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別讓ipad“拐走”了你的孩子

別讓ipad“拐走”了你的孩子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過分依賴iPad等電子產品,可能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對面溝通的技巧,長時間獨自玩耍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單和寂寞。

楊雪的女兒菲菲才兩歲,今年春節,菲菲的爺爺給孩子買了個ipad。老人說,朋友的孫子孫女都玩ipad,可以下載故事、童謠等,他覺得ipad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機。拿到禮物後,楊雪幫女兒下載了各種早教內容,還有些簡單的遊戲。因菲菲挺喜歡,楊雪便經常打開ipad讓女兒玩,自己在一旁做家務。一個湯姆貓的遊戲,菲菲能玩10多分鐘,但同時她也出現了眨眼頻繁的症狀。楊雪說,醫生告訴她菲菲出現了視力下降的趨勢,不能讓孩子再碰那機器了,可是,菲菲天天哭鬧着要玩,一看就是上癮了。

用ipad哄孩子,以爲高科技產品能起到早教作用,不想卻弄巧成拙,孩子玩得上了癮,不僅眼睛視力下降,而且對那些玩具、書本不再感興趣了,也不愛搭理人了。

專家呼籲:別讓ipad拐走你的孩子

別讓ipad“拐走”了你的孩子

電子產品對視力的影響極大

專家表示:孩子過早專注電子產品,會給以後的文字學習造成障礙。長期關注視頻,就跟大人不動腦筋看電視一樣,孩子會懶得去思考問題。也有些早教專家覺得,給兩三歲的孩子玩iPad不好。孩子視力還沒有發育成熟,而iPad的畫面顏色鮮亮,容易對孩子眼睛造成傷害。而且,幼兒在發育過程中應該多和人交往,鍛鍊語言表達能力,電子產品對視力的影響極大。不要讓3歲以下的孩子接觸電子產品,因爲他們的視覺系統發育還不成熟,電子產品色彩亮麗的屏幕對眼部刺激大,容易造成視覺疲勞進而誘發近視。稍大的孩子用電子產品也應把亮度調低,玩15 分鐘就休息,一天不超過1個小時。

電子產品不能替代親子互動,親子溝通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值得提醒的是,一些家長爲了省事,把iPad等電子產品“看管”孩子,給孩子當作打發時間的玩具,爲了讓孩子穩坐家中就給他玩iPad。殊不知,這種“省事”會耽誤了孩子自身成長需要學習的課程。 “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功課需要學習。例如3歲的孩子,需要學習的是基本的社交、語言的發育、動作的發育等,如果只顧着玩iPad,有可能孩子就不去跟其他小朋友交流了。” 專家說,例如家長給孩子講故事的過程,就不能用iPad講故事來代替,因爲講故事的時候,孩子還一邊聽一邊思考,一邊問問題,家長也在回答孩子問題的過程中,與孩子建立親子關係和互動交流,孩子也從這樣的互動中得到安全感和接納書本的知識,這是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

電子產品有圖像、聲音,色彩鮮豔,確實容易引起孩子興趣,但它不能取代親子教育。過分依賴iPad這種電子產品,可能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對面溝通的技巧,長時間獨自玩耍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單和寂寞。專家建議家長應多抽時間,陪孩子玩拼圖、積木等益智遊戲,讓孩子多貼近真實生活,不要把孩子交給電子產品,親子溝通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您的孩子有木有被ipad拐走?

喜歡玩iPad的孩子並不在少數。據一項調查顯示,在511名被調查者中,有82.19%的家長會讓寶寶接觸iPad,這些孩子的年齡基本都在3歲左右,他們最初希望利用iPad對孩子進行“早教學習”,但沒料到iPad對孩子的吸引力遠大於零食和玩具,最後不少孩子對遊戲着了迷。ipad不僅拐走了孩子,還偷走了孩子的健康和快樂天真的童年。

兩三歲的孩子對新奇事物的好奇心重,接受能力也強。iPad作爲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使孩子能直觀地針對物體進行操作。逼真的互動模式加上悅耳的聲音和超炫的動畫元素,孩子很容易上手,並沉迷其中。但對於身體發育尚未成熟的孩子來說,明亮的色彩和過於強烈的視覺刺激,可能會引發孩子視神經疲勞。長時間久坐不動,對孩子身體發育也沒有好處。而且,過分依賴iPad這種電子產品,可能會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削弱孩子和其他人面對面溝通的技巧,長時間獨自玩耍也容易讓孩子變得孤單和寂寞。

家長在給孩子提供電子產品之前,以下幾個方面是家長需要顧及到的:

“家長在給孩子提供電子產品之前,應該仔細考慮清楚。”以下幾個方面是家長需要顧及到的:

1.3歲以下的孩子最好不要接觸電視或iPad之類的電子產品。

2.如果孩子特別感興趣,可以將每次玩的時間控制在半個小時以內,一天不超過1小時。

3.在玩手機和iPad等比較小的電子產品時,最好將它們架起來,垂直放置,讓眼睛平視,避免頸椎受累,但不要讓孩子蜷在沙發上玩,更不要在行駛的汽車和地鐵上玩。

4.選擇遊戲時多挑一些寓教於樂的益智遊戲,避免玩畫面過於血腥和激烈的對戰遊戲。

5.增加和孩子的互動活動,多花時間陪孩子聊天、運動,別爲了解放自己,讓孩子變成“電子娃娃”。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