爲她肯定地知道孩子需要什麼、她的幫助是周到和及時的。但是她沒有留意到孩子給她的“語言信號”,包括肢體和眼神,沒有考慮到孩子在對她“說”什麼。如同大多數的父母一樣,這位母親沒有堅持足夠長的時間來傾聽孩子的“講述”就匆匆打斷了。溝通沒能堅持,孩子的表達被誤解了。如果母親不能建立起與孩子溝通、學習觀察孩子的表達這樣的意識,孩子經常得不到理解和認可,那麼有很大可能出現的問題是,在孩子兩、三歲的叛逆期的時候,就會出現親子之間的不和諧關係和孩子難以自控的情緒問題。

也有很多父母在想,孩子還小,不能理解詞語的意思,和他說話會顯得非常幼稚、無聊。等孩子大了會說話了,和孩子相互之間就明白彼此的意思了,溝通起來一定不會有什麼問題。正因爲有這樣的想法,很多父母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沒有投入更多的關注,也沒有更多的情緒和發展心理方面的學習和觀察、積累,當孩子可以講較爲完整的詞語時,父母們卻發現自己已經很難了解孩子產生想法的真實原因,而同時孩子也沒有了對父母的迴應和配合。孩子已經到達山頂的時候,父母卻還在山腳下,再也找不到可以追尋孩子的路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