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孩子最近總是說累,不像平時那樣開心地笑,容易發脾氣,食慾下降,沒到睡覺時間就上牀躺着,過分拖延……家長除了觀察孩子身體是否舒適,再就是要和他聊天,看他是否有什麼煩惱。有時,孩子說不出有什麼具體的煩惱,沒闖禍沒打架,也沒被老師批評,那麼,他也可能只是最近一段感受到了比較大的壓力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作爲小學生家長,我們一方面抓孩子學習,教他自我管理,注重各方面培養:鍛鍊身體、家務活、才藝、閱讀、英語……另一方面,要保證孩子身心健康,有活力,有發展獨特性的空間,做各種個性化的嘗試。這個過程中,家長要隨時細心觀察,做好平衡。如果只顧“業績”,只想讓孩子做加法,不停歇地進步,那很容易把孩子搞得太疲憊,壓力大,欲速不達。

小學生的壓力可能來自哪裏?

每天做功課的時間太多,大腦一直處於緊繃狀態;

所學內容難度大,時常遇到困難,感覺很難應對;

每天學習和生活任務單調重複,缺乏變化和趣味;

學校裏,老師有意無意製造出壓力大的氛圍,比如,老師總在給全班學生訓話,關於紀律和學習。有的老師習慣了把接下來何時要大考、統考這些掛在嘴上,每天都說,對於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這就可能帶來很大壓力;

在家裏,家長對孩子過於嚴厲、要求高、時刻監控,比如:永遠在孩子耳邊嘮叨,在孩子寫作業時總是厲聲訓斥;

小學高年級學生和中學生,還可能在同學間感受到比較大的壓力,比如,同學比自己學習好、物質條件優越、見識廣、節奏快等等;

孩子閱讀的書、看的電影、所學的內容、聽到大人談論的話題,超出他年齡所能理解的程度太多,這也可能對他構成壓力;

家人間關係不和諧,家裏爭吵不斷,氣氛不愉快,這會讓孩子感受到壓力;

家長自己壓力大、長期處於焦慮狀態,這種狀態也會影響孩子,讓他感受到壓力;

孩子身體狀態不佳,對正常的事情也會感到是負擔,一天下來就很容易疲憊、有壓力……

所以,如果您感到孩子最近壓力大,可以從這些方面去查找、反思,然後改善。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第2張

壓力真的不好嗎?究竟該怎樣看待孩子所面對的壓力?

這是個比較複雜的話題。簡單說三條:

第一點:我們要理解,孩子正在成長中,他的大腦神經發育尚在進行,這時他們的大腦協調處理壓力的能力有限。在這個年齡段,如果外界壓力過大,比較容易引起孩子產生一些身心健康問題。比如,有的孩子因家長過於嚴厲的管教,或家庭氛圍不和諧,而出現抽動症的表現。從醫學的角度看,有些孩子會因長期感受到壓力而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我們應儘量避免讓孩子:

1. 長期生活在慢性壓力之下;2. 有過於強烈的壓力體驗,比如經歷大的創傷性事件(一旦有類似事件,家長要及時給孩子做心理疏導,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第二點是:在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適度的壓力,這對一個人未來的心理健康是有益處的。就是說,我們不要追求零壓力的成長環境,那既不現實,也不利於健康發育。研究發現,童年時期感受到的適度壓力,可以創造更具抗壓性的人類大腦。我們所有人在一生中,都免不了會經歷到各種壓力大的體驗,我們的大腦在進化中,就發展出了適應壓力的自然功能,如果在成長的早期故意屏蔽掉生活中的各種負面體驗,大腦就錯過正常發育、發展出這些能力的機會。

第三點是:最新的關於壓力的研究發現,人們如何看待、面對壓力,這纔是關鍵。學會積極地面對壓力,會幫我們把壓力變成助力。所以,除了第二條裏所說,給孩子保留正常發展的機會,我們還應帶領孩子在體驗壓力的過程中,教他如何管理壓力。

下面具體說說給家長的建議。

如何幫孩子緩解壓力?

讓生活有健康的節奏,勞逸結合。實際上,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生活應該是比較放鬆的。如果老師和家長太“貪心”,總想讓孩子多學、多進步,總是要求他們抓緊,給他們留出的輕鬆時間太少,那麼孩子們自然要在學習時間裏想辦法放鬆,比如一邊寫作業一邊玩。這種在大人看起來效率低的做法,從孩子的角度看,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所以,要想改變邊學邊玩,根本的做法是,給孩子留出足夠的放鬆時間,同時要求他學習時全力投入。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第3張

把不同類型和內容的任務,穿插起來做;給學習和生活增添變化和新意。疲勞常常因單調而產生,增加變化,可以增加新鮮感。不同類型的任務,需要調動大腦不同部分的功能,穿插着做,就不會感到比較累。比如,作業多,還要運動,可以寫完一樣作業,玩點運動的遊戲,然後再繼續寫。有時,給學習的環境做點變化,玩個新的運動遊戲,把飯菜變換花樣做,在花盆裏種一株新的植物……這些小的變化,都會讓孩子感到生活得有新意。

用玩笑、玩樂、遊戲心態來點綴生活。放學回家後,家長不要總是嚴肅地詢問催促和說教,要在家裏創造個輕鬆有趣的氛圍。輕快的心態、積極情緒,可以讓我們提高做事效率,對繁重的任務更能應對。

運動、運動、運動!如果家長嚴肅地說:“出去跑五圈再回來!跳繩一千下!達到運動量!”那麼孩子會覺得很無聊,並且好像被罰,這本身又變成一個壓力源。所以,最好用遊戲的方式帶孩子動起來。比如,各種追人、抓人遊戲,孩子們可以一直玩到小學三、四年級。

每天留出一點時間,讓孩子自己安排。可以做他喜歡的事情,可以賦閒。孩子常要在閒逛發呆中發現自己究竟想做什麼,或者有什麼新的想法。自主與掌控感,可以給人補充能量。

每天和家人有一些親情時光。用親情給孩子的油罐補充能量。每天晚上,留些時間,和孩子聊天,說些無關緊要的話;和他玩個什麼小遊戲;一起讀書或欣賞音樂;一起跳繩;一起做美食……昨晚,做完作業,閨女硬把她爸從椅子上拉起來,陪她跳舞,跳得特別開心!

分享一些趣聞。有趣的科學或文史知識、新聞中的趣事、名人傳記中的片段、書或電影裏的有趣情節、自己或親友親身經歷的趣事……這些能幫孩子從單調的學習生活中跳出來,看到更廣闊真實的世界。眼界的變換,會讓他改變看事情的角度,對那些讓自己感到有壓力的事情產生新的看法,比如,發現那些不是那麼重要,或者可以有正面積極的理解。

把必做的任務寫下來,給大腦減輕負擔。教孩子學會把事情記在本子上,而不是總在腦子裏一遍遍地提醒自己,佔用大腦空間,或者總是被家長催促提醒。

上面這些條,是我和孩子一起嘗試過的做法,其中很多都已成了我們每晚家庭生活中的必做事項。您也可以探索適合您與孩子的做法。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第4張

如何教孩子重新看待壓力,把壓力轉換成“好壓力”?

給帶來壓力的事物標註上明確的“價值”和“意義”。

研究發現,看到事情的價值和意義,可以提高我們的應對能力。

一個事實是:壓力是真正投入做事、追求滿足意義感的目標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結果。我們在長大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各種瑣碎的、必做的、耗時棘手的、有點枯燥的事、看起來龐大艱鉅的任務、讓人緊張的考試或演講……所有這些,是正常生活的組成部分。並不存在一個無壓力的理想生活,在被我們錯失。太容易的路,要麼是下坡,要麼是有別人在替我們承擔着。前進就必然有阻力、要付出。

接受這一點之後,時常提醒自己,這些事情究竟有什麼價值和意義,記得美好的初衷和目標。這種積極的思維模式,可以幫我們更好地應對。有這樣的思考習慣,我們會把那些事情看作是機會和資源,而非困擾和麻煩。久之,我們還會認爲,自己是能應對難題、解決困境的人。

《哈利波特》裏的赫敏爲什麼能承受那麼大的學習壓力、同時學很多學科?因爲她毫不猶豫地認爲每個她選擇的科目都是那麼有價值有意義,她願意爲此付出辛苦!

最近我女兒跟我說,老師讓她找幾個同學負責畫板報。她很高興,但同時又覺得有點麻煩,還佔用很多休息時間。我說,多想想好的一面:過程會很有意思,做完了你們會很有成就感。他們四個人分工合作。晚上寫完作業她畫草圖畫到九點。第二天放學就興奮地告訴我:基本完成一半了!

所以,對孩子,無論是學習、鍛鍊身體、做家務活,都要從正面去呈現,一起看到努力後的美好前景。做這些事,不是受罪,是我們在成長爲更好的自己!

在感到有壓力時,告訴自己,這是身體在努力迎接挑戰,在幫我做得更好。

遇到具體事情,比如考試、比賽、表演等等,如果感到緊張有壓力,我們要告訴自己,這是我們的身體在做好準備要迎接挑戰,這種緊張或焦慮,是一種興奮,可以調動我們的全部潛能,幫我們發揮出最好的水平。研究發現,與認爲緊張和焦慮會讓自己搞砸了的學生相比,被這樣告知的學生,在考試中的確會成績更好。

想起過去在女兒二年級時,我和她聊天時說,媽媽從小到大,都是遇到大考試就會比平時表現得更好,一貫如此,估計你也是這種類型的人。之後她果然正式的考試都考得不錯,比平時好。後來,看到美國心理學家凱利.麥克尼戈爾在書裏說,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被告知“你是那種在壓力下能表現更好的人”,他們實際表現會提高33%。因爲,這種信息改變了那些焦慮信號的意義。

有壓力時,學會識別、表達和傾訴,找人溝通;看到與他人的連接;尋找機會去幫助別人。

很多人在處於困境中、感到壓力大的時期,總是選擇一個人躲起來,似乎把自己不好的狀態暴露給別人,會比較丟人,越發強化了不好的感覺。實際上,研究發現,在艱難的時刻,我們更應該做的是,看到有很多人都有與你類似的處境,然後找機會做點助人的事。人類面對壓力,不只有“戰鬥或逃跑”這一種反應模式,還有“結盟、照料與友善”的反應模式,這是我們進化而來的辦法。對大腦的研究發現,助人,可以讓我們體驗到勇氣、希望和連接。這也算是我在昨天的文章(點此閱讀)裏所寫的“主動付出是解決問題的黃金法則”的大腦神經學依據。

孩子有壓力,你只是幫他放鬆嗎?——補上“壓力管理”這堂課 第5張

小結

關於壓力的具體研究還有更多。這些我們目前對小學生不一定都能用得上,但我們懂得了,以後在孩子成長中,就有了引導的思路。要想提高孩子應對壓力的能力,提高抗挫力,培養堅韌等品質,我們可以從他小時候起,用科學的方法帶他一起面對,而不是隻逃避或者哀憐抱怨。

生活中,我們自己先嚐試運用這些辦法,然後把過程、體驗、收穫,隨時與孩子分享。您會發現,正是壓力與逆境,讓我們變得更強大。目睹我們的變化,孩子也將獲得力量,做好準備,去大膽地迎接他未來要面對的各種挑戰!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