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寶寶護理 > 寶寶呵護 > 寶寶睡前“又摸又咬”,怎麼辦?

寶寶睡前“又摸又咬”,怎麼辦?

來源:寶貝周    閱讀: 1.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家寶寶每天睡覺前一定要摸着我的臉才能睡着,如果不讓摸,她就會大哭,怎麼都不睡,請問有什麼辦法可以改掉她這個壞習慣呢?”

類似的諮詢其實很多,很多媽媽發現自己寶寶入睡有很多“小動作”,比如:摸媽媽的臉、耳朵、乳房;摳媽媽的鼻孔、耳洞;吃手、吸吮自己的嘴脣、啃咬衣物等。爲了不讓孩子這樣做,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什麼效果,家長覺得很苦惱。

爲什麼寶寶會有這些入睡前的“小動作”呢?

寶寶的這種行爲,通常認爲是睡前的自我安撫行爲。入睡前往往是孩子在一天中安全感最低的時候,很多孩子會抗拒入睡,需要使用一些自我安撫行爲才能讓自己安定下來。

有的寶寶選擇手部的動作,比如摸、捏、撓來安撫自己,有的寶寶則選擇吸吮或者啃咬,尤其是一直習慣奶睡的寶寶,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奶粉餵養的寶寶都可能出現。

是的,寶寶對你的摸、抓、撓、咬都是他下意識的自我安撫以及對你滿滿的依戀,並不是故意要“傷害”你呢。

有的媽媽會很自責地問:“我聽別人說,太早給孩子斷奶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是因爲我斷奶太早,才讓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嗎?”

孩子如果有這個問題,大可不必自責。我們確實提倡自然離乳,在不得不停止母乳的時候提倡以溫和的方式逐漸離乳,但已經用“母子分離法”斷奶的媽媽們也不必因此而糾結。孩子的行爲特徵是由各種先天后天因素長期作用的結果,一個獨立的因素很難有決定性的作用。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有的媽媽對寶寶的這種行爲採用了堅決制止的方法,比如握住孩子的手,或者不給孩子提供可以啃咬的物體,甚至有的媽媽爲了不讓寶寶吸吮手指給孩子戴上手套,或者在手上塗上苦辣的液體,結果卻發現孩子非常焦躁不安,依然難以入睡,而且一旦停用這些方法後,孩子的睡前小動作會更頻繁。

其實,要改變這種情況並不難,只是需要多一點的耐心和堅持,我們可以按下面三步來做。

寶寶睡前“又摸又咬”,怎麼辦?

第一步:不干預原有的睡前行爲,同時引入另一種大人孩子都能接受的安撫行爲。

比如,寶寶如果習慣在睡前摸着你的乳房入睡,你可以在不干預現有睡前行爲的基礎上,在睡前用手輕輕握着孩子的另一隻手,輕輕地撫摸他的手背或者手指。你也可以引入其他安慰物,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步:讓兩種睡前安撫行爲或者安撫物體同時存在一段時間。

要實現規律睡眠,孩子需要一個固定的“睡前路徑”或者“睡前程序”。這種睡前路徑和程序是指孩子在每次睡眠之前都會按照次序去執行的事情,包括洗澡、刷牙、講故事等,一旦孩子形成了固定的睡前路徑和程序,往往就會對其形成依賴,進入到某個睡前程序以後,就會形成心理暗示:待會要睡覺了。

孩子睡覺前的這些“小動作”其實也已經是他入睡前程序的一部分了,我們要做的是讓新的安撫行爲或者物體也成爲他睡前程序的一部分,堅持一致地給孩子新的安撫行爲或者安撫物體,而且讓它和原有的睡前動作並存,這樣可以爲後面的步驟做好鋪墊。

第三步:逐步抽離孩子原有的睡前“小動作”。

通過前面的兩步,孩子睡前的狀態是:兩種安撫方法或安撫物體並存,這個時候,就可以試着阻斷孩子原來的睡前安撫行爲了。

如果你發現,不提供新引入的睡眠安撫方法,孩子即使用原來的睡前小動作也表現不安,就更好乾預了,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會出現這種狀態。

要注意的是:在阻斷或者抽離原來睡前行爲的同時,一定要保證我們後期加入的安撫行爲或物體同時存在。

舉個具體的例子,如果孩子原來的睡前行爲是吸吮手指頭,家長通過第一步和第二步加入的睡前安撫方式是放一個音樂睡眠公仔,那麼在第三步的具體做法就是:家長打開音樂睡眠公仔,同時輕輕握住孩子的手,必要時可以用自己的手指撫摸孩子的手,阻止孩子把手放進他的嘴巴里。

之所以等到第三步才阻斷或抽離孩子原來的睡前行爲,是因爲在改變孩子入睡安撫行爲的時候,往往都會受到孩子的強烈反抗,而在引入新的替代行爲的基礎上,這種反抗的強度會相對小一些,持續時間也會更短。

以上方法,用行爲學原理來解釋,就是競爭性行爲的替代存在以及原有行爲的消退。操作的過程中,有以下幾個注意事項:

一、這個方法主要是針對讓父母覺得不適的睡前安撫行爲,是否糾正孩子入睡前的自我安撫行爲,由家長自行決定。如果家長和孩子都不覺得現有的睡前安撫行爲有什麼問題,無需強迫改變。

二、引入的替代安撫行爲必須是媽媽和孩子都可以接受的,也適合長期使用的。我們不希望改變了一種睡前安撫行爲,又要爲另一種我們自己培養起來的安撫行爲發愁。

三、干預的過程可能受到孩子的抵抗,家長需要多點耐心,尤其是第三步,可能需要進行多次的嘗試纔會成功。

四、如果你的孩子睡前沒有任何自我安撫的行爲,家長無需特意引入安撫物。

五、這篇文章所針對的是睡前小動作,如果你的孩子在其他時間段也頻繁出現類似行爲,則需要諮詢專業的醫生,找出原因和針對性的干預方法。

寶寶呵護
生活護理
急救措施
體檢免疫
母嬰資訊