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產後 > 產後保健 >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來源:寶貝周    閱讀: 3.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產後常見哺乳問題:

一:乳房脹硬如石,奶水就是出不來
產後4、5天就來醫院就診的媽咪的苦惱大多都是“醫生,我乳房脹,像石頭一樣,奶水出不來!”。
其實,上篇文章裏晶晶醫生已經講過,孕期開始乳房已經開始在爲哺育做準備,產後的乳房就像是準備就緒的水庫,而打開這個水庫閥門的鑰匙就是寶寶的吮吸,寶寶是每位媽咪標配的“開奶師”。
產後半小時內就讓寶寶和媽媽肌膚接觸,媽媽熟悉的心跳聲、肌膚溫度可以讓寶寶找到安全感,當寶寶依偎在媽媽身邊時會有吮吸自己嘴脣的動作——吮吸反射,這個時候就讓寶寶吮吸乳頭,不要靠聽有無吞嚥聲來判斷乳汁量是否足夠多,因爲初乳量真的很少,雙側加起來能有3~5毫升就非常棒了。哪怕真的沒有乳汁出來,也不要覺得寶寶在“白乾活”累到了,因爲寶寶吮吸時會刺激新媽媽垂體分泌催乳素和催產素調節促進乳汁產生,他們是在爲自己製造口糧呢。

因爲產程中用藥、產程長且艱難、產後出血等造成媽媽或(和)寶寶疲憊虛弱;或產後需要母嬰隔離不能產後立即哺乳的,建議媽咪們模擬寶寶吮吸的動作用手擠出乳汁,以保持對乳房泌乳的有效刺激。具體爲:手上塗抹溫水或其他無刺激的液體後,拇指與併攏的示指、中指打開呈“C”型,置於乳頭左右或上下相對兩側,於乳暈與皮膚交接的地方,手指先向後垂直胸腔方向按壓,再輕輕向外向上提拉乳頭,直至乳汁排出。可以請家屬幫忙,力量一定不要太大,如果新媽媽覺得要靠“毅力”來忍痛了,這時就錯了。


二:老人覺得乳少或體虛,需要進補,喝湯後乳房更脹了

週六,晶晶醫生值班看門診,來了位輪椅推進診室的剖宮產後1周的媽咪,原因是“乳脹,奶水少,發燒,全身痠痛”,我給她提拉乳頭後乳汁都是飈出來的,即乳汁壓根不少,處理完畢後交代乳汁不暢的時候不要着急“喝湯催奶”,這時新媽咪怨念的對旁邊的老人說“我說不能喝湯,你們偏不信,偏覺得是乳汁不夠要補……”。這種“老人覺得你乳汁少或虛要補”的情況臨牀很常見,要相信,今天這樣的生活條件下,營養不良致乳汁產出不足的幾乎沒幾個,乳汁不暢時飲食要清淡些,因爲進補後乳汁量多、稠厚更容易造成乳汁淤積。


三:乳汁淤積,乳房結塊怎麼辦

種種原因都可能造成乳汁淤積,比如過時未哺乳、乳房受到擠壓、生氣等。所以預防是關鍵,哺乳期要情緒平和,按需哺乳,合理膳食。不慎乳汁淤積乳房結塊時也不要過分緊張,首先要想到讓寶寶來解決ta糧倉上的麻煩,即讓ta多吸。媽咪還可以配合手法排乳來解決問題。具體爲:熱敷結塊(40℃~50℃),4~5分鐘;熱敷同時手塗潤滑劑(橄欖油、寶寶潤膚露等無害無刺激物質)後提拉乳頭(見正文第4段);按揉結塊,2~3分鐘後從乳根部向乳頭部推捋;再次提拉乳頭;如此反覆交替。注意向乳頭部推捋時要用適當的力量托住乳房,形成一定的正壓,但千萬切記整個過程都不可使用蠻力,時間也不可太長,以免損傷,造成水腫甚至血腫。有些媽咪會一直擠,因爲一直有奶出來,沒有“排空”,實際上排空至一滴也沒有的狀態是不存在的,因爲一邊排一邊又在產生,所以排空實際上是乳房明顯鬆軟。如果自己沒用信心或實踐證明確實搞不定的,建議專科醫院就診(上海可來龍華醫院,哈哈)。


四:乳頭皸裂,痛徹心肺

乳頭部末梢神經豐富,所以,晶晶醫生要對媽咪們的家屬說,乳頭皸裂真的是痛徹心肺,不要認爲是她們“嬌氣”“作”。乳頭皸裂的主要原因是寶寶銜乳不正確,舌頭不能很好地裹住更多的乳房,讓乳頭自然地延伸到自己的口腔深部,在寶寶吃奶的時候,舌頭及上顎會反覆摩擦沒有到達口腔深部的乳頭,這樣就容易造成皸裂。正確的哺乳姿勢,讓寶寶更好的銜住乳頭是最好的預防。另外,哺乳結束撤離乳頭時不要硬拽,用手輕壓寶寶下巴,使嘴巴張開解除負壓可以輕鬆的撤離乳頭,也是很好的預防。如果已經發生,建議暫停親喂,按哺乳的頻率擠出乳汁,可以用手或吸奶器,乳頭部塗抹乳頭修復霜或其他藥物(龍華醫院一般使用自制的青石軟膏),待乳頭恢復正常後再哺乳。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第2張

如果因爲念珠菌感染或乳房部溼疹造成乳頭皸裂者,建議暫停親喂,至專科就診。


五:乳頭上有“白點”

乳頭上出現“白點”一般因爲:1、寶寶銜乳不當,吮吸力在乳頭局部造成負壓過大,導致損傷,形成白點(白色的水泡);2、白點相對應乳管不同,乳汁淤積,哺乳過程中淤積變稠厚甚至如“老酸奶”的乳汁堵塞於乳管開口處,即形成乳頭部白點。建議不要吃過於油膩的食物,糾正寶寶的含乳姿勢(突然發現,多次講到含乳姿勢,上一篇再講乳頭凹陷時講過,且大多媽媽在孕期學校也學過,就不多贅言)。已經形成的白點,儘量讓寶寶吸通,哺乳前可用溫水或植物油浸泡軟化,以幫助ta能順利吸掉白點;或拿軟毛巾蘸溫水適當力氣擦拭;頑固不除的白點可用無菌注射器針頭挑開。


六:乳汁過少

其實乳汁是身體液體的一部分,所以要保證足夠量的液體攝入。晶晶醫生有一學弟的妻子產後乳少,在按需規律哺乳的基礎上每天堅持喝2000ml白開水,1周後奶水量明顯增多。當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白開水,可以加點味道,所以晶晶醫生一般建議“500ml花生漿,500ml豆漿,500ml牛奶,500ml或酒釀或絲瓜湯或魚湯或蹄膀湯……”。足夠多的液體攝入基礎上,還要按需規律哺乳,多和寶寶接觸,親吻、撫摸都會使體內催乳色分泌增多,促進乳汁產生。
部分媽咪可能因爲產後氣血虧虛、或情志不暢等原因造成乳少,可中醫藥調治。當然很小部分人先天乳腺腺體不發達,就是產不出乳,那就死心吧。


七:乳汁過多

大千世界,總有那麼幾件“氣死人”的事,對於乳少媽咪來說,或許因爲“乳汁過多”來醫院就診聽着確實讓人心生羨慕,而實際卻是過猶不及,同樣痛苦。乳汁產生過多往往並沒有做到按需哺乳,即媽咪迷茫於不曉得到底該什麼時候餵奶,於是就定時哺乳,這樣長久定時吸奶刺激會使乳汁產生不能按需調節,產量超過寶寶的需要。實際上自然的按需哺乳(媽咪和寶寶都有需要),乳房和寶寶長期的磨合可達成供需平衡的默契。建議乳汁過多的媽咪們,要重新建立供需平衡,如果自己乳脹了可擠出少量乳汁緩解脹痛感後循序漸進地延長排乳時間,“訂單”少了,“產量”會逐漸減少,乳房脹痛時還可以冷敷緩解不適。
八:催乳和回乳的食材
催乳食材或許真有作用,但所有食材都是輔助性的,即使某種食材真的有催奶作用,媽咪們吃了以後感覺脹奶了也要通過排出乳汁後才能繼續奏效並使乳房不斷產生乳汁,所以多和寶寶接觸、有效吮吸纔是最關鍵的。食材方面建議葷素搭配,營養均衡,以喜爲補。如果真有氣血虧虛,營養不良的情況,可至中醫乳腺科就診,辨別體質後按需進補。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第3張

回乳的食材常見的有:炒麥芽(通常大劑量回奶,如果每日食用量在30g以下可能有催奶作用),山楂、茴香、薄荷。民間還有說韭菜、芹菜、豆角等。晶晶醫生認爲,酸斂收澀的食材可能有回奶作用,但是都不是絕對的,特別是在回乳的時候不能依靠食材。


九:哺乳期該選擇什麼樣的文胸

孕產期乳房在增大,加重了懸韌帶的負擔,所以必須要有合適的文胸給予支撐以減少哺乳後乳房下垂的機率。建議如下:輕薄、透氣、柔軟的純棉材質;肩帶要寬,承重力強且可減少肩部壓強;杯罩不要過或過鬆,過緊可能造成乳汁淤積,乳房脹痛,過鬆則達不到承重的效果;杯底要寬邊且有彈性,避免腋下和背部累出贅肉;授乳口設計合理,可以根據不同的哺乳環境多備幾款;學會正確的佩戴方式。


十:寶寶不吃乳頭或奶瓶怎麼辦

沒有天生不吃乳頭的寶寶,一定是有原因的。部分是由於媽咪乳頭凹陷、乳頭過小、乳頭過大等原因造成,上篇已講;部分是因爲乳汁量過少或過多,可按上述糾正,乳汁過少的媽咪還可以在哺乳前手法按摩乳房促進乳汁分泌讓寶寶吮吸即能吸到以安撫ta,乳汁過多寶寶來不及吞嚥的媽咪可在哺乳前適當擠掉部分乳汁,或哺乳使手指掐下乳頭減緩乳汁排出速度;部分是因爲混合餵養,造成了乳頭混淆,糾正需要從修復母嬰關係開始,媽咪要增加和寶貝的皮膚接觸,要有耐心地嘗試,不要強迫寶寶吸乳頭,還可以配合口腔按壓訓練(媽媽洗淨雙手,示指伸入寶寶舌面及兩頰分別進行有節奏按壓,引導寶寶隨着按壓進行吮吸,並逐漸放鬆口腔,使舌頭能夠伸得更長),不要在寶寶特別餓的時候糾正乳頭混淆;部分是由於寶寶舌繫帶過短,不能足夠伸長舌頭,可至專科醫生處糾正。
孕產期乳房護理(二) 第4張

媽媽們重返職場前要讓寶貝吃奶瓶,部分敏感的寶貝就是拒絕,看着ta們絕食餓着自己真是讓人撕心裂肺。或許晶晶醫生的這幾點建議可以幫到你們:1、有的寶貝是不喜歡凍奶的味道,媽咪們在準備凍奶前,可以將新擠出的乳汁加熱至微沸,迅速冷卻後再冷凍,以去掉脂肪酶活性。2、嘗試更換更接近媽媽乳頭形態的奶嘴。3、擬重返職場前2周鍛鍊適應奶瓶,每天1~2次。4、大人要多些耐心,不要強迫寶寶吃奶瓶,可以用語言商量,不要以爲寶寶聽不懂。5、不要在寶寶特別餓的時候訓練。6、奶瓶不是必需品,若寶寶堅決拒絕的話,可以根據寶寶的月齡選擇其他哺餵用品,比如鴨嘴杯。


十一:如何回乳

不管怎樣,寶貝和媽媽的乳房說“Bye Bye”的日子總要到來。建議回乳要循序漸進。每日適當延長排乳時間,讓乳汁產生逐漸減少,至離斷。
如果需要緊急回乳的,可至專科醫生處尋求幫助。
回乳過程中若乳房脹痛明顯,可外敷皮硝。
回乳的過程中適當減少和寶寶接觸。乳頭塗抹墨汁、辣椒等“暴力”手段不可取。


十二:孕產期如何自檢乳房

晶晶醫生常會碰到一臉愁容的媽咪說“醫生,我乳房內有個塊”,認真體檢後覺得很鬆軟,於是明白,她手法錯了,讓她自己摸給醫生看,往往是對捏。正確的乳房自檢應該是四指伸直併攏,平觸乳房,對捏是錯的,孕期體檢手勢也一樣(當然,不管什麼時候乳房觸診都應該平觸而不是對捏)。
祝願各位媽咪都能有個愉快、輕鬆的孕產過程。

產後飲食
產後保健
產後恢復
產後疾病
產後避孕
產後哺乳
產後食譜
哺乳期食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