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母嬰資訊 >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今社會,不管是在大街上、電影院裏、火車上,隨處可見“熊孩子”們興風作浪,喜歡隨意翻動人家的東西,動不動對家長、朋友“動手”。

原標題: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當今社會,不管是在大街上、電影院裏、火車上,隨處可見“熊孩子”們興風作浪,喜歡隨意翻動人家的東西,動不動對家長、朋友“動手”。

小編看的是“氣不打一處來”,簡直忍不住“洪荒之力”,想要出手教訓。

可是,聽他們的家長無辜的表示:明明有好好地教育,渴死孩子就是特別具有攻擊行。

那麼,

喜歡打人、咬人等攻擊行爲的孩子問題究竟出現在哪裏?

如果家裏有這樣的“熊孩子”,我們做家長的應該怎麼做?

1

打人、咬人不是孩子故意搞破壞。

由於兒童基本上都缺乏語言交流能力和社交技能。當幾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時候,經常會引發衝突,言語上的,甚至產生肢體衝突,搶輸的孩子會引發挫敗感。推得最用力、搶的最瘋狂的孩子結果就能拿到玩具,性格比較溫和的孩子可能贏得不了勝利。

西爾斯把這種現象命名爲“叢林法則”

兒童對玩具的佔有慾是一種適齡行爲,這種行爲會隨着時間自然改善。

所以,當寶寶們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時,打人、咬人、推搡人或其他形式的攻擊行爲就成爲表達感情的必然方式。

多個孩子一起玩的時候,誰也不能保證所有的孩子遭受不到一點傷害。

當然,兩歲以下的孩子都需要了解,這些攻擊行爲都是傷害人的行爲,應該被絕對禁止。

我看過太多家長們在面對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處理自家孩子的攻擊行爲。

首先,“講道理”是一種套路:“不能打人哦!你不能打其他小朋友呢?”、“你可不能咬人呀?咬人人家會打你的”、“你再咬人,下次人家小朋友可不理你了!”

面對一個大腦皮層仍然未發育完善的孩子說道理,肯定是沒有用的!他們聽不懂、不理解,即使理解也很難記住。

“打孩子”也是很多家長們採取的另外一種應對方式,我對此也只能表示無言以對,你家的孩子喜歡打人呢,“孩子可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家長日常怎麼做,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很深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學會了。

所以,家長在看到孩子有“攻擊行爲”的時候,千萬不能衝動哦。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2

孩子的“攻擊行爲”,我們該怎麼治?

很多家長帶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孩子突然地啃咬、毆打……不要生氣,這是寶寶在發育階段出於好奇心的行爲動作,他們會藉此觀察大人的反應

幼兒的大部分行爲都集中在口部及四肢,幼兒把這兩者作爲社交溝通工具非常正常的。他們喜歡用嘴巴咬和用手打各種不同的東西,用來觀察反應及結果。幼兒通過啃咬以及毆打,來得到內心問題的答案:如果用手毆打爸爸媽媽的臉部會怎麼樣呢?這個東西咬起來感覺怎麼樣?

朋友的女兒在1歲左右的時候十分喜歡“咬人”,朋友的手臂、腳踝、下巴都是女兒眼中的“可口大餐”。每次女兒啃咬過後都給一個人咯咯咯地笑。

朋友很害怕女兒有“暴力傾向”,後經過專家解答,才知道,這種”咬人”行爲,並不屬於攻擊行爲,只是一種適齡行爲。

在發脾氣時,幼兒往往會咬或者打父母,以及其他熟悉的看護人,而不是不相干的陌生人。

咬和打也可能是不良的攻擊行爲,可能會讓被咬被打的人受到傷害。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經過對幾種幼兒“撕咬、毆打”行爲的分析,小編爲各位寶媽總結了幾個應對幼兒“攻擊行爲”的辦法。請各位寶媽注意查收!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2張

攻擊父母或看護人

大多數孩子從1歲2個月~3歲左右會出現打人或咬人行爲,與說話發育幾乎同時產生。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打人或咬人的現象,是因爲幼兒在這個階段缺乏語言表達的能力。

1,找出導火索

家長需要去觀察孩子的行爲模式,瞭解孩子在什麼情況下出現攻擊行爲,例如:當他飢餓、疲憊、煩躁時,當不滿足他的要求時?或是爲了引起你的注意力?

家長們需要去教孩子能表達感覺的語言和動作。 例如:想要吃東西的時候,用咂咂嘴巴的聲音;想想睡覺了,用揉揉眼睛表示。

2,以身作則

在侵犯性的環境中生活的寶寶可能變得有侵犯性。

如果孩子打了你、要了你,你不能還手打回去或者同樣咬他一口。如果家長以不成熟的行爲迴應幼兒不成熟的行爲,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孩子可能會變得更暴力。

3,用堅定語氣而且簡短的話語說

父母制止攻擊行爲時,說話的語氣和神情很重要,不是說你對孩子越大聲音吼叫,越有用。關鍵是展現出你的眼神和態度,這個是需要你自己摸索的。

我發現我對2歲兒子,不論是大聲說話,還是數1,2,3,都沒有我說話時語調低沉,語速平穩,神態堅定來的給力。

簡短的話語:“打人疼!或咬人痛!“等。不要對3歲以下的孩子,說太多道理,簡短有效。

4,玩溫和的遊戲

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身上有暴力傾向,可以教他玩較爲溫和的遊戲。

例如:撫摸小貓小狗、抱抱玩偶等。

如果你不能判斷你的孩子是否有暴力傾向,你可以觀察一下,你的孩子會不會動不動就摔玩具,扔車,撕壞洋娃娃,如果有的話,就說明他的身上有一點暴力傾向。雖然這些行爲也是正常的,但是家長最好要及時用溫和的遊戲來平衡暴力的遊戲。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3張

攻擊其他小朋友

攻擊自己家的親人,我們可能覺得還可以接受。但是如果孩子在外面毆打其他的小夥伴呢,作爲家長,要負起很大的責任,到時候難看不說,萬一留下遺憾會悔恨終身。

有時打人或者咬人的事情瞬間就會發生。即使一個正抓着媽媽的孩子也會在瞬間去咬去打旁邊的小朋友,而身邊的母親則始料不及,無法避免孩子發生這種行爲。

1,好好監督

治打人或咬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好好監督。

喜歡攻擊別人的孩子的家長一定要隨時看管好自己的寶貝,在有暴力苗頭的時候及時制止。

2,提前互相告知對方

孩子們一起玩之前,各自的媽媽們應該先了解其他的寶寶的性格以及其他的爸媽對孩子的養育態度。寶寶們在處於易怒、愛打人、咬人的階段時,身爲父母親應該提前互相告知父母親,以便於各自留意各家的寶寶,以避免傷害。

3,玩伴組合

如果把兩個進攻型的孩子放在一起,打架是免不了的。碰巧遇到這種情況,你們就不能坐在一旁很輕鬆愜意的聊天了,需坐在孩子中間給他們當”裁判”,引導他們和平相處。

玩伴的組合還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孩子,天生性格溫和不好鬥。之前,有接觸活潑好動,易斗的小朋友,兒子總是很被動,隨後我就開始在小區尋找與他性格相似的小夥伴,他們相處的確更融洽些。

4,暫停活動(西爾斯親密育兒法)

如果你的孩子咬了或打了別的孩子,立即把他們分開,讓咬人的孩子單獨待一會。讓幼小的孩子充分開發溝通技能需要足夠的時間,對每個孩子來說,分開冷靜一段時間是很有必要的。

獨處時要適當的對他有所警告:“咬人會疼,把別人弄疼是不對的,我們就坐在這個椅子上,想一想爲什麼你不應該咬人。“ 如果寶寶足夠的語言能力和理解能力,鼓勵他說”對不起“。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性格,讓他有1~5分鐘的時間暫停活動,乖乖在椅子上坐着。如果他不合作,你可以和他一起坐下來。讓他說出他的想法,或者你來幫他說出想法。

不要期望幾次暫停就能終止不理想的行爲。可能需要幾百次這樣暫停,暫停次數越多,孩子就能越快的瞭解觸犯規則不如遵守規則來得有趣。

如果小朋友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小朋友相處,例如:在幼兒園或託兒所,儘量給孩子隨身帶一個能咬的小工具,別在孩子的衣服上,幫助孩子瞭解可以去咬磨牙棒,但是不能去咬別人。

5,做示範

給孩子做示範還是很重要的,教孩子怎麼與其他小朋友和平相處。例如:一個18個月的小男孩與另一個年齡相當的小男孩,因爲搶一個火車頭玩,其中這個18個月的寶寶直接伸手打人。

這時作爲家長,應該用語言和示範動作教他。“你是不是也想玩這個火車頭?我們可以等其他小夥伴玩完了,我們再玩,但是你不能打人(這時語氣要堅定,最好讓孩子看着你的眼睛)。”

或者說“如果你真的很想玩,你可以拿其他的玩具跟他換(這時你需要拿一件玩具,做示範)。”

孩子出現“攻擊行爲”,不要害怕,對付熊孩子有妙招 第4張

要注意的事情

家長一定要理解孩子的發育過程,很多時候孩子犯錯誤,家長才去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是毫無用處的,孩子根本無法理解。他們只能夠通過“感覺”來了解這個世界。

由於心智發育程度的限制,幼兒可能無法很好地領悟“不可以打人”、“不可以咬人”之類的道理,所以,還是要勞煩家長們細心照料啦。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