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觀點:“知識型”更適合

堅定的認爲上幼兒園必須選擇知識型的,尤其是在中國!原因有三:

要培養學習能力

大部分的孩子在上幼兒園之前,哪一個在家裏不是被寵着慣着?哪一個不是“無法無天”?上了幼兒園還是繼續玩兒,那還行嗎?必須要學會專心的學習、看書。這樣以後上了學,才能更適應。

還有,現在父母都很忙,沒有太多時間教導孩子,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們在這方面又大多不擅長,所以一定要在幼兒園裏完成必要的知識學習。

知識就是力量,這是永遠成立的道理,讓孩子多學知識也同樣不會有錯。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現在競爭多激烈啊,朋友同事見面,只要帶着孩子,哪個不會背唐詩?不會唱歌?不會算算數?這些都得在幼兒園學起來啊。

有些行業裏講究“童子功”,是同一個道理,技多不壓身,從小學習更是爲將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3到6歲的孩子,正是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也是大腦發育的高峯期,當然要在這個時候多學習知識了。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第2張

另一方面,孩子一定要有一技之長,將來才能在社會上更有價值。英語、鋼琴、繪畫,這些哪一個不需要從小培養啊。

我們都不想讓孩子太過辛苦和超前學習,但是我們在選擇時一定要符合現實實際。我國的大環境如此,誰甘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誰又敢用自己的孩子做實驗?隨大流,按照多數人成功經驗去做,纔是最保險和實際選擇。

爲上小學作準備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現在上一個好的小學是越來越難了,很多小學入學都需要考試和篩選了,孩子會的東西多,或者參加過什麼比賽,甚至拿過獎,在小學擇校上就更佔有主動。

即使能順利的上一所好的小學,那裏面的孩子個個都是優秀的,競爭會更激烈,要想快速在學習上站穩腳跟,在幼兒園的提前學習是最好的辦法。試想,班裏其他孩子學習都很好,自己的孩子因爲在幼兒園沒有足夠的學習,導致小學一開始就落在別人後面,對孩子打擊多不好,很可能從此喪失信心,再也追不上其他人了,到時就後悔莫及了。

綜上所述,爲了給孩子一個更好的明天,雖然辛苦一點,但是還是需要選擇一個知識型的幼兒園!

觀點:“玩耍型”更適合

從孩子長遠發展的考慮,我方建議選擇玩耍型幼兒園。

先看第一實驗:

在七十年代,德國政府贊助了一項大型研究,在一段時間內,比較了五十個以玩耍爲主的幼兒園和五十個以知識教導爲主的幼兒園。知識型幼兒園的孩子一開始因直接教導確實帶來學習上的增進,但到了四年級,無論用哪種方法比較,這些來自知識教導幼兒園的兒童的成績,都低於來自玩耍型幼兒園的孩子。特別要指出的是,他們在閱讀和數學方面都更爲落後,在交友和情感方面的適應也更差。

再看第二項研究:

美國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取得了相應的結論。其中一項專門關注了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大多是非裔美國人。不出所料,在有343個學生的抽樣調查中她發現,那些曾上過知識型爲主的幼兒園的孩子,在學習上一開始比那些接受玩耍型教學的兒童更有優勢。但是,到了四年級末,這些先前的優勢就被扭轉了。比起那些來自知識型幼兒園的孩子,來自玩耍型幼兒園的兒童學習成績更好。這項調查不包括交友和情感發展方面的研究。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第3張

第三項研究更能說明問題:

大衛·威卡特和他的同事於1967年開始了一項控制嚴格的實驗。他們把居住在密西根州的68個兒童分配到三種類型的學前班:傳統型(以玩耍爲主)、指導型(和玩耍型相似,但有成年人指導)、知識教導型(注重閱讀、寫作和數學方面的教導,並使用習題紙和測驗)。爲了使這三組學生在實驗開始時水平相當,分配學前班的時候採取了半隨機的方法。除了日常學前班活動以外,這項研究還包括了每兩週一次的家庭訪問,目的在於指導家長如何在家裏幫助他們的孩子。家庭訪問的注意力集中在學前班的同一教學方法。這樣,傳統型小組的家庭訪問注重玩耍和交友的重要性,而知識教導型小組注重知識學習技能、做題目,等等。

起先,這項實驗的結果和類似其它研究相似。知識教導小組呈現了早期的學習優勢,但後來這種優勢就消失了。這項實驗還包括了參與者15歲時、23歲時的追蹤調查。在這兩個年紀,各個小組在學習成績上並沒有很大的不同,但在社交和情感特性方面卻有了很顯著的差別。

“知識型”和“玩耍型”,哪種幼兒園更適合孩子的成長? 第4張

到15歲的時候,直接教導小組的學生已經平均比另兩個小組學生多犯了兩倍的“行爲失當”。在23歲時,作爲年輕成人,他們的差別就更驚人。知識教導小組成員和其它小組比起來,有更多的和他人發生摩擦的經歷,有更多情感破損的跡象,結婚並仍然和配偶同居的人更少,有犯罪經歷的情況更多。事實上,到了23歲,知識教導小組的39%有過輕罪逮捕記錄,而其它兩個小組只有13.5%。直接教導小組的19% 曾因使用危險武器攻擊別人而被傳訊過,而其它兩個小組的數字爲零。

看完之後寶媽們心裏都掂量好了,一個人的幼年學校經歷是今後行爲的準備和設定。在一些教室裏,兒童學會自己設計遊戲、和別人共同玩耍、自己解決爭執,這些孩子可能在個人責任感和社交等方面培養了終身行爲模式,在他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期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那些來自強調學習成績的學前班的人,則培養了注重成就和競爭的終身行爲模式,而這種行爲模式– 特別是在貧困狀況下– 會引起和他人的摩擦,甚至犯罪(即取得成功的錯誤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