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讀經教育,符合教育原理嗎?

讀經教育,符合教育原理嗎?

來源:寶貝周    閱讀: 4.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推動學童讀經教育背後的學理是什麼?不必懂文義、反覆背誦對學習帶來哪些正反影響?從兒童發展和教育原理,爲什麼這是一種不夠健康的學習方法?

大陸的《新京報》在二〇一六年八月二十九日刊載了一篇題爲〈讀經少年:背了十年書,識字卻成了問題〉的報導(後來網絡轉發題目爲〈讀經少年 聖賢夢碎〉),該文舉了若干個案,並以鄭惟生(化名)爲主角,報導他從小愛看書但不適應學校生活、作文成績差,鄭母認爲體制教育出了問題,偶然發現讀經教育方法簡單並能幫助孩子成爲聖賢,就將孩子送進讀經班。惟生從此輾轉在十個讀經學堂求學,過着清修苦讀的生活,每天背經十小時。他曾經想要背完三十萬字經典,以便進入讀經界的最高學府──文禮書院(位於浙江溫州),但背了二十萬字後,開始“懷疑這麼做沒有意義”,並且不再翻閱背過的經書。該篇報導很長,對讀經教育的主要批判包括:

教育簡單論:王財貴倡導的讀經教育認爲學習方法很簡單,就是“老實大量讀經”;所謂“老實”就是讀真正的經,只管背誦,不管懂不懂;所謂“大量”就是平均一天讀六到八小時。讀經教育也認爲教學方法很簡單,就是“小朋友,跟我念”六字真言。因此誰都可以開讀經學堂,最好的讀經老師不是人,而是復讀機。

反智:許多讀經班教師無法爲學生解惑,甚至認爲學生獲得的知識愈多就會障礙愈重;也有教師發現學生偷偷查閱詞典理解詞句,就將其詞典沒收。此外所謂“真正的經”由學堂獨斷決定,有些學堂可能要求背誦四書五經、弟子規、凈土宗佛經,卻將《史記》和《曾國藩家書》列爲禁書。

學生喪失基礎學力:該文訪問同濟大學柯小剛教授指出,若干讀經的學生想要回到一般大學,但其英文程度尚不如小學生,學習興趣低落,心情迷惘不安,人際相處衝突不斷。

該篇報導刊出後引起正反論辯,不到一週,主角鄭惟生就在網絡上發表聲明,指出《新京報》爲了譁衆取寵,部分報導內容不實、斷章取義。他並且表示學習經典對他自己的心靈成長、爲人處世與困境中的選擇都很有幫助。他雖承認自己“選擇轉身或是放棄某段形式”,但否認這是叛逆或焦躁,認爲只是“忠於自我的信念”。他仍對老師們心存感恩,並且認同文化經典的價值。

讀經教育,符合教育原理嗎?

任何觀點或理論在鬆散式擴張時,經常會發生扭曲、誤用或橘逾淮而爲枳的情況,所以,我回頭參閱王財貴的原著,特別是刊載於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官網的資料,發現王財貴的確主張教育簡單論如下:

教材選擇很簡單,因傳統文化當中最有價值的經典只有“那幾部”。

學習順序很簡單,就是依照經典書籍的內容順序。

教學原理很簡單,就是“多念多背”。

教師選聘很簡單,因爲“幾乎任何人都可教讀經”。

如果這些觀點爲真,則教育領域中的課程理論、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和師資培育制度幾乎可完全取消。

王財貴的教義應該不是全面反智,因爲他雖以經典、古文、中國文化和記憶爲主,但至少聲稱不排斥其他書籍、白話文、西方文化和理解。不過,他心目中的兒童圖像的確很像一臺記憶機器,他認爲兒童的“人性”就是記憶力較強而理解力很弱,所以勸導大衆“不要再迷信‘懂不懂’的理論”,勸導孩子“只要能背,不管懂不懂”。他極端低估兒童的理解力,其實是因爲他給兒童的材料具有兩大特性:文言文且概念抽象。文言文對兒童來說就像外文,我們如果給一位新儒家大人讀外文的量子論或拓樸學,他也極可能一樣理解力很弱。如果給兒童適當難度的材料,配合其心理髮展順序,提供他適當的例子和經驗連結,他的理解力就會大幅提升。

讀經兒童的基礎學力如何,可以鑑定。但他若因讀經而對人生道理有所領悟或在作文能力上有所提升,極可能是他不遵守王財貴的教義,在背誦時嘗試理解,並在學習時偷偷思考。

經典的精髓在義理,語言的形式只是糟粕,真正的理解會自然忘記語言表層形式而保留深層義理。有些文學作品(例如某些詩詞歌賦)除了意境美,在語法和修辭上也很漂亮,比較值得背誦,但大部分經典都適合探求義理卻不值得背誦。鼓勵兒童背誦而不求理解,是弱化兒童思考力;若要求兒童終日背誦經典而不學習其他領域,則違反均衡發展。讀經可以是一道菜,但不要強迫兒童三餐都吃一道菜,連續吃十幾年。囫圇吞棗是一種吃法,但不要鼓勵兒童採用這種最不健康的吃法。這已經不只是教學方法問題,而是倫理道德問題。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