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秋季腹瀉的防與治

秋季腹瀉的防與治

來源:寶貝周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問題:寶寶爲什麼會染上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又叫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是A 組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腸炎最常發生於秋冬季,是小兒秋冬季腹瀉的常見病原,通常被稱爲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防與治

問題:寶寶爲什麼會染上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又叫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是A 組輪狀病毒感染引起。這種腸炎最常發生於秋冬季,是小兒秋冬季腹瀉的常見病原,通常被稱爲秋季腹瀉。

爲什麼寶寶會染上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通常愛找小寶寶,2歲以下,尤其是1 歲以下的小寶寶是他們的主攻對象。

這是因爲小寶寶有患腹瀉的易感因素:   ● 小寶寶的消化系統發育尚未成熟。

● 寶寶正處於快速生長期,所需要的營養物質相對較多,所以胃腸道的負擔相對來說就比較重。

● 寶寶的機體防禦功能差,血清免疫球蛋白和胃腸道分泌型I g A都比較低,更容易受病毒侵襲。小寶寶本身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是秋季腹瀉的易感人羣,而如果家長又沒有注意寶寶的飲食、飲水及用物衛生,食物、飲水、日用品、玩具、手等地方的輪狀病毒就會趁機進入寶寶的消化道,侵襲寶寶的消化系統,從而引起秋季腹瀉。

秋季腹瀉的特點  秋季腹瀉有一些很明顯的特點,判斷起來比較容易:   好發年齡:一般發生在6 個月至2 歲的嬰幼兒當中,尤其以1 歲以內寶寶最多見。

高發季節:秋季腹瀉多在寒冷的秋冬季高發,其中每年10 月份到第二年的1 月份這4 個月是發病最多的時期。  病程及典型症狀:秋季腹瀉的自然病程在3 ~ 10 天。

剛開始發病時,寶寶最早出現的是嘔吐(1 ~ 2天),隨後就開始腹瀉,大便通常是水樣便或蛋花湯樣便,有酸臭味,不含有黏液、膿血,每天要拉5 ~ 10次, 有的寶寶每天大便次數多達10 ~ 20 餘次,部分寶寶還伴有發熱、吐瀉。如果腹瀉嚴重,寶寶有可能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併發症:患秋季腹瀉後,通常不會出現嚴重的併發症,也不會有後遺症。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輪狀病毒可引起全身性感染,可侵犯多個器官。曾有報道說從病兒的肺組織、腦脊液、胸水、腹水中檢出了輪狀病毒,發現有50% 左右的患兒血清心肌酶異常,提示心肌受累。

治療秋季腹瀉,關鍵在防脫水  因爲目前還沒有特效的抗輪狀病毒的藥物,所以,對秋季腹瀉的治療,一般是以支持療法爲主,液體療法是最關鍵的。治療的原則是:繼續進食,預防脫水,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失衡,合理用藥。

繼續飲食:寶寶腹瀉時,不要因爲怕他拉得更多而給他禁食或只讓他吃流食, 因爲腹瀉時, 寶寶體內已經丟失了很多營養物質,如果再不進食的話, 營養更得不到補充,會加重寶寶的營養不良,影響生長髮育, 並且可能導致腹瀉遷延不愈。

所以,在孩子出現腹瀉時,要盡是保證寶寶正常進食,已經吃過的食物可以繼續給寶寶吃,沒有吃過的新食物先不要添加,食物種類可選擇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

預防、糾正脫水及電解質酸鹼失衡:寶寶患腹瀉時,一定要注意預防寶寶脫水。用口服補液鹽補液是最常用的一種方法,醫院及市面上都有口服補液鹽出售。先糾正脫水,按80 ~ 120ml/kg體重口服,預防脫水一般是解一次大便口服補液鹽50 ~ 100m l,但對於嘔吐嚴重及腹脹明顯和較嚴重的脫水時要通過靜脈補液方式,待情況改善以後採用口服補液。

腸道用藥:可給寶寶口服蒙脫石散吸附病原和微生態製劑如思密達、雙岐四聯活菌、布拉氏酵母菌等,一般情況下不要使用抗生素。

預防:接種疫苗+日常防護  由於秋季腹瀉有很多型及亞型,因此,並不是得過一次秋季腹瀉就獲得了免疫力,從此不再得了,它還是會再次發生的,所以,家長要做好預防和護理,以免寶寶再次感染。

● 合理餵養,讓寶寶獲得均衡而充足的營養。6 個月以內的寶寶最好餵母乳,因爲母乳餵養有助於寶寶腸道菌羣的建立。如果母乳不足,可以選擇無乳糖的嬰兒配方奶粉。

●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其中洗手是關鍵。不光要幫助寶寶把小手洗乾淨,護理寶寶的成人也要注意手部衛生,尤其是飯前便後洗手,洗手以流動水最佳。另外,奶具、食具、便器、玩具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 氣候變化時,要及時給寶寶增減衣服,避免寶寶受涼。

● 居室要每天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輪狀病毒腸炎的傳染性很強,如果周圍有別的寶寶感染了秋季腹瀉,要避免寶寶與患病寶寶及其家人接觸。

● 接種輪狀病毒疫苗。按醫生的指導在適當時機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是較有效的保護方法。

TIPS   寶寶在腹瀉期間,要給他選擇無乳糖的嬰兒配方奶粉,以保證寶寶腹瀉期間的營養,這種無乳糖的配方奶粉已成爲醫生通常的輔助治療手段之一。

等寶寶腹瀉恢復或好轉後,可以選擇含有益生菌的普通嬰兒配方奶粉,幫助寶寶重新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羣。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