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五會”家長是什麼意思?家長應嘗試會說孩子的話

“五會”家長是什麼意思?家長應嘗試會說孩子的話

來源:寶貝周    閱讀: 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網上有一句流行語,形象地反映了親子交流的樣子——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五會”家長是什麼意思?家長應嘗試會說孩子的話

網上有一句流行語,形象地反映了親子交流的樣子——不做作業母慈子孝,一做作業雞飛狗跳。

­ 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鬥智鬥勇成爲大多數家長的家常便飯。老師們經常聽到家長一臉無奈地說:“我已經和他說過了,罵也罵了,打也打了,哎,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 家長們苦惱,其實孩子也苦惱。日前,杭州九蓮小學校長蔣曉通過調研發現,家長自認爲苦口婆心的話,孩子未必真的聽懂了,“和孩子說話≠會說孩子的話”。她告訴記者,有五類家長最被孩子嫌棄,“大家可以對號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類家長,得改一改,真心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學會說孩子的話”。

­ 面對“五會”家長

­ 孩子也苦惱

­ 在九蓮小學有一個常規舉措,每學期期中、期末,學校就會下發《爸爸媽媽成績單》,其中有一欄是“你最想對爸媽說的話”。

­ 蔣曉說,從孩子們交上來的情況看,他們的煩惱並不比家長少,多數反映的是和爸爸媽媽溝通的問題,歸納了一下,孩子們最苦惱的就是自己有一個“五會”家長,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 同一件事試試不同方法

­ 效果真的不一樣

­ 同樣處理一件事,如果說話的方式不同,取得的效果也會大不同。蔣曉說,家長每天都在跟孩子交流,但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所說的話能在孩子心裏蕩起多大的漣漪?她舉了兩個例子,得到了不同的處理效果。

­ ●讓他保管好自己的東西。

­ 孩子:爸爸,我的衣服丟在學校裏了,找不到了。

­ 爸爸一邊在班級羣裏問,一邊教育自己的孩子:自己的東西要珍惜,一次不注意可以原諒,再不注意就要懲罰了!

­ 孩子點點頭:哦,下次注意。

­ “這是我們家長最常用的教育方式,孩子以後還會丟東西嗎?估計還會,因爲孩子只是迫於家長要懲罰的威脅,覺得自己錯了,可一轉身就會忘記。因爲這樣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不是發自內心要去改正它,而是來自於外力的強加,功效只在一時。”

­ 蔣曉請這位家長換了一個溝通方式:“你給孩子講一個故事:××有一件漂亮的衣服,藍藍的……(你自己描述,講得越美越好)!它是××的好朋友,陪他一起上學,還給他在冷冷的日子裏帶去溫暖。今天,粗心的××不知把它丟在哪裏了。放學了,小朋友們一個一個回家了,××也回家了,可衣服回不了家了,它一個人在漆黑的學校裏哭!問問孩子,你心裏怎麼想的?該怎麼辦呢?和孩子討論找回來的方法,爸爸已經替你在羣裏問了,好心的××幫忙找到了放在講臺上了,明天記得謝謝他,也記得把衣服帶回來。”

­ 家長一試,反饋回來的信息:講了故事,他都感動得快流淚了。蔣曉解釋道,這樣說的好處是培養孩子遇事能設身處地爲別人着想的習慣,培養孩子善良、同情、責任心和感恩心。

­ ●培養他獨立做作業。

­ 一天,媽媽試着離開正在做作業的孩子,孩子認真地把作業都做完了,媽媽進去後,孩子說:“媽媽,我做好了。”

­ 媽媽心裏開心,但只是很淡然地“嗯”了一聲。孩子心裏是多麼渴望得到你的肯定,可你這樣的反應,孩子心裏會想:陪不陪我做一個樣,以後還是你陪着我做吧。

­ 換種方式,開心就要表達出來——

­ 孩子做完,告訴媽媽做完了。媽媽睜大眼睛,表現得很驚喜:“哇,今天媽媽不在旁邊,你竟然都做完了。真是太了不起(豎一下大拇指),來,乖寶貝,媽媽抱一個,如果明天還能這樣,媽媽會更開心的!”

­ 這樣做的好處是,父母用行動強化了孩子正確的做法,無形中告訴孩子“你可以的”,讓他有一種成功感,給他提出一點小要求,明天還可以這樣,讓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 ●只會催。

­ “快點起牀!”“快點吃早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看書!”……似乎“快點”就是爸媽的口頭禪。

­ 結果:越催孩子越煩,越煩就越不高興做。

­ ●只會擦。

­ “爸媽坐我旁邊看我寫作業,沒寫幾個字,他(她)就直接拿着橡皮過來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經很努力在寫了,你能不擦嗎?”

­ 結果:越擦越不高興寫作業,嚴重的就開始逃避作業。

­ ●只會煩。

­ “爸媽是唐僧,我犯錯了,他講了,我知道了,可他們還是不停地講呀講呀。聽到後來,我都不知道他們講了什麼!”

­ 結果:一個唾沫橫飛,一個雲裏霧裏,反反覆覆這幾句話,孩子都能背出來了。以後再犯,家長還沒說,孩子就能背出來。

­ ●只會吼。

­ “媽媽是隻河東獅,一看到我犯錯誤,就要吼我,樣子真難看。”

­ 結果:孩子被吼愣了,至於吼了什麼,一概屏蔽了。

­ ●只會打。

­ “我犯錯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說,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愛我了?”

­ 結果:時間一長,孩子對爸媽的脾氣一清二楚,犯錯了,頂多也就挨幾下打,還能把他怎麼着。

­ 三招,學會和孩子有效溝通

­ 蔣曉說,和孩子交流是有技巧的,敲門其實很簡單,掌握三點就可以了。

­ 第一:要了解孩子的心裏想法。

­ 如果孩子犯錯,先別急着火上來,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錯的原因,爲什麼會這樣做。把了解到的情況和他說一遍,說不定有出入呢?然後問一下他當時怎麼想的?通過溝通,瞭解事情的原委。記住:請你一定要理性分析。即使孩子吃了虧,也能變成你教育的契機,任何事都有兩面性,你要引導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 如果孩子某些事情做得不夠好,存在一定的問題,那你也要了解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生理還是心理。比如,孩子跳繩跳不好,有的孩子先天感統失調,沒辦法平衡,那應該就醫並進行鍼對性訓練,而不是一味地着急埋怨。有的孩子怕吃苦受累,不肯跳,是心理上的畏難情緒,那要溝通交流和體驗。

­ 第二:學會換位思考。

­ 在說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說出去的話孩子會怎麼想?能不能打動孩子?如果你覺得自己的話能打動孩子再和他交流,不打無準備之仗。有的話,連你自己都不能接受,孩子怎麼可能接受呢?能說到孩子的心坎裏去,那是最有效的,這在心理學中叫作“共情”。

­ 孩子有他自己的語言體系,感性、充滿幻想、喜歡動手實踐……比較喜歡的方式是講故事、比一比、做一做等方式,家長們可以多用用。

­ 第三:學會說“我們”。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 一個人最基礎的需要是安全感,爸爸媽媽永遠是孩子的靠山,和孩子說話時,請說“我們”。這給孩子的感覺你是和他站在同一陣營的,有快樂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難大家一起承擔和解決。你們永遠是他最堅強的後盾。孩子有安全感,纔會更有信心去面對各種困難。要是老說“你怎麼樣”,“你怎麼樣”,漸漸地,他在心理上會和你疏離,遇到困難的時候,就會變得自暴自棄。當然,更不能當着孩子的面說“他”了,這會讓孩子更難以接受!

­ 當孩子成功的時候,請你說:“我們的××竟然把××事情完成了,爸爸媽媽真開心!”表揚的時候請一定要說具體的事,不能籠統地說“好、棒”。

­ 當孩子畏懼困難的時候,請你說:“沒關係,我們一起再試試。”

­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請你說:“我們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件事情。”解決完了之後,問一下他的感受,強化一下他的記憶,以至於下次不犯錯或者一點一點改正壞習慣。

­ 蔣曉說,學會和孩子交流,改變你的說話真的很重要。“教育無小事,事事皆教育,請學會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說話,不做孩子們眼中的‘五會’父母!”(記者 梁建偉)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