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3-6歲 > 學齡前教育 >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D從1歲半開始就進入了“拖-拖-拖拉”階段。當時我給她一個封號“淡定姐”,好多事情我都火燒眉毛了,“淡定姐”卻仍然異常優雅平靜地該幹嘛就幹嘛,形成鮮明反差的就是我一個勁地在後面催,張牙舞爪地在那指揮小D。

有一天我自己也受不了自己這個樣子了,說好的那個溫柔如水的女人呢(吐舌頭)。於是,我就痛定思痛,進行了深刻反思,總結了一些行動方案。這一年多的實踐下來,還是很有成效的,分享給大家。

(注意,今天談的是學齡前孩子的拖拉,上小學後的問題不在今天討論範圍內)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區分慢和拖拉

這是我們首先需要區分的兩個概念,我們眼裏的孩子拖拉,其實是相對的,相對於我們自己的標準。殊不知,這也許本身就是孩子該有的節奏。他們需要花時間去體驗一切我們都習以爲常的活動.

我們覺得只是吃飯,對孩子來說,這是他們在體會食物的顏色、質地、味覺、這是他們在協調大腦、手臂和嘴巴、這是他們在練習使用語言來表達食物的美味。這些對於小小的他們來說,都是需要花時間的。

在孩子上小學之前,所謂的“拖拉”都是假性的,但這個階段,我們怎麼應對孩子的“拖拉”就很關鍵了。如果我們一味埋怨、催促、包辦代替,那這些錯誤的行爲就會導致孩子上學後變成“真拖拉”了。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2張

區分你的需求還是孩子的需求

這一點是很多父母搞不清楚的,也是導致我們特別煩孩子拖拉的根本矛盾。在抱怨孩子拖拉之前,不妨先問自己一個問題,她的磨蹭對誰造成了影響?

比如,我曾經特別煩小D每天早上磨蹭,總是擔心她一磨蹭錯過了校車,上幼兒園就要遲到。於是,每天早晨,我就是追在她後面催,吃飯開始餵了,衣服也幫忙穿了,還會抱着下樓。

後來當我問自己這個問題時,我就發現,她遲到和我無關啊,她遲到了自己損失了和同學們玩的時間,也許老師還會批評她。這時,我就意識自己越界了,當我們把孩子的需求變成了我們自己的以後,那孩子自然不會爲自己的行爲着急,反而會覺得我們幫她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3張

另外一種情況呢,的確就是影響到我了。比如,本來計劃好了3點和小D一起去游泳,然後託管到健身房的兒童遊樂室,這樣我就自己能去練一會器械。但誰知,她臨出門就開始各種磨蹭,催了好幾次,她還在那邊津津有味地玩火車軌道,一直拖拉到4點半我們都沒出發。

常常這時,我也特別容易火大,但再回到這個問題,我就知道,其實真不能埋怨她拖拉,只不過她的行爲影響了我的需求而已。要是我不着急出門,我不是還會很欣慰她的專注力特別好嗎?

這個真的是你的問題嗎?還是你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成了你最大的問題?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4張

因此,在面對孩子拖拉磨蹭時,第一步可以區分到底影響了誰非常重要,這樣問題就聚焦了,接下來解決方法就會更有針對性。

孩子的需求-讓她承擔自然結果

不願意讓孩子自己承擔後果,是很多父母面對孩子拖拉最大的一個錯誤,這個本質就是我們把孩子的需求變成了自己的了。怕孩子遲到,怕孩子作業完不成,我們比孩子更緊張那些結果,所以我們總是催促、威脅、甚至吼叫。

現在每當我確認這是小D自己的需求後,我只會提醒一次,決定不反覆嘮叨,讓小D自食其果。但每次發生了她不願意接受的後果後,我一定不會埋怨,說,“你看,早和你說了,你就是不聽”,而是會共情會安撫,同時更加重要的是,會強調她之前的行爲導致這樣的結果,“兒童博物館關門了,真的太令人傷心了。我們下次出門時,當媽媽提醒小D要穿鞋時,如果小D可以馬上行動,我們就一定可以趕上的”。

我知道這樣做很難,我也是一直在修煉。但孩子是最活在當下的,他們沒有體會過後果,是無法理解爲什麼當下父母對我有這個要求。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作爲父母的緊張、焦慮和情緒失控,這是他們不喜歡的情緒,自然就會逃避;他們體會到的只是當下我們想要控制他們,指揮他們做這做那,這是他們不喜歡的行爲,那自然他們就會反抗。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越着急,孩子越磨蹭。

第一條:對你自己和你的行爲負責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5張

而且因爲我們不願意讓孩子承擔這個自然結果,我們常常就會出現包辦代替。小D的園長曾說過,常常會有家長抱怨,孩子上了小學後總是磨蹭拖拉,起牀慢、寫作業慢、有時連吃飯也是嘴裏含着就是不動。

其實根本不是孩子上了小學後變磨蹭了,而是上了小學後很多家長才意識到了“標準”,原來這些事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做的。但小學前,很有可能都是父母代勞的。

孩子沒有經歷過練習的階段,沒有意識到這些是他們自己要做的事。能力和意識上都沒有做好準備,卻一下子有了更高的要求,人的本性就是,當自己做不到時,就會本能地逃避,這也就變成了我們成人眼裏的“磨蹭”。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6張

我的需求-父母自己提前計劃

如果孩子的磨蹭妨礙了我們的需求時,這時我們要做的就更不該指責孩子,而是在理解孩子特點的情況下,自己提前計劃,這纔是“雙贏”。

比如我急着出門,小D還在看繪本,我叫了幾次她沒理我,我一看時間已經晚了,於是就開始嘮叨小D磨蹭了。很多時候,我們抱怨孩子,反應的卻是我們自己內在節奏的失控。成年人一定比孩子更有時間觀念的但這個時間觀念應該體現在我們自己的提前計劃。這裏計劃有兩方面。

首先,我們自己先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像之前小D早上坐校車,我都是又要忙自己又要顧小D,一旦時間來不及了,我就會兩頭顧不上,還會出現自己情緒失控。現在我會提前起牀,先把自己收拾妥當,再把小D幼兒園要吃的零食盒和水杯準備好。

其次,理解孩子“慢慢來”的發展需求後,我們就該提前預留出這些時間給孩子。這就意味着也許我們需要早點叫醒孩子,更意味着晚上要早點入睡。下午3點要出門的,大概提前1小時到半小時就開始給孩子打招呼,讓她心理有預期,慢慢做好準備,而不是臨出門了開始大聲吼叫指揮。

成年人本該就比孩子更有計劃性和條理性,要找回自己的節奏,不是拿孩子當“藉口”,而是自己提前計劃。

學齡前的拖拉都是假性的,這樣處理防止變真性 第7張

不要把自己的節奏強加於孩子,尊重孩子內在的節奏。着急焦慮的家長,常常是自己對自己的節奏失控了。

嘮叨催促是一把鈍刀,不但不會讓孩子不磨蹭,反而在無形中將親子關係“割斷”。

讓孩子可以從容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去探索、去體驗、也包括去承擔後果,這纔是陪伴的真正意義吧。

學齡前健康
學齡前營養
學齡前教育
學齡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