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1-3歲 > 幼兒健康 > 網絡時代的兒童節:該不該讓孩子去遊戲?

網絡時代的兒童節:該不該讓孩子去遊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絡時代的兒童節:該不該讓孩子去遊戲?

到底要不要讓兒童接觸電子游戲一直都不是一個輕鬆愜意的話題,這裏麪包含了太多父母對孩子們的期望以及擔憂,甚至一些原本和遊戲不相干的事情也被生拉硬拽的牽扯進來。而社會上充斥的對電子遊戲(電腦遊戲以及相關計算機產品)的負面評價也讓廣大父母對電子遊戲深感擔憂。而在這個娛樂至死的年代裏“到底什麼樣的精神文化娛樂纔是健康的”本身就是一個需要思索的問題。

兒童大腦發育和玩電腦遊戲

在日本,關於兒童大腦發育和玩電腦(電子)遊戲關係的討論,近年非常熱鬧。日本算是電子遊戲的“始作俑者”,自1983年家用電子遊戲誕生之後,日本的著名大公司就不斷創造轟動全球的商品,誘惑數以億計的世界兒童,也惹惱了全球關心孩子教育的父母。

低俗遊戲誘使兒童傾向暴力

經過10年發展,目前印度軟件業雄踞全球第二,把日本和歐洲遠遠甩在後面,近幾年的增長率都達50%,令各方學者跌破眼鏡。但是IT業過快發展的背後,也隱藏了不安的隱患——互聯網的大規模普與社會監督的鬆懈,二者形成鮮明對比,不少兒童因爲影視、遊戲中的不良情節,變得傾向暴力。


  近日,印度政府保護兒童權利委員會委員芭潔吉(Sandh-yaBajaj)在一項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上表示,造成兒童傾向血腥暴力,除了家庭教養不良是主因之外,也包括學校的道德教育不足、同輩之間的欺凌與影視、遊戲暴力情節的渲染等。

芭潔吉表示,如今的父母終日忙於工作和生活,疏於教導子女對人生價值和道德的瞭解;而在學校方面,也缺乏足夠的公民道德課程,是造成今日兒童自小就潛伏着暴力傾向的因素。

兒童心理學家巴特(SunitaPandeBhatt)也表示同意,在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驅使下,現在的兒童普遍受到物質主義和消費主義的影響。她說:“我經常發現,現在的兒童很現實,很多人已經表示,長大後要做的事情是賺錢。”當兒童談到自己的朋友時,只是談論朋友的衣著品牌和裝扮,很少有人會提到朋友的品德和行爲。

專研兒童暴力事件的烏卡爾(Umkal)醫院精神病學顧問吉哈(VinitaMalhotraJha)則譴責影視、遊戲暴力情節影響兒童的心靈成長。她說:“即使在最安定環境中成長的兒童,當長期面對大衆傳播媒體的暴力渲染時,也會受到令人憂心的衝擊,以爲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之選擇。

參加兒童暴力問題座談會的家庭主婦芭佳伊(Poo-namBagai)也表示,子女在長期玩網上電腦遊戲之後,由於遊戲中時常槍炮、炸彈齊飛。她發現子女在結束遊戲後的言行,都有明顯的侵犯性傾向。

與會的公立學校女教師卡克卡(SunitaKakkar)則舉出家庭父母極少注意到的一種現象——學生在校外或校內長期受到同輩的欺凌,久而久之會出現行爲嚴重的偏差,即爲了報復,這種學生也會找尋其他弱小的受害者加以欺負。

卡克卡表示,這種現象常發生在父母或教師不在場的時候,來自弱勢家庭或社會底層家庭的學生,常會藉機欺凌同學。她指出,這種學生的行爲常是爲了克服自卑感、缺乏自信和不安全心理,以爲侵犯他人可以受到特別的看待。

兒童由於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足,往往受到外界刺激影響較大。很容易模仿影視、遊戲中的暴力情節,甚至情緒變得暴躁。因此,專家呼籲,抵制任何以“暴力”爲題材的牟利手段,淨化兒童市場勢在必行。

一個IT從業人員對孩子和遊戲的思考

看過了上面轉載的三篇文章,很多父母幾乎已經確定電子視頻遊戲對兒童百害而無一利了,當然這還不算所謂網癮對兒童以及青少年的危害。而孩子們承載了父母們所有最終極的願望和理想,父母們怎麼能夠容忍視頻遊戲這樣肆無忌憚的荼毒我們的孩子呢?不過我們的批判可以在這裏稍微打住一下。

從成龍和成鳳的角度來講,電子遊戲確實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因爲大多數站在人類各個領域頂峯的精英都面臨着猜忌、排擠、寂寞以及各種其他常人沒有的問題,所以電子遊戲對他們確實沒有什麼幫助。但我們不妨換一種思考方法,如果我們放棄把孩子教育成精英的想法,而只是盡力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讓他們將來變成像我們一樣的普通人:有一份工作,辛苦很多年有一套住房,會煩惱但也有快樂……(當然,我承認放棄這種把孩子塑造成平常人的想法的確很殘酷,但我們也必須知道,無論我們如何努力,我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和我們的孩子中的絕大多數終究無法成爲那站在頂端的龍和鳳)。相對於成爲龍和鳳,孩子們也許最需要的是學會面對日常生活的方法,例如如何解決眼前的困難;如何交際;如何排解心中的苦悶;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如何達成;當然,最重要的是在目標無法達成的時候如何讓生活繼續下去!

對於人來講,社交是如此的重要和基礎,以至於沒有社交的話生活很難繼續下去,而這一點對於孩子來說同樣適用。對於孩子來說,相互之間幾乎沒有什麼共同的利益和目標,所以共同的興趣愛好就成了兒童之間交流的重要前提,而當身邊孩子都在玩電子遊戲的時候,一個不玩電子遊戲的孩子顯然是不合羣和缺少共同話題的。雖然我們不能肯定的說一個不玩遊戲的孩子就交不到兒時的玩伴,但我們同樣不能肯定的說一個玩電子遊戲的孩子將來就一定會患上所謂“網癮”,並最終成爲一個廢物。

反觀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由於受到搖滾、朋克浪潮的薰陶以及物質生活極度膨脹的影響,大批青少年同樣面臨精神空虛,只能靠音樂、大麻與不堪的性生活進行排解。而當時的社會主流力量對此無能爲力,青少年被成年人們失望的稱爲“垮掉的一代”。但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一批“垮掉的一代”順利的接過了父輩們的權柄和責任,並在不斷消逝的時間中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義,社會和生活沒有出現倒退跡象。雖然這是一個關於青年的例子,但我要說的是任何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的走一些彎路,而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徹底墮落之前讓自己重回正軌,而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和成熟;所以面對電子遊戲和所謂“網癮”,我們的想法應該平靜一些、理智一些,對孩子的未來要有充分的信任和希望,而這也正是父母們把孩子帶來這個世上的原始動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