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現在的獨生子女實在是太孤單了,鋼筋水泥、高樓深院彷彿給他們構築了一個個小籠子,而與電視、電腦、遊戲機的親密接觸,又使他們與人離心離德。

如何培養孩子人際交往能力?

現在的獨生子女實在是太孤單了,鋼筋水泥、高樓深院彷彿給他們構築了一個個小籠子,而與電視、電腦、遊戲機的親密接觸,又使他們與人離心離德。近日公佈的“北京市未成年人現狀調查”顯示:有20.8%的孩子存在中等程度的孤獨,有22.5%的孩子表示“我沒有知心朋友”,有45.6%的孩子相信“多數人是不可以信賴的”,有36.1%的孩子有過離家出走的念頭。

專家指出,人際交往在孩子們的成長中佔據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關鍵期”——孩子的少年時代,親子關係、師生關係、同學關係的緊張與疏離,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的發展和品質的形成。因此,我們不能不重視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這是一種駕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爲: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係。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讓孩子走出孤獨,學會交往,應是我們家長需要解讀的課題。

警惕!過於迷戀電腦容易患“社交恐懼症”

李先生,男,37歲深圳電腦公司經理

李先生有個兒子叫李濤。他拿出兒子的兩張照片讓我看,“你看看有什麼不同?”“這張目光好像有點遊離,呆呆的樣子。這張大眼睛挺有靈氣,看上去活潑開朗。”我評價着。李先生點了點頭說:“這都是電腦惹的禍。濤濤迷電腦居然迷出個社交恐懼症,多虧我們設法把他從電腦旁引開——”

我和濤濤他媽都是做電腦生意的,孩子自然很小就接觸了電腦,他2歲多就會玩電腦遊戲,4歲多就會用電腦看動畫片、聽音樂,6歲多就會上網溜達。開始我們很爲孩子不大點兒就是個電腦通而自豪。可後來發現不對勁了,濤濤幾乎整天迷在電腦上,叫吃飯都不答應,一離開電腦就無精打采,目光散漫。有一段時間,還出現了語言障礙,說話結巴。很怕見生人,家裏來個客人,他就躲在裏屋不出來。最糟糕的是上學後的表現,整天低着頭,不說話,不主動跟老師打招呼,也不跟同學來往,一有集體活動就逃開。我們感到問題嚴重了,帶他到心理諮詢室去看心理醫生。醫生說,這是長期待在電腦旁,不到戶外活動,不與人交往產生的後果,孩子患上了輕度的“兒童孤獨症”和“社交恐懼症”。

那段時間,我和濤濤他媽都很緊張,想方設法讓他離開電腦,融入人羣。首先是把孩子趕到戶外去,讓孩子在大自然中恢復天性和童趣。星期天把濤濤和他的堂姐、表弟都召集起來,帶他們到鄉下去,任他們在田野裏狂奔、打鬧、玩泥巴,開始濤濤還呆呆地,很快就痛快地玩起來。除此之外,我還儘量多找一些機會讓孩子與人交往。

比如,我外出做客,包括有時候出去談生意,都帶着濤濤,有些電腦方面的問題讓濤濤替我解答。看到客人頻頻點頭,濤濤自信起來,說話也流利了許多。家中來了客人,也要濤濤參與接待,迎客、讓座、端茶倒水、主動與客人攀談等,讓濤濤學會待客訪友。和學校老師溝通,只要學校組織集體活動,就鼓勵濤濤參加,演講啊,郊遊啊,踢球啊,鍛鍊他的交往能力。濤濤不是迷電腦嗎,我自然沒有忘記電腦的作用,讓濤濤把網絡上結識的朋友請到家裏來玩,騰出空間給他們交流。

現在濤濤還愛玩電腦,但不再沉湎其中了。性格也變得開朗活潑起來,從大到小的朋友很多,社交方面我看比一般的孩子還強。

旅遊,做義工,鍛鍊了我的交往能力

張玲玲,佛山市實驗小學的女生。

我是在黃埔軍校紀念館認識的玲玲,玲玲帶着他們學校少先隊的小夥伴們參觀時繪聲繪色的講解吸引了我。一瞭解,原來玲玲經常是這些活動的主角,玲玲是班幹部,還是少先隊中隊長,頗有號召力和組織能力。聽說玲玲很早就獨自隨團到北海旅遊,平時還經常跟媽媽一起做義工,人際交往的能力很強,我們聊了起來。

我小時候性格並不是很開朗,也不怎麼愛講話,我媽媽總是找事讓我去做,說讓我學會和人交往。比如:三四歲的時候就讓我去取牛奶、買報紙。五六歲的時候,我和堂哥就在姑姑的攤點幫忙賣玩具。讓我收穫最大的是六歲時,獨自隨團到北海旅遊。我和同去的一個小夥伴玩得很開心,還主動幫旅遊團的叔叔阿姨們做事。

晚上,我給大家講故事、唱歌,大家都特喜歡我,一會兒不見我就到處找我。後來一到長一點的假期,我就會去旅遊。我到過許多地方,最遠到過西藏。我覺得旅遊特別能鍛鍊人的交際能力,最大的樂趣是有機會認識陌生人,記得我讀過一篇譯文《朋友從陌生人開始》,老也忘不了這句話。旅遊中我就喜歡交陌生的朋友,不僅有同齡人,還包括一些大人。在車站、在旅社、在風景點,我都會觀察一下,哪些陌生人可以做朋友,我會主動和他們搭話,介紹自己,然後互相留下聯繫電話。在西藏我就認識了一個藏族小朋友,我把隨身帶的一本畫冊送給了她,我倆現在還通信呢。

除了旅遊,和媽媽一起做義工,也讓我學會了尊重他人、友善待人等。我媽媽是負責共青團工作的,經常組織青年自願者去做義工,很多時候也帶着我去。我隨媽媽一起去福利院,給殘疾的孩子餵飯、換尿布、陪他們玩,做遊戲。到孤寡老人家做家務,到少管所給少年犯上課、談心等。我懂得了怎樣帶給別人溫暖和友善,嚐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

讓孩子在繪畫的快樂中學會合作

萬玫55歲廣州市高級教師

萬老師辦的培訓中心就在我住的樓下,我每天從那裏過來過去,看那些天真稚氣的孩子塗鴉,可我從來沒把繪畫和人際交往聯繫在一起,直到有一天認真地去看孩子作畫,才大受啓發。

4個小朋友4張畫紙,畫一隻青蛙;兩個小朋友兩張畫紙,畫一隻老虎。只見他們頭對頭商量起來,然後,有的勾輪廓,有的塗顏色,不一會兒,“青蛙”蹦出來了,“老虎”也出山了。你別說,幾乎看不出拼接的痕跡,也看不出來哪一筆是誰畫的。萬老師告訴我,就是要讓孩子在繪畫的快樂中學會合作。繪畫不僅能培養孩子的創造力,還能讓孩子學會協作配合,學會自制、寬容、友善。

我感到現在的獨生子女大多不善與人合作,拿我教的孩子來說,有些孩子,在與人交往中,就表現出自私、嫉妒、狹隘等不良心理。比如:搶座位,自己的東西不讓別人碰,瞧不起家境不好的孩子,嫉妒比自己強的小夥伴。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教畫畫中,就非常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合作意識,提高他們與人合作的能力。

我很少給孩子們講大道理,而是讓孩子們從一點一滴的小事中學會助人,學會友善。比如,讓他們互相讓座位,互相借用作畫的工具、材料,多人合作完成一幅作品等。有一次,我讓孩子們用鞋底印作畫,需要互相借鞋子。6歲多的女生小藝不願意了,噘着嘴說:“老師,用自己的鞋就行了,別借來借去的行不行?”我馬上說,願意用自己的鞋印畫的就用自己的,願意用多個鞋印畫的,就互相借一借。孩子們畫完後,我把大家的畫放在一起比較,用多個鞋印畫成的仙人掌、沙灘、河流等,畫面非常豐富,而用一雙鞋印作的畫就顯得單調。我問小藝:“要不要借鞋子,把畫補充得好看一些?”小藝使勁地點了點頭。從那以後,小藝變得大方起來,經常把自己的油畫棒借給別的小朋友,包括很寶貴的黑色。

有一對很要好的夥伴,男孩5歲多,女孩4歲多,兩家住樓上樓下,雙方父母很要好,孩子也以兄妹相稱,一起來學畫畫。有一次,我表揚了小女孩,沒想到,小男孩居然哭起來,他說:“妹妹畫的沒我畫得漂亮,你爲什麼表揚她。”我意識到孩子的這種嫉妒心理需要糾正,就耐心地將妹妹的畫的優點一一講給他聽,讓他服氣。進而啓發他,你哭了,說明你還有點哥哥的自尊,那你就應該學習妹妹的長處,比妹妹畫得更好纔對。

我覺得孩子的毛病最初露頭的時候就要及時糾正,這樣可以避免孩子形成自私、狹隘、嫉妒的不健康心理。

貴族似的交往:大把地花錢請人跟自己的孩子玩

韓女士,36歲,廣州市公務員

韓女士的兒子7歲多,讀小學一年級。她兒子有個朋友王輝,王家夫婦經常請韓女士一家去玩,每次玩派頭都挺大,不是去高檔飯店聚會,就是去著名景點旅遊。韓女士開始有些不解,是因爲孩子兩家關係密切,還是爲了玩“派”。現在她一句話道出了謎底,“他家就是爲了讓孩子們能多在一起玩。”

王輝的爸爸是一家公司的總經理,媽媽是董事長。兩個人都很忙,王輝上幼兒園時就是司機接送,回家跟着爺爺、奶奶。王輝像個小大人似的,性格不怎麼開朗,平時話很少。但他跟我兒子趙亮玩得很好,每次到我們家來玩,都不想走。王輝的父母覺得孩子太孤單寂寞了,他們沒時間陪孩子心裏挺虧欠的,就特別捨得花錢請人陪孩子玩。他家在華東師大請了兩個女大學生做家教,說白了,就是陪孩子玩,一起做遊戲、逛公園。

還有,王輝只要提出要到哪個小朋友家玩,無論中午還是晚上,他媽立刻就會與對方家長聯繫,然後他家保姆就會提着大包小包的禮品,領着孩子到別人家。我家自然是光顧的重點戶,有時候中午剛眯上眼,電話來了:“小亮媽媽,你看我們王輝想跟你家亮亮玩,唉!沒辦法,這孩子實在太孤單了。”有時候,我先生很煩,擺手示意不讓他們來,可你哪好意思總拒絕呀。

要說王輝的父母爲了孩子能多跟人有一些交往、交流的機會,真是用心良苦。他們還經常找一些理由,花錢請大家一起活動。比如節假日、小朋友過生日、老師有了高興事,也就是找個藉口吧,王輝父母會邀請和他孩子玩得好的孩子家長,帶着孩子一起去玩。所有的費用王輝父母都包了,每次開銷都挺大的。但孩子們玩得確實挺開心的,尤其是王輝,特別興奮,話也多了,走路也一蹦一跳的,不是招呼這個小夥伴,就是招呼那個小夥伴,很滿足的樣子。

不過我們家長背後也議論,這種貴族似的交往,我們普通家庭肯定學不了。現在的獨生子女的確比較孤單,需要創造一些機會,讓他們結識朋友,與人交往,但大把地花錢來製造這種機會,暫時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些歡樂,但長此下去,肯定會有副作用,僅就交往而言,也會滋長孩子惟我獨尊,以我爲中心的優越感,使孩子無法以平常心態與人交往。

後記:採訪這個話題,我剛開始想的挺簡單,可採訪完了,心裏沉甸甸的。原來孩子們在人際交往方面存在的問題還真不少,有的發展到性格偏執,完全不能跟別人相容。有的小小年紀就慨嘆:“活着真沒意思!”孩子們很多時候比大人還孤獨,比大人還渴望交朋友。家長們對這個問題重視得不夠。家長們似乎更在意讓孩子學這學那,或者更在意如今很時髦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實,這些都是相輔相成的,孩子認識了社會和他人,學會了與人交往和相處,懂得了合作、寬容和諒解,學起東西來就會更快,創新能力的發揮也會更出色。家長們應該明白,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其實是教孩子如何做人,這關乎孩子的一生。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