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來源:寶貝周    閱讀: 9.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街上遇到熟人,作爲父母,你希望孩子懂禮貌、嘴巴甜,催促孩子跟叔叔阿姨打招呼,可是小傢伙卻縮到你的背後,任憑你怎麼說,就是要躲着人家。“這麼沒禮貌,可怎麼行啊?”你心裏暗暗着急。爲什麼孩子這麼怕跟別人打招呼呢?

孩子非常怕跟人打招呼,每次要ta跟人打招呼,就抿着嘴、一邊往後縮,一邊勾着眼睛看爸爸媽媽,不說就是不說。你站在一旁,害怕得罪了對方,覺得尷尬極了,覺得自己沒把孩子教好,你忍不住開始責備ta:“小孩子不可以這麼沒有禮貌……”

你覺得鬱悶極了:“真是不公平,爲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那麼活潑,自來熟,討人喜歡,自己家的孩子就這麼不開竅呢?”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愛不愛打招呼,是天生的,也是父母后天影響的

發展心理學研究發現,人的性格既有先天遺傳,也有後天的環境作用,兩者難說孰輕孰重。但筆者認爲,對於幼小的孩子,也許先天的成分更多一些,因爲比起成年人,他們的性格受後天影響的時間並不多。

天生較不怕生的孩子,通常能順着大人的要求,靦腆地輕聲說“阿姨好”,但天生個性較爲內向、敏感的,對陌生人心生戒備,要ta對一個見都沒見過的陌生人表示友好和開放,往往內心要經歷一番痛苦的掙扎。

孩子不愛打招呼,也許你該反思一下,是不是遺傳你們夫妻倆的?你們任何一個人小時候,是不是也很害怕和陌生人打招呼?也許孩子不愛打招呼,真不能全賴孩子。
怕生,是進化所得的“安檢”機制

其實,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和害羞,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你一定記得,你的嬰兒在五個月大前,任誰抱都可以。但在六個月大前後,突然間,除了媽媽(主要照顧者)外,好像看誰都不順眼,誰抱他,他就扭頭大哭。我們通常都以“陌生人焦慮”,來形容這個現象。

雖然這個焦慮,會在一歲半後,逐漸淡化,但隨着年紀漸長,在面對陌生人的那一剎那,他們會有一些直覺的警覺。他們會靜靜的看着陌生人,好像是在以自己的感覺,去感受、去觀察“這個人安不安全?”“他對我好不好?”。

“陌生人焦慮”讓孩子只接近對他成長有利的人,讓自己與那個人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和依附,並從那個依附裏發展安全感。而在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又何嘗不是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透過那樣的能力,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只是很遺憾的,許多成人在引領幼兒接觸他第一次遇見的人時,會忽略掉幼兒的這個觀察,這道“安檢”過程。更讓孩子擔心的是,他還來不及反應,這個陌生人,就會靠他很近,摸他的頭、拍他的臉。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第2張

假如你是孩子,你會是什麼心情?

不打招呼就責怪孩子,你想過孩子的感受嗎?

“每一回聽見大人這樣說孩子,我總覺得好不忍心。曾經是小孩,現在又和幼兒打交道,深深瞭解被大人說“沒禮貌”的感覺,是一種羞愧,也是一種挫敗。羞愧的是自己不好,嘴巴不甜;挫敗的是自己做不好,讓成人失望。而這種種的感覺,都得同時在大庭廣衆、衆目睽睽之下,被揪出來。”一位臺灣的教育博士如是說。

將心比心,作爲大人,在大庭廣衆下被羞辱,也覺得不好受。那麼,同樣的痛苦,爲什麼身爲父母,卻硬要強加於自己的孩子身上?孩子還這麼小,真的忍心麼?

身爲父母,其實哪裏忍心怪罪孩子?但是,“孩子是要教的,教不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們就在“爲人父母的責任”中勉強讓自己的心硬了起來,雖然堅硬的心能夠幫助父母克服內心的軟弱,可是卻也因此,難以體會孩子的感受。

我們甚至不覺得孩子有自尊心,我們覺得他們那矮矮的身驅裏,沒有太多感覺,沒有太多自尊。所以,我們的話不會讓孩子受傷,就算受傷,也是一點點。

或許,在我們小時候,我們的自尊心也被默視了,所以現在長大了的我們,也看不見幼兒的自尊心?我們看不見那站在巨人叢裏的小小孩,對陌生人的畏怯。我們看不見小小孩的罪惡感,因爲連他心愛的爸媽(甚至爺爺奶奶)也覺得他不夠好,在所有大人的注視下數落他。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第3張

是的,在衆人面前數落孩子,“教孩子”的責任是盡到了,絕對不會落人口舌。在所有的“目光”下直貼孩子標籤(沒禮貌、太吵、不聽話……),“警惕孩子”的目地達成了,好像離“好孩子”的目標也愈來愈近。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當衆羞辱孩子,會讓孩子產生罪惡感

在幼兒的成長旅程裏,他們會碰到一個成長上的難題:罪惡感。它與幼兒“好奇、主動探索”的熱情,緊密相連。

當自己依照自己的想法,去探究這鍋裏有什麼?去試探我這樣做,他是不是就會這樣反應?這種種試探的結果,卻也可能打破某樣東西,或惹毛了哪個人,與成人的意願和秩序相左。於是孩子會愧疚自己讓大人生氣,把“自己不好”這樣的罪惡感加諸在自己身上。

“不打招呼,嘴巴不甜,那麼就沒有禮貌,不尊重別人,讓父母丟臉,這樣的孩子就不是好孩子,難道不是嗎?”

幼兒需要時間去觀察陌生人,卻得不到認可,又聽見成人一再說自己無禮時,他就會產生罪惡感,孩子會覺得自己不夠好。反抗不依,那就是自己不好;依樣順從,也因爲自己的感覺有錯,還是不好。

當衆羞辱孩子,會刺傷孩子的自尊心

似乎父母親戚們都急於把一個纔到成人大腿高的孩子教成一個完整的人。假如我們的社會體系認爲讓一個人羞愧,會很快的收到教養功效,那直接面對面的運用“沒有禮貌、你將來完蛋了、你這樣沒人會喜歡你、你真麻煩、真倒黴生到你……”等的語言,也就理所當然!

但是這類的語言,因爲是直接攻擊個人的自尊,所以會讓人覺得渺小、一無是處,所達成的效果就是羞愧。

假如孩子從小生活在這樣的語言下,從小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長大了又會如何?

心理學家認爲,自尊心是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當一個人有足夠的自尊心時,就會自重、自愛、自我尊重,並覺得自己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和喜愛。當一個人的自尊心過強,就會變得虛榮,自尊心過弱,就會自卑。

個從小就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孩子,長大後,也許難以相信別人是喜歡ta的,也許會因此害怕交際,更加畏畏縮縮。不僅如此,自尊心弱也跟缺乏自信有一定關係,假如孩子一直被父母當衆羞辱,也許長大後會害怕接受生活的挑戰。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第4張

被當衆羞辱的孩子,長大後恐難正視自己的感情

孩子們被自己心愛的爸媽(主要照顧者)責備“小孩子不能沒禮貌、害什麼羞嘛、不聽話、讓大人丟臉……”。

父母心急如焚,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其實是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希望自己怎麼想,孩子也得怎麼想,孩子這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就該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也許,這是一種自私的表現。父母終於讓孩子滿足了自己,犧牲的卻是孩子的自尊心。另外,誰是父母,誰是孩子,爲何反倒要求孩子來遷就父母呢?難道孩子不是最該被照顧的嗎?

孩子遷就了父母,可是心裏的想法卻沒有被聽到。孩子會認爲自己的感覺和想法重要嗎?是不是爸媽的想法更重要呢?

傷害孩子的尊嚴,最大的影響就是孩子覺得不應該正視自己的想法、情緒和感覺。傷害孩子的尊嚴,所帶來的長遠影響是,他們日後也不會正視他人的想法、情緒和感覺。這樣的輪迴,所帶來的漠視情緒,甚至情緒傷害,永無止境。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第5張

如何教會孩子和別人打招呼?

1、三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辨別性別、辨別年齡的能力,而且也具備了一定的語言交際能力。這時,成人的教育方法要得當,不要對孩子過分保護,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面前,要鼓勵孩子懂禮貌、敢講話,堅持要孩子招呼人,並告訴他招呼人才是懂禮貌的好孩子。

2、不能因爲孩子不願招呼人而不帶孩子外出。成人外出時應儘量攜孩子,讓孩子和成人一起參與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並且鼓勵孩子接觸陌生的環境。要注重在實踐中培養孩子的良好的禮貌行爲習慣,而且成人要做好孩子的表率,遇到熟人或孩子不認識的人主動有禮貌地打招呼,然後再向孩子簡單介紹,讓孩子主動地招呼人。

3、當孩子不願招呼人時,不要說“這孩子不懂禮貌”,應該對他表示關懷、愛護,並且陪同他尋找方法,主動開口招呼人。給予示範和提醒,但一定不要強迫寶寶打招呼。在見到陌生人時,提醒寶寶打招呼,比如“寶寶,給叔叔打個招呼吧!”但是,不要期待寶寶在你的提醒後就做出具體行爲,只是單純的提醒而已。

如果不選擇提醒的方式,媽媽也可以假扮寶寶的身份,以寶寶的語氣跟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寶寶,我們跟叔叔打招呼啦,我們問叔叔好!”總之,父母可以給予示範和提醒,但一定不要強迫寶寶打招呼。

逼孩子打招呼的害處竟然這麼多,爲什麼不早告訴我? 第6張

4、對於膽小羞怯的孩子要多加關心,還可以使用一些技巧來幫助適應他人與環境,如事先將可能見到的生人的相貌、特點告訴孩子,並瞭解孩子心中的憂慮、儘可能給孩子提供一些諮詢,讓其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5、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成人應試着去發掘孩子的獨立天賦,在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面前,讓孩子自己判斷該怎麼招呼陌生的人。當孩子獲得成功的經驗時,自信心自然會增強。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