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小孩學習不動腦爲何因?

小孩學習不動腦爲何因?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孩學習不動腦爲何因?

過度保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擔心或不安而採取過分保護、包辦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爲的一種教育方式。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理論的觀點,如果家長對孩子時時過度保護,孩子沒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會有追求和目標。

一說到孩子的學習,家長們總是有着太多的抱怨:不走腦子,錯過的題改了之後還是一錯再錯,寫作業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效率很低……爲了讓孩子改掉這些不好的習慣,家長們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可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孩子的學習成績依然沒有提高,學習態度也沒有改變,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孩子學習能力的喪失呢?

過度保護教育就是家長對孩子擔心或不安而採取過分保護、包辦代替以及控制孩子思想和行爲的一種教育方式。

五年級的小光是個既孝順又懂事的孩子,可是他的學習卻一直讓媽媽十分頭疼,表現在不愛動腦子,寫作業磨蹭,一邊玩兒一邊寫,學過的知識常常記不住,媽媽最惱火的是小光的錯誤率特別高,錯過的知識改過三四遍還會錯,而且不該錯的也錯,每次考試卷子上全是紅槓。爲了小光的學習,媽媽可以說是操碎了心,從檢查作業到每天的複習,檢查作業中的錯題,找到後再幫小光抄下來,督促他改正,如果還不會,就給小光再講解,不管是語文還是數學、外語,門門如此。儘管這樣,小光的成績仍然是全班倒數。媽媽特別生氣,自己付出這麼多辛苦,卻看不到一點效果,媽媽的脾氣自然好不了,把惱火全撒到小光身上,整天在學習上指責小光,逼着他學習。除了學習之外,小光想玩兒、想看電視的要求,媽媽一概不答應。

和平區教研室教研員、青少年心理教育專家周梅認爲,小光母子的情況屬於典型的家長過度保護的教養模式,在孩子學習問題上的一個體現。小光媽媽在孩子的學習上花的時間很多,參與了小光學習的全過程,但是小光卻沒有自由的成長空間,造成他對學習很厭煩,一提學習就咧嘴。從小光來說,他厭煩媽媽催逼着學習,控制他的一切,不讓玩兒也不讓做他想做的事情。另一方面,小光還離不開媽媽,他在學習上對媽媽強烈地依賴,他得藉助媽媽才能解決學習上的困難。結果他對媽媽越是依賴,他的學習責任感和學習能力就越每況愈下,越是學習能力不行,媽媽就越着急。

過度保護教育的三種表現方式

一、家長常常爲孩子過分地擔心與不安。表現在學習方面,就是家長唯恐孩子學不會,考試考不好,老師會批評。二、時時處處包辦代替。家長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包括學業、健康、交友甚至前途有太多的擔心和不安。這種不安導致家長對孩子過分地負責,給予過度的幫助和保護。三、對孩子嚴加控制。家長不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忽視孩子的能力和傾向,希望孩子完全聽從家長的要求和標準去做,以家長的意志爲意志。

按照心理學家馬斯洛需要理論的觀點,如果家長對孩子時時過度保護,孩子沒有了自己的需要,就不會有追求和目標。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一、使孩子喪失學習責任感。二、剝奪孩子能力增長的機會。三、造成孩子依賴性強,缺乏自信。四、導致學習興趣的喪失。

而學習責任感的喪失使孩子經常不能獨立品嚐成功的果實。“你看怎麼樣,我給你講對了吧,讓你背這個對了吧。”家長經常這樣對孩子說。儘管孩子取得了好成績,但是他會有獨立品嚐成功果實的體會嗎?如果是孩子獨立完成考了好成績,他會特別開心,也會形成他日後學習的一個推力。

面對孩子的學習,家長應該讓孩子做學習全過程的主人。

一、培養孩子學習責任感,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的後果。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的作業、考試錯得很多,在班裏很沒有面子,被老師批評,就情不自禁地包辦代替。家長要丟開這個面子,讓孩子學會自己負責任,他上課沒注意聽,寫作業不認真,知識沒掌握,測驗沒有好成績,哪個地方錯了,孩子下次就會警醒,而家長的包辦代替會讓孩子失去這種責任心,過後還會錯。

二、要讓孩子自己成爲學習全過程的主人。學習全過程從預習開始,上課聽講,認真完成作業並檢查,有錯誤要及時改正,之後是複習,迎接考試,考試後要總結,改正錯題。而很多家長除了上課不能跟着聽,其他過程幾乎都在參與。有一個家長爲了讓孩子不再出錯,買了九本檢測題,讓孩子一遍一遍地做。這樣的方式不僅不會讓孩子主動學習,還會讓孩子更加厭惡學習。

三、如果孩子學習中遇到不會的題,家長不要立即上前告訴孩子答案,要啓發孩子獨立思考。要讓孩子養成主動找錯、改錯,不懂不會的問題要及時問的習慣。這是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下降的關鍵因素。現實情況是家長給孩子找錯,錯題本也是家長抄,然後再講解,督促孩子改正。

周梅老師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可是學習卻這麼費勁,學習對他們來說成了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些是因爲家長的期望值過高以及家長在學習上過多地參與和關注。孩子抱怨沒有時間玩兒,情緒不高,學習熱情衰減,學習上肯定不能積極面對,只剩消極抵抗了。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