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教育 > 父母怎樣做孩子的平等朋友,又具備權威?

父母怎樣做孩子的平等朋友,又具備權威?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父母該如何跟孩子平等相處,還能有具備威信,現在很多孩子是獨生子女,同齡玩伴少,自然,父母們爲了填補“玩伴”的空白,甘當孩子的朋友,下面小編教你兩種模式隨意切換!

但同時,問題也來了:你與他做朋友,嘻嘻哈哈陪他玩吧,他順杆兒往上爬了,什麼話都不聽你的了,連作業也不想寫了,覺也不想睡了;你板起臉嚴厲管教一番吧,他可能會一時順從你,但什麼都不和你說了,心離你遠遠的。讓你左右爲難。與孩子交朋友,真的這麼難嗎?

▲瞭解兩種模式是什麼?

其實,這是沒有把兩種模式分配好。哪兩種模式呢?那就是父母模式和朋友模式。

A:父母模式——當孩子教導者,引領孩子成長。

父母與孩子的位置關係是上對下。因爲孩子畢竟是孩子,他的心智還不成熟,缺乏判斷是非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自控力、意志力等,他需要父母站在長輩的臺階上,拉着孩子往上走。

父母就是孩子的導航人,領路人。這樣的關係,讓孩子有安全感,孩子願意在父母的引領下健康成長。這樣的父母模式,需要保持一定的權威。

想想我們怎樣對待長輩的?尊敬,禮貌,順從對不對?所以要想讓孩子尊敬我們,順從我們,對我們有禮貌,我們就要在孩子面當個長輩,以父母的模式來行使教育權,成爲孩子的導師,人生教練。

B:朋友模式——當孩子的陪伴者,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與孩子的位置關係是平行的。再小的孩子也有人格尊嚴,也有喜怒哀樂,也怕孤獨,所以,他需要被尊重,被理解,被關愛,被陪伴。

這時父母需要蹲下來與孩子保持同一水平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他眼中的世界,體會他所做的一切,樂他所樂,悲他所悲。需要父母擁有一顆童心,把自己還原成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娛樂。

想想我們是怎樣對待朋友的?尊重,平等交流。對不對?所以,要想成爲孩子的朋友,就要人格上尊重孩子,交往中平等民主,情緒上接納孩子,交流中傾聽孩子,心靈上理解孩子,娛樂上陪伴孩子。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成爲孩子的朋友,孩子才願意把心裏話說給我們聽,願意接受我們的教育。

父母怎樣做孩子的平等朋友,又具備權威?

▲怎樣分配好兩種模式?

以下場合是朋友模式

1、陪孩子玩耍,做遊戲。

如果你能每天抽出半小時與孩子自由自由地玩耍、遊戲,孩子會非常樂意你充當他的玩伴。在孩子的童年,玩是最大的樂趣,也是最能釋放情感、精力,最能展現自我、創造自我的活動。

跟着孩子的玩耍或遊戲走。孩子玩什麼,你參與進就好了。孩子的興趣在哪,就跟到哪。遊戲中,孩子當主角,你當配角,以激發孩子的創造性。你要做的事就是配合。

比如,孩子要用積木搭建公園,你給他當搬運工(遞積木)就好了。當然,你也可以啓發他怎麼搭建更美觀,更豐富,總之這時的你,是建議者,協助者。

如果孩子沒遊戲可玩了,或不會自己遊戲時,你可以發起遊戲,比如,提議圍着牀鋪玩打仗,把一雙雙襪子塞成團狀,當炸彈扔向對方。

如果你是媽媽,此時就別照顧你的形象了,把自己當成是小時候的野丫頭或臭小子,和孩子瘋玩一把,真的很過癮!而且,孩子真的願意你永遠都這樣做他的玩伴。

2、陪孩子說話,聊天。

如果你沒有整塊的時間陪孩子,那麼,在忙碌中穿插談話,聊天,也是一種不錯的陪伴。

這並不影響你做事,比如你一邊做家務一邊聽孩子講事情。如果孩子不主動說,

你可以主動問,當然,問得要能夠讓人家有話說,或者有興趣說,最好是開放式提問,比如:“今天在幼兒園遇到什麼好笑/開心的事嗎?”“今天哪個小朋友和你說話最多了?”

如果孩子沒事可跟你分享,那麼你分享好了:“猜猜今天媽媽在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什麼了?”哪怕你說看到樹上的花開了,只要你講的有聲有色,孩子一樣會很愛聽。

注意,當孩子滔滔不絕打開話匣子的時候,千萬不要打斷他,或轉移話題,這時需要認真地傾聽,哪怕你停下手中的活也是值得的。因爲很多時候,對孩子的引導,就在瞭解了詳細過程之後進行的。

要想成爲孩子的心理疏導者,思想把關人,傾聽,是一項基本功。

父母怎樣做孩子的平等朋友,又具備權威? 第2張

以下場合是長輩模式

1、當孩子犯了錯。

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你可不能馬虎。首先要接納孩子的錯誤,認識到犯錯是孩子的權

利。沒有犯錯就沒有長大。其次,需要讓孩子認識到,這樣做是錯的。

比如,因爲奶奶不給他飯前吃雪糕而用力推奶奶,打奶奶,你就要給孩子講道理,並嚴厲批評。

“奶奶不給你吃蛋韃是因爲馬上就要吃飯了,飯前吃零食,一般情況下我們家規定是不允許的。”“你想吃蛋韃也沒有錯,因爲你有需求,你可以講出理由來支持你的需求,我們再討論怎麼做纔好,但你不能打奶奶。打人是不對的。”

批評孩子的時候,一定要認可孩子的需求,告訴孩子需求沒有錯,但可以放在適當的場合來滿足(比如飯後吃)。但打人一定是錯。

批評的時候,態度要嚴肅,神情要凝重,語氣要不容質疑。要一改往日與孩子玩鬧時的隨意、放任狀態。必要的時候,

2、當孩子違背了規則。

孩子年齡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自控力不強,遇到喜歡的事情,可以天昏地暗地玩或做。

比如抱着ipad一集一集地看《熊出沒》,不要洗腳不要睡覺。那麼事先就要給孩子定好規則,越完善越好,比如這樣定:

寶寶每晚可以看兩集,看完後收起ipad,如果寶寶沒收,媽媽可以幫忙收。

如果寶寶做到了,睡前媽媽多講一個故事作爲獎勵。

如果媽媽收起了ipad,寶寶心裏不舒服,可以哭,但不能打擾其他人,不能摔東西。

如果多看了,媽媽知道了,取消每晚一講的故事。

四條中,第三點恐怕最難做到,因爲有可能比較任性的孩子不願讓大人收起ipad,或請求,或耍賴,或大發脾氣等,這時媽媽就要“堅決+溫柔”,收ipad時堅決,不能一時心軟而妥協,否則規則突破一次,就會突破第二次,最後導致規則失效。

其次,孩子有情緒,給予接納,認可,共情,安慰,可以這樣說:“寶貝,媽媽知道你還想看,我也多想讓你多看一集啊,只是啊,規則我們兩人定下的,不能打破啊。明天就可以看了。”“媽媽知道你心裏難過,媽媽愛你。”只要堅持,就是勝利。

▲怎樣在兩種模式之間切換?

陪孩子玩,聊天的時候,可以是朋友模式,增進親子關係;而遇到需要遵守的規則,有要求向孩子提而他不願做時,就需要父母模式,引領成長。所以,不同的時間裏可以扮演不同的模式。這個容易,難的就是模式的轉換。

1、向孩子明示你現在是什麼模式

常常會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和孩子玩一項活動,都該睡覺了,孩子還興趣未減,不肯收手,怎麼勸也不聽。

於是,前一秒鐘你還嬉嬉哈哈,好脾氣好說話,後一秒鐘便大發雷霆,響雷陣天。所以,不如在陪孩子玩遊戲時,事先就給孩子說好,“我現在變成你的好朋友月月(起個孩子喜歡的媽媽的小名)了,來,我們來投籃。”

“投籃結束了,我現在變成你的媽媽張志月了,我們該睡覺嘍。”如果孩子不聽,就說:“如果不去睡覺,媽媽張志月會怎樣呢?第一,不會再投籃了,第二,會督促你睡覺了;如果不睡會怎樣呢?咱們家有規定的喲……”

2、從朋友模式轉換成父母模式時要委婉些

有個4歲的孩子,一邊吃桔子邊和媽媽聊天,媽媽發現他一邊剝桔子皮一邊往空中拋,

媽媽立即沉下臉來指責他:“你怎麼亂扔果皮!快拾起來!”孩子也不高興了,愉快的聊天中斷了。

這個媽媽看到孩子的不良行爲批評他時,就是切換到父母模式了,只是切換太突兀,太生硬了,讓孩子接受不了。

其實可以委婉些:“啊,我看到你往空中扔桔子皮,弄得地上到處都是,這樣不太好吧?”“如果家裏有別人看到,心裏會想你怎麼回事呢!”

如果對於有些孩子來說,這樣的話還是太顯客氣了,那麼,再來再嚴厲些:“孩子,你這種行爲誰看了都很不舒服的,這是不文明的行爲!是不是去拾起來?”我們在指出孩子的不對、要求孩子時,儘可能委婉些,因爲孩子也有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