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你的孩子是“微笑抑鬱”者嗎?

你的孩子是“微笑抑鬱”者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年2月,留美20歲中國女孩劉薇薇在加州大學宿舍中自殺身亡,所有人都驚訝,這個平時樂觀開朗、積極向上,成績卓越的女孩竟然會採用這樣極端的方式結束如此年輕的生命。

她的遺書暴露了真相 — 她是一名“微笑抑鬱症”的患者,此類人羣以“積極樂觀”著稱,外人面前他們永遠帶着微笑,似乎生活中任何難題都難不倒他們,他們是身邊人的開心果、正能量的傳播者。所以“微笑抑鬱”患者比一般抑鬱症患者更難被身邊人發現,直到突然出事,才令周圍的人如夢初醒。

你的孩子是“微笑抑鬱”者嗎?

“積極、陽光、正能量”是我們很多人的追求,也是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明明遭遇不幸,卻輕描淡寫地說一句“沒事”,壓抑的是你自己的情緒,人前擡頭挺胸,人後掩面而泣,整個人過着如此不統一的生活,不生病纔怪。

劉薇薇的遺書裏透露着對自己極低的評價 — “我不值得活着”。 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爲何會對自己下這樣的定義,真的令人深思。但是讓我們反過來思考,說明“品學兼優”並非劉薇薇自己認爲的“值得活着”的標準。然而怎樣的她才值得活着,我們已然不得而知了。

你的孩子是“微笑抑鬱”者嗎? 第2張

但是我們知道,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作爲一個內心豐足、強大的人來說,“被尊重、被愛”的需要一定是被很好的滿足的。而“被尊重、被愛”的體現,便是一個人能夠擁有各種情緒,能夠在表現得不那麼優秀、不那麼卓越、不那麼堅強的時候依然被人接納、被人肯定和愛。只有這樣,人才能真正“勇敢”地活下去,才能繼續邁向更高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層次。

所以作爲家長的我們,希望孩子將來生活幸福、事業有所成就的前提,便是維護好屬於他們的真實生活。這包括:

- 承認他們就是一個不完美而且永遠不會完美的孩子;

- 在很多時候,他們就是會膽怯,會不勇敢;

- 接受他們會經常哭泣的事實;

- 接受他們會經常鬧脾氣的事實;

- 接受他們在好多地方就是不如隔壁鄰居的孩子;

- 接受他們會有很多次的失敗;

……

你的孩子是“微笑抑鬱”者嗎? 第3張

而我們經常做的卻是:

- 阻止孩子哭泣,還告訴他們“就是這樣的,有什麼好哭的” -- 否定情緒;

- 告訴他們要出人頭地,否則會很慘 -- 否定生命的多樣性;

- 當孩子取得好成績或者表現好的時候,我們喜笑顏開;相反情況則瞬間心情降到冰點以下 -- 有條件的愛;

- 明明夫妻感情不和睦,卻假裝在孩子面前恩愛 。你以爲孩子是傻子?凝重的家庭氛圍他們會沒有知覺?

還有很多,無法窮盡。凡此種種只爲了一個目的:人前擡頭挺胸而已。所以劉薇薇們纔有活着“不真實”的感覺,似乎只有當自己“開心、積極”的時候,纔是有價值的。他們只好將真實的、卑微的自己隱藏起來。而時刻要做一個“雙面人”,結果不是瘋掉、就是死掉。

其實接納不完美和生活的殘缺纔是真正積極、有勇氣的人做的事。接納不了孩子的不完美其實是父母內心懦弱的體現,是父母無法接受真實生活的體現,往深裏說,是父母無法接納內心脆弱的自己罷了。但最令人悲哀的卻是劉薇薇般的孩子們,正在一個又一個爲此獻祭。難道這還不夠警醒我們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