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怎麼樣才能塑造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

怎麼樣才能塑造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8.1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自信將影響孩子的行爲和心理健康,進而影響到孩子未來的生存和發展狀態。

自信的孩子未來生活品質更高,經濟前景更好、心理更健康。而不自信的孩子,未來出現抑鬱和問題行爲的可能性更高,對生活的滿意度也較低。

塑造孩子的自信心,父母有相當大的責任。

父母要學會無條件接納孩子

你是否曾經對孩子說過:

“只要你考班級前三名,我就給你買玩具。”

“你要是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

……


怎麼樣才能塑造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

很多家長在接納孩子方面存在誤區,認爲自己很愛孩子,但是表現出來的方式卻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不愛我的,至少,愛我是有條件的”。

究其原因,是因爲父母在愛孩子的同時,無形中附加了很多條件,並且父母更關注這些條件的結果,而忽略了過程。

研究表明,重要他人對孩子的態度和評價,是影響孩子自信心最重要的因素,這裏的“重要他人”主要指的是孩子父母。

積極心理學認爲,父母無條件地接納孩子,能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給孩子挑戰困難的勇氣,有利於激發孩子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從而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無條件接納,是指父母對孩子傳達的愛、關注、支持和激勵是無條件的,是不附加任何外在條件的。

家長日常的話語中,“只要”、“只有”、“如果”等句式,都是父母增設的條件,用這些條件去跟孩子討價還價,似乎向孩子傳達一種信息:“表現好”是父母愛孩子的條件,孩子滿足不了這個條件,就得不到父母的愛。

這種附加條件的愛,非常不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它會讓孩子也學會通過這些“條件”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比如有的孩子會認爲:一旦我考試沒能讓爸爸媽媽滿意,我就是個沒用的人,爸爸媽媽從此就不喜歡我了。

如果長期達不到父母設定的條件,就會讓孩子懷疑自己、否定自己,認爲自己是一個“無能”、“無用”、“失敗”、“被父母拋棄”的孩子,因此喪失自信心,形成惡性循環。

因此,我們倡導家長要學會將“孩子行爲”和“孩子個人”區分開來看待。也就是說,無論孩子的“行爲”如何,父母是否贊同都應該一直關愛、激勵、接受孩子這個“人”。

可能會有家長產生疑惑:無條件接納孩子是一味地縱容孩子嗎?

無條件接納孩子不等於無條件縱容孩子的不良行爲,你接納的是孩子這個“人”,而非孩子的這些“行爲”,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爲時,依然需要糾正引導。

讓孩子在“表現良好”中獲得“真實自信”,而非在“感覺良好”中獲得“虛假自信”。

怎麼樣才能塑造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 第2張

學會合理稱讚,避免造成“虛假自信”

很多家長有一個疑惑:“我平時都是無條件接納孩子的,經常表揚孩子,很少批評孩子,爲什麼孩子還是不太自信,總覺得自己比不上別人呢?”

有的家長會誤解“無條件接納孩子”這個概念。“無條件接納孩子”不是一味地表揚,不是一味地讓孩子“感覺良好”。那些建立在單純感覺良好的“虛假自信”不是真實的自信,對孩子發展弊大於利。

比如這個案例:小明經過刻苦訓練參加學校橄欖球隊員選拔賽,可惜表現欠佳,只接到一個球,而且沒有實現一次傳球成功。爸爸看到他難過,一味地說“我相信你是最棒的”,“我相信你和其他人一樣好”。聽了爸爸的話,小明的悶悶不樂並沒有緩解。

這個父親本來懷着一番好意,看到孩子內心受到傷害,想去安慰他,想讓孩子“感覺良好”。像許多父母一樣,他選擇無條件稱讚的方法來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但該方法起了反作用。

我們能感覺到,這個父親忽略了客觀事實,一味地稱讚孩子的表現,讓孩子覺得父親沒有真正理解他,在欺騙他。父親毫無根據地稱讚,只會使小明更加氣餒,也降低了他的自信心。

著名積極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沒有任何有效的方法可以不先教孩子“表現良好”而直接教孩子“感覺良好”的。

我們建議這位父親這樣做:尊重、理解孩子由失敗帶來的負面情緒,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孩子一起共同接受失敗這一事實;待孩子情緒平復後,和孩子一起分析造成失敗的原因,幫助孩子下次“表現良好”,從而讓孩子真正獲得成功帶來的“感覺良好”,而非追求空洞的“感覺良好”。

孩子無謂的感覺良好並不是真正的良好,會造成虛假的自信,導致孩子過分樂觀,不利於孩子發展。

過於樂觀的孩子往往對現實困難估計不足,對自己的能力往往拔高估計,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從而造成“眼高手低”,一旦遇到真正的挑戰,仍然會遭受挫敗,影響自信心。

因此,父母要學會合理稱讚孩子。稱讚一定是有理由的,要向孩子講明是因爲孩子在哪方面表現好才獲得的稱讚。

稱讚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引導和強化,父母可以藉助“稱讚的理由”讓孩子所表現出的良好行爲再次出現,從而固化成良好的習慣。

怎麼樣才能塑造一個擁有自信心的孩子? 第3張

比如,父母帶孩子外出時,孩子主動和叔叔阿姨打招呼問好,父母就可以告訴孩子:“今天你主動和鄰居打招呼,很懂禮貌,做得非常好。”

對於孩子做出的某些良好行爲,父母不僅可以用口頭語言,還可以用肢體語言表達對孩子的讚賞和鼓勵,比如給孩子一個擁抱,摸摸孩子的頭,摟摟孩子的肩,這些方式有時候勝過言語。

“表現良好”是“感覺良好”的根基,孩子在表現良好之後通過獲得成功體驗,從而建立起來的自信心纔是真實的、長久的。

幼兒健康
幼兒營養
幼兒教育
幼兒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